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傷口處理

受傷傷口處理

A-傷口分類 ,傷口可大致分為兩大類:

A1-第一大類是急性的傷口:

急性傷口則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傷口,造成原因多是擦傷、挫傷、切割傷、撕裂傷等外傷,我們若懂得如何正確地照護這類的傷口,便可讓傷口迅速復原並且減少留下疤痕的可能。

A2-第二大類是慢性的傷口:

慢性傷口是指長久未癒的傷口,例如糖尿病引起的慢性潰瘍、臥床太久引起的褥瘡以及靜脈曲張造成的足部潰瘍等,這類的傷口在處理上較困難,通常需要專門的醫療照護。

B-常見的創傷:

B1.擦傷:

皮膚與粗糙的物品摩擦,因此傷口通常較為表淺(只損及表皮、真皮層)可能合併因肌肉撞擊而造成的挫傷。

B2.切傷:

由尖銳物(如刀、玻璃…)切入皮膚,可能深及皮下組織,出血量也較多。

B3.穿刺傷:

由針、釘子或其他尖刺物插入體內,深及皮下組織。但由於傷口較小且較深,出血量較少,但有可能造成破傷風菌的感染。

B4.挫傷:骨頭或肌肉的撞傷,引起流血及腫脹。

B4-處理原則:

B4a-確定生命徵象穩定,沒有休克的危險。

B4b-清潔傷口:以生理食鹽水或清潔的水沖洗傷處,除去泥沙或其他不潔物。

B4c-消毒:以優碘塗抹於傷口之上(會有刺痛感),使之停留約30秒風乾, 再用生理食鹽水洗掉。

B4d-上藥:將傷口用棉棒擦乾後,塗上消炎藥膏,使藥膏能覆蓋整個傷口。

B4e-包紮:用紗布完整地覆蓋傷口,再以膠帶固定。

※ 穿刺傷注意勿拔出刺入物,直接以紗布在刺入物周圍固定之,或用三角巾折成環形墊,套住以固定刺入物。

B5.大出血:

B5-處理原則:

B5a-確定生命徵象穩定,無休克的危險。

B5b- 一般傷口可以直接加壓止血法止血,若出血量較大可兼採止血點止血法。

C-用藥

「受傷了,趕快拿雙氧水、碘酒來消毒!」如果您一向是如此處理傷口,希望傷口趕快好又怕留下疤痕,從今天起請不要這麼做;因為雙氧水和碘酒等消毒水是給醫師用來消毒沒有傷口的皮膚方便進行手術,若已經受傷了還使用這些刺激性的雙氧水、碘酒,將可能會留下難看的疤痕。

很多人都習慣倒雙氧水在傷口上消毒,看著冒起的白色泡沫,心裡也有一種「細菌被殺光光」的快感,大家都誤以為家裡要常備雙氧水、碘酒來做緊急時的傷口消毒處理,其實「只要任何放到眼睛會引起刺激的藥水,都不適合放到傷口」,因為傷口經不起任何刺激,過於刺激,只會抑制傷口癒合造成難看的疤,而紅、紫藥水也不要用,否則可能使疤痕加深。

對傷口而言,最好的消毒就是無菌的水,因此家裡最好要常備生理食鹽水,遇到緊急傷口要處理時,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千萬不要開了放太久,可能衍生細菌),另外像煮沸過的冷開水、瓶裝的礦泉水也可以,自來水也可以用,就是不要用自己帶回來的山泉水,以免含菌量過高!

很多人也都以為傷口要每天消毒才能保持清潔,其實傷口本身滲出會黏住覆蓋紗布的組織液就含有豐富的消炎細胞,是傷口癒合所需的營養來源,所以只要保持傷口通氣又不被污水沾濕污染,兩天換一次藥比較好,既能減少傷口疼痛,也能避免換藥時接觸外界細菌污染的可能。而比較大的傷口的護理最好是保持「濕潤護理」,可利用特殊的防水傷口護墊 保持傷口濕潤的良好癒合環境,也能減少太乾,傷口搔癢的困擾,換藥時也不會因紗布黏住傷口造成疼痛。若想減少留下疤痕,在結疤初期可考慮使用抗疤矽膠片保濕並加壓,可軟化組織,避免疤痕。

D-簡易傷口護理方式 :

D1-受傷後傷口的第一時間處理非常要緊,讓您永保白拋拋幼咪咪的肌膚

清潔方法錯誤容易留疤,必需縫合的傷口未及時縫合也會留疤.亂擦藥膏也會留下不美觀的疤痕……。最常有的錯誤觀念是,一受傷就慌慌張張地趕快消毒,深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讓細菌有機可趁,於是雙氧水、消毒藥水、碘酒樣樣都來,只為把細菌殺光光。然而這樣的做法,結果不僅是抑制了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降低了白血球記憶殲敵的功能,而且也殺不了所有細菌,還可能將附著在異物(如較大的碎片、灰塵、木屑等)上的細菌帶進傷口深層,反而給了細菌一個滋長的絕佳環境。在生活當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受傷的機會,當傷口形成時,身體有一套修護的機制會把受傷的部位修護好。處理傷口最重要的不是消毒、殺菌,而是「清潔」。

D2-止血

事實上,在傷口癒合過程中,止血應該是首要工作。一般而言,小傷害後我們人體的血管會自行縮收五至十分鐘,血小板凝集、血塊堵住血管而止血;對於較大傷害的止血處理,一受傷開始流血時,什麼都不要多想,直接以乾淨的紗布或衛生紙壓迫患部,然後抬高,這就是止血的最好方式。

