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 壓迫性骨折

預防 壓迫性骨折人人有責

作者:阮愛惠

高齡化流行病

陳女士的症狀一點都不特殊,大林慈濟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指出,近年來的門診裡,愈來愈常見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病人,幾乎已成為高齡婦女的一種流行病,而且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

依照近十年來,台灣流行病統計調查結果發現:六十五歲以上、居住在城市的婦女中,百分之十九發生過一次以上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男性則是百分之十二。

陳金城醫師指出,脊椎是承受體重由上而下所給予的垂直應力,當應力超過極限,就會將椎體壓碎或壓扁;椎體骨折的形態與四肢骨折不同,特稱為「壓迫性骨折」。年輕人的骨折通常因為外力撞擊或壓迫而造成,但老年人有的骨質疏鬆了幾十年而不自知,往往搬個重物或輕輕碰撞,或甚至咳嗽,就可能發生壓迫性骨折。

陳金城指出,典型骨質疏鬆性骨折,好發於脊椎骨、關節、髖骨與腕骨,尤其是脊椎最為常見。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很多人一開始症狀不明顯,甚至時痛時不痛,不易察覺已經骨折了,往往拖到劇痛難忍,才知事情不妙。

以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七十八點三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一的風險會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流行率,已與美國白人相當,都屬於高好發率地區。

壓迫性骨折

臨床鑑別診斷和治療

陳金城醫師的門診案例中,停經婦女是壓迫性骨折的最高罹患族群; 最常見的症狀是背痛。背痛者的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但通常拖愈久、愈活動愈痛,最後甚至劇痛到無法坐或站立,必須要臥床休息。

陳醫師指出,壓迫性骨折最早期的症狀輕微,靠對抗骨鬆的藥物及臥床休息就能恢復。但一般人很難長期不活動,所以復發率高。而且若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很容易造成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和腎臟病變。

一旦骨折的情況加劇,透過X光檢查確定骨折的情況,同時檢測出骨質疏鬆的程度,並以MRI核磁共振確定神經壓迫的嚴重度,就要採取積極性治療。

在物理治療上,可以使用背架,固定脊椎,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以避免運動時的劇烈疼痛。一般說來,只要病人坐起或站起便需穿上背架,正常情況下,需穿上三個月來確保骨頭復原。

若情況更嚴重,就要用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自體或異體骨骼移植的椎骨融合手術。但病人若合併有嚴重的內科疾病常無法承受此傳統手術,此外,傳統手術將鋼釘架在疏鬆的骨骼上,就像把房子蓋在沙灘上不會穩固,容易有併發症產生,因此需加上骨移植或骨骼代用品,來強化及維持骨折椎體的穩定性。

至於新型的人工椎體再造術(俗稱骨水泥灌注),只要為病患施打局部麻醉,再以專用導針、導管在X光引導下,進行灌入「骨水泥」的微創手術,過程只要半小時,是目前年老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比較安全的手術,大約有七、八成的患者,可以透過這個手術得到症狀改善。

治療骨鬆症

用藥兼改變飲食、作息

陳金城醫師指出,不管哪一種療法,都有後遺症的產生和復發的可能,所以要長期追蹤,並施以後續的治療,例如服用預防骨鬆的藥物,以及避免提重及碰撞等。

陳金城醫師指出,一旦確定罹患骨質疏鬆症,也就是骨質密度T值小於等於負2.5,就應該趕快進行骨質的保養,讓骨折的可能性降低。

目前的治療骨鬆用藥很多,部分也有健保給付,患者可透過專科醫師的診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

目前治療骨鬆症的藥物,基本上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抗溶蝕性」藥物,功能是抑制骨骼的溶蝕作用,改變破骨細胞在骨骼表面進行的活動,藉以減緩骨質流失速度。

這一類藥物包括荷爾蒙療法(HT)、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雙磷酸鹽藥物(Bisphosphonate)、抑鈣素(Calcitonin)。

另一類是「同化性」藥物,作用是刺激造骨細胞,加速骨質生成,如副甲狀腺素(簡稱PTH)。

而最近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新藥陸續核准上市,例如一年打一針的長效型雙磷酸鹽藥物「骨力強」(Zoledronic Acid)及具有雙重作用,可以抑制破骨細胞吸收骨頭,造成骨質流失,同時也能幫助促進骨骼生成的「鍶」(Strontium Ranelate)等,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除了用藥,陳金城醫師更提醒患者應從改變日常生活飲食和作息做起。趁著骨頭還健康時,就該戒菸、戒酒、經常運動、曬曬太陽。飲食方面,多攝取鈣質,以及服用維他命D及補充鈣片等。

亞裔人士、停經後的婦女、切除卵巢的婦女、高加索人、低睪固酮或化療中的男性、瘦小體型、有家族病史者、肝病、類風溼關節炎、甲狀腺機能亢進,及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等,都是高危險群,涵蓋面可說相當廣,保存骨質、預防骨鬆,可說人人有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