2018 臉書舊文
昨天跟一些老骨頭聚餐,聊到網球青少年選手的訓練,如何判斷天賦,天賦和努力的重要性比重,還有如何"讓小朋友知道努力的重要"(這個最困難)。
當然,這些都沒有單一的答案。
剛好今天看到這篇。
Judy Murray 是 Andy Murray 和 Jamie Murray 的母親,也是他們啟蒙的教練。她目前用絕大部份心力,進行很多推廣青少年網球的計畫。
最近在網路媒體的訪問中,Judy提到她的熱情是在推廣擴大網球這項運動,並且讓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喜歡而且參與這項運動。她認為現代的青少年,因為其他的誘因例如遊戲,手機,社交媒體等等的太多,所以慢慢的減少了運動的機會,尤其網球多半被認為是高端運動,很多人說入門不易,花費不低,所以她很憂心網球人口會慢慢減少。
因此,她認為在青少年的網球教學或是訓練之中,樂趣是非常重要的。讓小朋友保持對網球的興趣,在中間找到樂趣,才是讓他們可以繼續打球的方法。
不過又談到Andy 和Jamie,這兩兄弟一共拿過九個單雙打大滿貫的冠軍杯,也在單雙打各達到過世界第一的成就。Judy Murray說,在兩兄弟小時候,可以看出來是有一些運動天賦,但是僅只這樣,當年還是完全不知道他們在網球可以達到怎樣的結果,在他們年輕時,連能不能打進職業也無法預測。
但是後來有這樣的成就,她認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能熱忱的投入下苦功。
Eagerness for hard work.
“Having a talent is one thing, but you need someone to spot that talent, nurture it and see if they can take it to another level. After that, it’s all about hard work."
"有天賦是一回事,但你需要有人去發掘並且培育這個天賦,讓他們可以進入下一個層級。在此之後,一切都是下苦功了。"
“It is bringing the right attitude to the court, enjoying the pain and that is what my son Andy has done down the years. "
"這包括帶著正確的態度上場,享受痛苦,而這就是我兒子這麼多年來所做的。"
然後她給了一些有想要進入更高階選手生涯的青少年建議:
“You need someone at 15 or 16 who is ready to get something that is largely a hobby and do that every day, with real commitment. Not everyone wants to do that,”
"你要一些15,16歲的小孩子,願意做出真正的奉獻,把一個大多當作嗜好的活動,每天很投入的去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這樣做。"
她也提到假如進入職業網球,要做出很多犧牲,一年大多在旅行,離開家人朋友
"You have got to love the game, love the torture of the competition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it.”
"假如你想要成功,你必須熱愛這個運動,熱愛這些競技帶給你的折磨。"
Judy Murray的這些看法還有經驗,顯然很值得參考。
但是仔細想一想,有沒有發現其中有一個疑問?
就是,要以樂趣讓小朋友來玩這項運動,但是要在這項運動達到最高的成就,卻是要能擁抱辛勤苦練的痛苦,那麼,樂趣跟痛苦是相對的,怎麼可能同時並存?
或者其實是,只傾向於享受樂趣的人,就可以一輩子將網球當作嗜好,享受樂趣到老。想要更上一步的,能享受苦練的痛苦,在其中得到進步,才又能享受到更強大樂趣的人,才有可能更進一步?
這讓我不禁想到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忍住不吃第一顆棉花糖的小孩子,後來都有比較高的成就。
也就是,是不是小孩子的基本人格特質,已經決定了他們會往哪個方向去,會走多高???
假如用樂趣來吸引小朋友入門,開始玩這個運動,之後讓他們越玩越好玩,越陷越深。然後其中某部分的小朋友,開始有了想要越來越強的概念,有願意承擔痛苦投入苦練的意志,這些小朋友就自然地可以往"競技選手"的方向前進,甚至網職業選手的路挺進。其他的也許就是以網球為嗜好的朋友了。
這樣遵循小孩自己的意向,其實也不錯。但是,在台灣很少是這樣的。很多是家長或是自己渾渾噩噩就已經走了選手之路了。更何況,競技運動,不也就是可以拿來訓練小朋友願意努力求進步的一種方法?
那又或者,在吸引小孩子喜歡玩這個運動之後,是不是有一些門道,是可以慢慢引導他們,享受那些原本是痛苦的磨練,慢慢讓他們了解原來在痛苦之後,才會有真正提升的樂趣,更強大的樂趣,讓他們知道怎麼踏出舒適圈,怎麼逼迫自己成為越來越強的選手,越來越強的人???
也就是,我能訓練小孩子去判斷並且選擇要不要吃掉第一顆棉花糖,也就是可以訓練自制還有紀律,並且培養出堅忍努力下苦功的特質。
我很希望有後者這樣的方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發現對教練來說,這真的是非常困難的挑戰。
根據一些理論,小孩的人格特質在六歲前就大致定型,十二歲前就已經大約完整形成他一生的人格(當然不是完全不能變)。
也許,強大的人格特質,也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天賦
肯努力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天賦
在我來說,所謂的到底有沒有網球天賦,在小孩子是很難去判定的。很多地方選才去找的特質,例如協調,速度,反應,聰明,以後會長多高多壯等等, 這些都很難說,而且很多是可以訓練的。假如用小時候比賽成績去選才,那就更沒效度了。
但是,也許人格特質上的天賦,才是真正重要的。
可以投入壓力環境,有紀律,肯吃苦去努力,可以看的見這些痛苦之後指向的,較高層次,自己變強大的樂趣。
當然,假如只把網球當作樂趣,當作一輩子的運動,絕對也是非常的好,沒有問題。
但當我們在尋找或是判斷所謂"選手"的時候,這些人格特質,可能就是最重要的天賦。
在培養"選手"的時候,也可能就是訓練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個訓練重點,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