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臉書舊文
這次寫的,姑且算是分享觀點,兼對大家做一個智力測驗
契子是前陣子看到友人分享 brain game tennis 的一些文章
brain game tennis 是由這幾年頗紅的,號稱ATP首席分析師,號稱指導過Kevin Anderson,也曾經是糾口團隊一員的 Craig O'Shannessy 所創立
他的說法就是網球可以用數據呈現很多戰術方面的內容,然後透過數據的分析有一個新的視野
數字會說話
然後看起來他也獲得ATP跟ITF的授權,拿到很多相關的數據,然後前前後後提出很多論點,寫了很多文章,最近的大滿貫比賽或是一些大賽,也常常可以看到他的現場分析
他也是很多網球教練講習的講師,兩三年前我在上海就聽過他演講的一些課
他最有名的觀點就是:"前四球最重要,但是不知為何,全世界的教練都在叫人練習穩定的長分擊球"
他是一個很有感染力的演講者,會用各種方法,把他的概念想辦法灌入你的腦袋(尤其是對於統計沒概念的,很容易被一堆數字或然率搞得七暈八素,馬上買單,然後也許你就會上他的網站開始購買課程)
這次友人分享的是這一系列的文章:
Part 1 - http://bit.ly/2VLHrm2
Part 2 - http://bit.ly/2RW6CBv
Part 3 - http://bit.ly/34YIjIr
Part 4 - http://bit.ly/2Vv87IK
Part 5 - http://bit.ly/2Vxjf85
標題是:"老費揭露網壇最大的謊言"
一共分五段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讀原文
我就簡單講一下他要傳達的概念(其實也是在補強他的前四球萬歲論)
第一段:
所謂最大的謊言,指的是上網在現代網球已經沒有用這件事
他舉了老費拿到第八個溫網之後的訪談(應該是2017吧),提到老費說年輕一代都打不好截擊,這也是年輕一代沒有能力把他們幾個老的打下來的原因之一
老費也提到他很少遇到會發球上網的年輕世代
提到為什麼年輕一代沒有上網的球路?他推論應該是教練也都沒有注重這塊
他也提到,假如只注重底線,想要在底線打敗那些底線怪獸 Murray,Djokivic,Nadal,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段
這段提到一些數據,佐證說年輕一代很少發球上網
2017溫網男子,發球上網總比例 7.2%,但是假如統計18~23歲年輕球員,那麼發球上網比例只有 2.2%
他認為年輕球員不上網的原因有三
1.沒有認知網前得分率高
2.早期沒有建立上網的打法
3.所以在大比賽就龜縮在後場
他也統計了老費從第一輪打到決賽遇到的對手發球上網數,排除了第三輪遇到的 Misha Zverev(因為這老兄根本就是發球上網選手,他的發球上網數是89/98,會讓他的數據說服力下降)
排除Misha之後,老費遇到的對方,平均發球上網數是每一盤2.6次,也就是很少的意思
然後他又提出對方遇到老費時,贏分的比例(這次有包括Misha,但是把第一輪打一盤多傷退的Dogopolov排除了)
結果是
底線分: 37%
網前贏分: 59%
發球上網贏分: 64%
他的結論是,在溫網對上老費,贏分率最高的是發球上網!!!
第三段
自1997開始記錄發球上網以來的改變
一發上網率: 1997年 66%,2011年 8%
二發上網率: 1997年 50%,2011年 3%
他認為發球上網率的下降,是因為普遍大家認為這個策略已經過時,而且普遍的青少年訓練營都不訓練發球上網
他又提到這樣的改變是一個結果,那麼原因是甚麼?
他認為是贏分的比率,他認為在網球來說,贏分比率最重要,不管是打法或是策略或是風格,只要可以贏分就是對的
所以他統計了另一個表(見原文),也就是從1997到2017,一發發球上網的贏分比率
結果在他這個表上面可以發現
從1997到2017,雖然一發的發球上網比率從66%下降到10%左右,但是一發發球上網的贏分比率,從70%也只略減到69%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越用越少,發球上網還是贏分的有效手段!!
他又再提出老費的說法來佐證,說只有老費 知道,發球上網還是有效的!!!
(這邊我寫幾個他沒有強調的數字,也就是
1.雖然他統計到2017,可是為什麼剛剛要寫2011的8%? 而不寫2017的10%? 因為8%是最低點
2.在1999和2000,一發的發球上網率下降到30%左右,但是贏分率也同時下降到55%跟60%)
第四段
他先提到網球其實不是一個隨機的遊戲,是有規律模式的,固定的模式產生固定的結果,而掌握這些結果的人就可以在這個遊戲獲勝
然後他提出三個策略的贏分比率
策略一: 46%
策略二: 64%
策略三: 68%
然後他問你,要是你來選,選一種來進行大約90%時間的練習,另一種大約10%,第三種看起來沒用,根本可以不用練,那你怎麼選?
