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的問題有多嚴重?
根據中老年調查資料分析結果來看,1999、2003及2007年老人跌倒粗盛行率分別為18.1%、19.3%及22.7%;其標準化盛行率各為18.2%、19.0%及21.0%。
老人跌倒者之跌傷比率雖由1999年的37.04%,降至2007年的31.8%;然推估老年跌倒髖骨骨折人數,將從2007年的17,632人增加為2025年的38,404人(2.2倍)。
而且老人髖骨骨折後,50%無法再恢復行走,約20%在六個月內死亡。故隨著台灣人口加速老化,跌倒所造成之社會成本將日益沉重。
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上預防跌倒?
個人因素:
鼓勵老人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從事社會活動),定期參加健康檢查,接收防跌衛教資訊,攝取均衡之營養飲食; 多攝取維生素D和鈣質。遵循醫囑,適當控制慢性疾病;並注意用藥安全,服用多種藥物者,宜定期尋求藥物諮詢。骨質疏鬆者可尋求醫療諮詢,加強防範骨鬆性骨折。視力不良者宜早赴眼科治療。
環境因素:
改善傢俱擺設,居家地板,移除地面雜物,提升照明,以提升老人動線安全;浴廁裝防滑墊及扶手;設置夜間壁燈及空調;適當選用防滑鞋類、手杖、助行器等;改善階梯及欄杆。裝設求救專線(life line)或警鈴、急救箱。早晨起床,不宜急遽站起,應緩緩起身稍坐床邊幾分鐘,無頭暈等異常症狀再站起來。
萬一跌倒時,宜尋找周邊支撐物,減輕可能的傷害。跌倒後,不宜急遽站起,應先自己檢視是否感覺肢體疼痛、受傷,再緩慢移至穩固的傢俱(如椅子),作為支撐;如受傷,宜打電話119或使用求救專線(life line)、警鈴求援。
老人居家應否裝軟質地墊或地毯?
1. 關於地墊或地毯:
購買軟質地墊須要求產品無毒無味,不含甲醛,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多環芳烴( PAHs),通過SGS及ST安全玩具檢測, 同時也通過歐盟EN71取得CE認證,以避免造成兒童生長遲緩及日後不孕之疑慮。
2.軟質地墊、地毯是否要鋪滿地面或夠大塊,才不會滑倒?
2A. 與地板接觸面要夠穩固,以免滑動,還有邊緣不可翹起(地毯)或與地面高低差太多(軟墊),以免腳尖勾到跌倒。
2B. 軟墊須不滑,也不可太軟;如果太軟,對於平衡不好的老人可能更危險。
2C. 不一定要鋪滿,但面積大一點比較好(如果要鋪)。不然就是地板材質不要用磁磚大理石,而是用木質地板。
2D. 軟質地墊不必鋪滿地面,應鋪於老人主要動線位置,例如:習慣上下床的那一側的床緣下方地板,適可置放拖鞋之處,以確保老人下床時免於跌倒;鋪在地面的面積要涵蓋老人習慣下床之平躺身體面積,以確保老人萬一下床時跌倒時全身會落在軟墊,以避免於跌傷。另外, 浴廁之門檻前亦可鋪設, 作為地板與門檻間落差之緩衝,及降低踏出浴廁之瞬間跌倒之機會.客廳沙發周圍, 老人常起坐處亦可裝設.
2E. 軟質地墊、地毯須要有防滑設計-如止滑紋路、與地板接觸面有棘狀點或魔鬼沾等,以避免鬆動。
2F. 地毯的大小,也可以參照以上A-E五項的意見;但地毯的厚度不宜太厚, 以免減少踩在上面時之觸感及磨擦力.
老人跌倒常見的危險因子有那些?
(A)社會人口學因子
A1.年齡:
老人跌倒的風險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A2.性別:
年老女性跌倒的風險大約是男性的兩倍。 這可能是因為年老女性留在家中以及做家事的時間比男性多,故在家中跌倒的風險較高。年老女性視野依賴性增加,體能降低,誘發肌力收縮速度減慢。
A3.種族:
高加索人老人跌倒的盛行率比蒙古種人高。非洲裔美國人跌倒的風險較白人低 23%。跌倒風險的種族差異可能與文化或健康狀態的不同有關。
A4.獨居:
獨居老人跌倒的風險較高乃是因為其中大部分是年老女性。
A5.住於機構:
住於機構的老人跌倒的風險較高,亦較常跌傷或發生骨折,其平均發生率約每年每床1.5 次跌倒, 大約是社區老人的三倍,而住醫院的老人跌倒的風險則介於住於機構的老人與社區老人之間。
A6.其他:
如有跌倒史,缺乏運動,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失能,自評健康不佳,害怕跌倒等也是跌倒之危險因子。
(B)身心功能、疾病與用藥
B1.移動能力:
步態與平衡 是老人跌倒的重要危險因子, 通常呈現在步態速度、變異性、步寬、移動障礙及軀幹定位錯誤。
B2.疾病:
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巴金森氏症、慢性呼吸性疾病及大小便失禁等均為已知老人跌倒重要危險因子。視力不良與老人重覆跌倒有關且與跌倒風險呈劑量相關。除了視力之外,其他如視野減少、對比敏感度受損及白內障等均與跌倒風險有關。雙眼視力、視深感覺及對比敏感度對於防跌所需之步態平穩及物體辨認非常重要。
B3.藥物:
研究發現一些藥物可導致老人的跌傷風險增加:例如抗精神病藥物; 胰島素; 麻醉止痛藥、抗痙劑、抗憂鬱劑; 抗精神病藥物、抗焦慮藥/鎮定劑。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副作用例如平衡失控或暈眩等。
B4.生理失調及心智狀況等:
例如姿勢性低血壓和跌倒的關係可能由於自主神經失調、藥物、體液流失或長期不動所致。有失智或憂鬱症狀者較易忽視環境中之危害而增加跌倒之風險。憂鬱症狀者跌倒風險較非憂鬱症狀者增加。
(C)環境因子
C1.戶外環境:
寒冷或酷寒的天氣、地面不平或照明不 足會增加跌倒風險。
C2.居家環境:
居家環境之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 牆壁亮度不夠; 地板潮濕、髒亂、太滑;地毯太小、磨損、未固定好;走道堆放雜物; 階梯無欄杆, 踏板模損、不平、粗糙。 建築設計忽略老人需求,可能危及老人安全。
(D)行為與環境互動:
不安全的社區或居家環境與老人身體功能衰退有關,且可能與老人內在因子相互作用後,導致跌倒。因此,在老人跌倒後,除了審視其居家環境外,應更進一步瞭解老人與環境之互動方式:例如在浴廁轉身移位技巧不佳,在暗處避險不及或因分心而碰撞,或因鞋子與地板模擦力變化,以及環境友善程度不足,或對於環境不熟悉等。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QA.aspx?No=200712250011&Parentid=2007122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