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臉書舊文
這幾天的亞錦賽新聞,是台灣人都很熟悉的運動員奪牌新聞
幾個報導的標題中,除了"金"這個字之外,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有另一個重複的字?
那就是: "傷"
對運動員來說,身上有傷,顯然不是少見的新聞
帶傷比賽,看起來也是兵家常事,運動員的家常
當然,就算整天在家打電動的阿宅,也還是會有受傷的機會,整天跑跳不停的運動員當然機會更大。有些意外為主的急性傷害更是難以避免。
運動員受傷之後,假如去看的是一般的醫師,治療的處方之中,大多包括要你休息。我相信很多運動員受傷去看診,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
在我以前開始當教練之前,雖然很少接觸運動傷害的病患,但是概念上也是這樣。休息是必須的。
在醫學來說這樣很合理,對於一般人來說也不會很難做到。
但是開始當教練之後,就了解到,對於運動員,有時候休息是難以企及的高塔。僅僅是丟出休息這個對一般人適用的處方,也並不是解決之道。
因此,假如是運動醫學專科的醫師,就要可以判斷這個運動員的傷勢,也要可以知道他的運動種類,方式,比賽時程,訓練模式等等的東西,然後再判斷用怎樣的方式來治療,或是怎樣的方式來休息/訓練/比賽。
也就是說,對運動員來說,最佳的醫療,不僅僅是要考慮治癒,還要考慮如何讓運動員可以在最重要的時候,有最佳的表現
...甚至是在帶傷的情況之下...
當然,這就有可能必須讓運動員在帶傷的情況之下,用某些方式做 palliative treatment,也就是治標的權宜療法,讓運動員可以在必須要做的比賽中,發揮到最好。
為什麼講到這個?
因為最近我開始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年半的運動醫學專科醫師訓練課程,開始更廣泛的接觸這方面的學問。
有這樣整體概念跟學問的醫師,在台灣還是少數。
這個課程跟講座的安排規劃,做得非常好,面向也非常廣。在這邊也要給規劃的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理事長,還有秘書長林頌凱醫師一個大大的讚揚跟掌聲。
在有傷的情況下,用所有的能力協助運動員發揮最大表現,這我可以理解。因為對運動員來說,有可能最重要的是表現,而不是治癒。這也就是運動醫學醫師從觀點上來說,要能跳脫純粹醫師的觀點,而融入運動員的觀點,知道他們的需求。
但是,假如運動員帶傷是正常
帶傷比賽是日常
那麼,我就有個問題,而且是很大的問題,那就是:
為什麼?
為什麼帶著傷戰鬥是正常的?
是因為這樣的體能活動,訓練,已經超過人體構造的極限,所以要達到這樣的訓練強度或是效果,必然會有傷?
還是假如我們往前倒帶久一點,付出更多力量在訓練的方法,或是基層的訓練體系教育,可以讓運動員的受傷,變成沒有那麼必然?
我們可不可以讓運動員的受傷,從日常變成偶然?
這樣不是很好嗎?
老費就很少受傷啊?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是可行的,一定是有方法的。
這也是我個人覺得這個運動醫學專科醫師課程,更為有價值的地方。結合醫學的專長,加上各項基礎運動科學,訓練學等等的,應該絕對可以有方法減少訓練或比賽中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事實上,比起一些土法煉鋼,或是操到死不償命的無腦訓練,現在已經有很多符合運科的訓練概念,方法,可以達到有效訓練,又降低受傷的風險
問題是在大家用還是不用,知道還是不知道?
尤其是基層的教練
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教練
假如一個小朋友,練習某項運動到了國高中,就已經滿身傷,那麼之後運動醫學可以做的,也就只有治療,只有"帶傷"尋求表現
我們必須倒帶久一點
需要這些知識的,並不是高階的教練,國家隊的教練,或者是國家隊的隊醫
最需要這些知識的,就是基層的教練,基層小朋友們會去看的診所,甚至國中國小的體育老師
也許這樣也還不夠,還有很多制度面的東西要去對抗
但是總要有個開始。
剛剛講了前兩張照片,都跟帶傷奪牌有關係
第三張照片完全不一樣
這是震盪效應的電影
這是講到一個叫做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的狀況,這是因為反覆創傷造成的一種腦部Tau蛋白病變。
這部電影是一位病理科醫師發現它在美式足球球員中有很高相關率(比兩個人拼命打對方頭的拳擊高更多),然後對抗想要壓制這個發現的當局故事。(連結過去有詳細的故事)
電影還不錯看,但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假如你打美式足球,打到超級盃,這當然是非常榮耀的成就。
但是假如告訴你,你要付出的代價,是十年後可能會意識混亂,頭痛,之後開始有失智,言語障礙,憂鬱這些問題
你還打不打美式足球?
決定權是誰?你自己?或是你的父母(也許你從小就被送去打球了)?
帶傷奪金牌很榮耀
但是假如帶傷奪牌之後的後遺症,是一輩子走路有障礙,或是三十歲就要換關節,五十歲要靠輪椅
那麼你是不是要選擇運動這條路?
你們是不是要把小孩推進運動這條路?
當然,我是有點危言聳聽啦,就算CTE之對於美式足球,現在美式足球還是盛行不衰,超級盃還是光芒閃爍
我危言聳聽,只是刺激大家去想想這樣的概念
對於從小進入運動員領域的小朋友們,如何讓他們不要陷入這樣的困境,如何盡可能地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而不是發生了才去治療),如何讓他們在健康的狀況下有更巔峰的發揮表現
我們這一代的運動醫學醫師,教練,運科專家,還有家長
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