他認為當然大多數心智正常的人,都會選策略三當作最重要的方法
然後他揭露
策略一其實是底線的贏分比率
策略二是上到網前的贏分比率(不過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去除掉發球上網的? 還是把發上也包括在裡面)
策略三是發球上網的贏分比率
怎樣!!???你們大吃一驚了吧?
然後他列了一個表,從2002之後到2017,這三個項目的贏分比例,確實都接近上述的平均數據(1997~2001的呢? 沒列,排除原因不明)
他說,讓數字說話
然後又重提之前講的,2017年 18~23歲球員,發球上網數目非常少(2.2%)的一共25個球員,統計他們前述三項的贏分比率
然後數字顯示,跟前面統計的贏分比率非常接近,第三項(發球上網)的贏分比率甚至更高(73%)
他說,真是諷刺啊,這些背離發球上網的傢伙們,卻在發球上網的贏分率超越平均值,這些小孩到底在想甚麼啊?
第五段
他的文章寫的不錯,有起承轉合,所以最後又回到老費
他說老費知道他在做甚麼
所以老費在2017這個溫網,以十三年來最多的發球上網贏球總數(68個),贏到溫網冠軍(而且只算了六場比賽,因為第一場對手傷退,不過那場老費一個發球上網也沒有,所以就算加進去也是"嘉玲")
然後再次統計1997到2017拿到溫網冠軍的人,他在第四段提出的三項贏分比率(見原文)
然後他把這21年的比率通通平均起來,發現:
1. 發球上網贏分率: 70.6%
2. 上網贏分比率: 68.4%
3. 底線贏分比率: 52.5%
又重申了一次,你們看,發球上網有最高的贏分比率!!!
然後他強調,這個數據是21年的冠軍,也就是每年贏七場比賽,一共147場都是贏的比賽
從這些都贏的比賽統計起來,底線贏分率才52.5% !!!
這麼小!!!
每一百分裡面,你只比對方多贏了2.5分(他寫2.5分,其實應該是五分)
假如最佳的球員都只能這樣,那你們覺得你們在底線跟對手磨,可以取得多迷你的優勢???
你們再看看,發球上網跟上網的分,可以多贏多少!!!???
然後他又統計了老費一共11次打到溫網決賽的數據,同樣是上述三個贏分率
分別是 72.1, 69.4, 51.4
最後他又提出溫網另一位傳奇, Pete Sampras 的統計(1997~2004),整個贏分率也在70%,很高
(關於前面這三個表的數據,我再提幾個他沒講的:
1. 1997.98的冠軍Sampras,那時應該以發球上網為主,上網80%贏分率七十幾趴,那時他的底線贏分率極低,大約三四十趴。1999,2000還是他冠軍,但是這兩年的發球上網率就從80%下降到50%左右,但是底線贏分率上升到54%和59%,上網贏分率卻下降到57%左右
2. 2002的冠軍 Hewitt,底線贏分率53%,發球上網贏分率0%,因為只上了一個沒贏到分
3. 假如只用贏分率來看,發球上網最強大的,鐵定就是......納豆!!! 驚嚇吧!!!???
君不見他兩次冠軍,發球上網贏分率92%和100%,大大超越老費!!! ...... 甚麼?你問我發上了幾次? 一個三次全贏,一個十三次贏十二分 ... 次數少不是重點,人家強調的是贏分率 ...
4. 發上第二好的就是 ..... 糾口!!! 發上贏分率,一次100%,另外是80%和67%,一共幾次就自己看看吧)
文章的結論:
這個分成五篇,講一堆數字搞到人昏頭轉向的結論就是....
要青少年球員多練練上網,尤其是發球上網
也告訴教練們,不要只是沒頭沒腦的底線猛練,要加上一些發球上網的練習
完畢
再來是刀神結論
雖然文章這個要注重 net game 的結論,我認為沒有不妥,現在的球員要增加競爭力,除了底線要足夠穩固之外,上網的能力也要加強(包括發上)
但是,至少在這個世代,底線足夠穩固,甚至有足夠威脅力,還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net game 包括發上可以說是錦上添花,而絕對不是反過來
為什麼我說這個五個文章的長篇大論是個智力測驗?
第一關的測驗是能不能讀到這邊......(門檻大約IQ100左右,哈哈哈)
不過,第二關其實並不是考驗這些數目字會不會讓你們昏頭轉向
而是......
到底是數字會說話? 還是我要讓數字幫我說話?
數字說的到底是甚麼話?
假如我要射飛鏢滿分,一個方法是苦練,另一個方法是 ...... 先射完飛鏢再畫靶,那樣就可以一百分
意思就是 ......
算了,寫太多了,我對於他利用數字的所謂分析的看法,假如有人有興趣,之後再寫
相對之下,有沒有人看出這整個的數字運用,問題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