D3-「重建」傷口

止血之後,接下來就是要「重建」傷口,重建最重要的不是消毒、殺菌,而是「清潔」。

D3a-可使用與人體體液組織最接近的生理食鹽水沖洗,感覺會較舒適,若一時無法取得生理食鹽水,直接以大量自來水替代即可,將肉眼看得見的異物沖掉,去除皮膚上的異物,例如砂石、灰塵等,如此一來才能將附著在異物上的細菌送走,沖淡傷口上細菌的濃度。

D3b-要徹底清潔,第二個步驟則是以中性肥皂洗淨傷口,這是因為肥皂具有介面活性作用,可阻絕細菌進入且殺菌。但很多人一聽到肥皂,就立即擔心會刺激傷口,引起疼痛。其實剛受傷的傷口並不太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神經末梢功能暫時處於休克狀態,短時間失去功能,正可利用此時將傷處徹底洗乾淨。因為一旦留有異物的傷口,長出來的皮肉新組織是無法填平的,可能會變得坑坑疤疤,很不雅觀,如果清潔工夫能做得完善,皮肉新組織才能填平。

D3c-保持傷口乾燥或溼潤

當整個清潔工作都做好後,傳統的做法認為傷口一定要保持乾燥,通常會使用消炎粉等防止它發炎、感染或潰爛,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生物必須有水才能生存,傷口的復原也是一樣的,保持傷口「溼潤」的環境,讓吞噬細菌的白血球或滋養細胞的酵素化學反應等繼續運作,才能加速癒合時間。對於一個已經縫合好的傷口而言,它已經是一個封閉的傷口,不會接觸外界空氣,這時保持傷口乾燥是合理的;但若是開放性的傷口,最新的傷口照護觀念則是應該讓它保持適度的濕潤。

讓細胞快速重建,當整個清潔工作都做好後,必須先導正一般存有的錯誤觀念,以為傷口一定要保持乾燥,才不會發炎、感染或潰爛,但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生物必須有水才能生存,身體上的細胞也是一樣的,當傷口過度乾燥,細胞組織的重建也會停頓下來,吞噬細菌的白血球或滋養細胞的酵素化學反應等,也會動彈不得,結果是造成傷口癒合困難,因此為傷口保存一個「潮濕」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但這潮濕的環境必須是有點濕又不會太濕,否則確實會導致傷口潰爛,所以最好的做法是以小紗布沾水(或生理食鹽水)扭乾或使用親水性、保濕的敷料,蓋在傷部上或塞入傷口裡,再蓋上一塊較大紗布,如此一來即能提供細胞組織修護的最佳生長環境。此外,深入傷口內部的細菌、異物、髒東西,也會因為濕紗布的毛細現象(虹吸現象),而被排除到患部外。當然在覆蓋紗布前,如果不放心,可塗點凡士林或眼藥膏(金黴素),可保濕且滋潤傷處。因為傷口要復原得好是要有良好的傷口清潔及正確的包紮方式才可以使受傷的肌膚獲得最好的照護。

保濕後必須做的傷口照護是「溫暖」,因為身體上的細胞分裂若處於20℃以下,是幾乎無法進行的,所以必須讓患部保持在接近體溫的溫度最適當,換言之,即是維持在36至37℃。而保暖的方式是在濕紗布或濕敷料外層加上較大的乾紗布,若是手部受傷最好穿長袖衣服,若是腳部受傷則可著長褲,以保持溫暖。因為傷口要復原得好是要有良好的傷口清潔及正確的包紮方式才可以使受傷的肌膚獲得最好的照護。

E-更換紗布或OK繃造成二度傷害:

在更換紗布或OK繃時也是要注意幾點,才不會因方式的不當而使皮膚造成二度傷害:

E1-在撕ok繃時應盡量與皮膚平貼,減少對皮膚的拉扯作用,甚至傷及復原中的傷口。

E2-若發生傷口與紗布塊沾黏時,不要用力拉扯,最好是以生理時鹽水輕輕沖洗沾黏部份,使其可以容易被分離,而不會破壞皮膚的新生組織 。

E3-如果在黏膠的部分因附著力過強,而導致不易撕除甚至會使皮膚疼痛或破皮時,可以使用少許乳液或油類產品,塗抹在皮膚數分鐘,就會比較容易撕除,比較不會傷害到皮膚。

E4-選擇適合傷口大小的OK繃,讓傷口可以完全被紗布塊包覆住,過小的OK繃會導致傷口與膠膜沾黏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E5-而市面上所販售的OK繃何其多,要如何辨別真正不會造成皮膚傷害的產品呢? 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去注意:

E5a-撕除時不會疼痛不適:

因大部份的OK繃要有耐水洗的特性,其所使用的膠必定要有相當的黏著力,但若附著力太強,在撕除時有可能會拉扯到傷口周邊皮膚,造成傷口撕裂的二度傷害。

E5b-沒有殘膠:

撕除OK繃時必須保持皮膚的清潔,如此在更換新的OK繃時才能有好的附著力,不影響其貼附效果,此外要注意OK繃的使用期限,放久了也容易造成殘膠留在皮膚上。

E5c-不傷皮膚:

通常OK繃的使用大多為長時間貼在皮膚上,若其使用的膠對皮膚有害,將可能造成皮膚的紅腫、過敏等症狀,甚至引起傷口的發炎而形成二度傷害。

F-參考資料

http://stud.adm.ncku.edu.tw/saf/%BE%C7%A5%CD%A8%C6%B0%C8%C2%B2%B0T/93semester/2004_09/93_09/healt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