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唯此二十年為金,千萬珍惜】
人生百年,總計5個二十年而己。
~第一個二十年,1-20,求學為主;
~第二個二十年,21-40,事業為主;
~第三個二十年,41-60,是人生最為忙碌而艱難的時期,單位、家庭、老人、子女、社會、工作,無不需要兼顧。
~唯有第四個二十年,61-80,才是無憂無慮,無牽無絆,享受人生的黃金時代。
~第五個二十的年,81-100,是健康出岔、收攤退場的時段。
~享受人生的三大條件為【金錢、時間、健康】。 對大多數人而言……
~第一個二十年缺乏的是 【金錢】……
~第二、第三個二十年缺少的是【時間】……
~第五個二十年則 【健康】成了問題。
~唯獨第四個二十年中三大條件齊備,是享受人生的最好視窗期,但剩短短的二十年左右,稍縱即逝永不回頭,只有緊握抓緊時光盡情享受。
~ 然而,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並非都能享受人生,還有不少人過得很不如意,這是缺少了另一重要條件:良好的【心態】。
他們中有的懷念著過去的權位,有的習慣了長期的勞累,有的忙碌著當前的瑣事,有的憂慮於未來的日子……總之,心放不開,不會享受眼前的黃金階段:沒權了還想攬權,退休了再去返聘,沒事還要找事,杞人還去憂天。
~前述三大條件是受客觀限制的,而心態則是主觀控制的。沒人可幫你,唯有自己調整。
※60一80歲,是人生第四個二十年,也是人生百年的黃金時代,任何年齡段無可比擬。你想想,20來歲的小青年,他能品出龍井與毛尖的區別嗎?他能咂出茅臺與二鍋頭的區別嗎?他能嚐出川菜與湘菜的區別嗎?他能聽出京胡與二胡的區別嗎?
※60歲以後,再也用不著頭懸樑椎刺骨,熬紅雙眼,只為通過高考那座獨木橋;再也不用似伍子胥一夜愁白頭,只為那可憐可悲的晉升晉級;再也不用為伊消得人憔悴;再也不用懷抱冰火,心中煎熬;再也不怕利與益的衝突,靈與肉的相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60歲以後,我喜歡:一杯龍井在握,獨坐黃昏後。屋簷下,聽晚歸的雀鳥,輕言細語,結伴歸巢,啁啁啾啾,呢呢喃喃,那份溫馨和從容,讓人羡慕、嫉妒、憐愛。
※60歲以後,我喜歡:漫步在林下泉邊,聽颯颯秋風,聽淙淙泉水,聽陣陣松濤,合奏著生命交響曲。寂靜空靈中演繹著大自然的雄渾力量,把生命的頑強在天地間漫延。
※60歲以後,我喜歡:夕陽西下時,獨立大江邊。看大江東去,千帆過盡。一種絢爛過後的恬靜、一種安然、一種溫暖油然而生。芸芸眾生,或富貴,或貧窮。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屬於自己的巔峰,最終都會在60歲以後跌落、凋零。
※ 60歲以後,我喜歡:夕陽中把盞漸醉的意境。凝眸飛洩流丹的晚霞,呼吸著隨風而至的甜甜的桂香。一杯老酒獨酌、淺嚐、深醉,把盞人生,品味生命。杯中乾坤只是一份簡單,一份糊塗。管它明天、後天,隨喜、隨意且隨緣。
※人生的第四個二十年是這麼愜意意,這麼隨性,你能說它不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嗎?當然,這黃金時代必須建立在生活自理的基礎上。
~其實,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而已,當我們壽終正寢之前,是一直行走在這條路上的。途中自然有許多辛勞,許多坎坷,然而歷盡辛苦方知甜,跨越梗阻達坦途。何妨,一路的風光都極有情趣,值得我們和同路的旅人細細鑑賞;何況,除了這條道,我們也沒有別的路可走,沒其他目標可選。
~只是一路上有許多同路的親人、朋友走得似乎著急了些,使我們還在行走的人或多或少有些傷感和不捨。
~不過,快也掛,慢也掛,我們終究是要走完人生這條路的。最怕的是,走著走著走不動了,長期臥病在床,連累家人,連累子孫,連累朋友,連醫護人員也跟著受累。自已的人格、尊嚴也含羞而棄。這是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其實,老了,該捨就捨,包括生命。
~60歲以後,我且行且珍惜,珍惜我愛的和愛我的親人、朋友,珍惜黃金時代的二十年,充分享受這金光閃爍的7000多天。
~等等!! 光是這樣還不夠, 60歲以後,記得每天要花點時間,最少三年去『必修一門功課』,修福、修慧,累積福澤,替離開這個舞台之後的自己,找個好去處!找個新家!如果想移民去好地方,還得先要積聚些功德用來辦簽證和買機票。
~ 謹將此文獻給身處黃金時代的的同齡人, 祝您健康!
===================================================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
你有沒有想過,隨著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今後該如何照顧他們?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老了,又能依靠誰……
我老了,堅決不跟孩子一起住
幾年前,我剛結婚,媽媽過來和我一起住了段時間。有天傍晚我們看一部婆媳大戰的家庭劇,我脫口而出:「以後我老了,堅決不會跟孩子一起住,我寧可存錢去養老院!」。平時我說什麼都要插兩句以顯示自己權威的媽媽聽了這話,竟一言未發,很久之後失落道:「父母都把孩子當作全部,孩子大了當父母可有可無。」
幾年後,我辭職跟幾個朋友合作了一個養老院項目,我們叫它「老年人關愛服務中心」,專門為獨居、空巢或者需要被照顧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幫助。
馬爺爺的故事
促成我做這件事的,除了當年媽媽那句話,還有我在下雨天遇見的一位老人——住在同一小區的馬老。
那天雨下得特別大,人人都著急往家趕,他一個人撐著傘站在雨中。我路過他身邊時忍不住停下來問:「大爺,這麼大的雨,你怎麼不回家呀?萬一滑倒怎麼辦?」
他突然開心地看著我說:「謝謝。」。我被這句「謝謝」弄得莫名其妙,把他拉到旁邊的雨棚里,他這才對我說:「姑娘,你不知道,我在家待著實在太悶了,出來看看,外面有人,說不定還有人跟我說話呢。你看,不是遇到你了嗎?」,一臉老年斑的老頭咧開嘴笑得像小孩子一樣。
馬爺爺有個兒子,也很孝順,但遠在北京。老伴兒前幾年去世,兒子想接他去北京,他不願意。一是不想離開生活了這麼久的城市,二是怕時間長了給兒子媳婦造成矛盾。他一個人住著一套八十平方米的兩居室,屋子空蕩蕩的,以前還能下樓找鄰居下下棋聊聊天,有一天爬樓梯摔了一跤,之後就很少下樓了。
馬爺爺說:「今天我實在憋得太難受了,就下來站一會兒,看看路上的人。有人從我旁邊經過,都感覺像家裡來了客人一樣,心裡高興著呢。姑娘,你知道嗎,我都好久沒走出過這小區大門了……」
我開了一家養老院
我下定決心,做養老院。在此之前,我曾在公益組織工作過五年。我的私心是,等我老了,可以在自己的養老院里,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我們覺得有趣的事,至少,不會那麼孤單。
慢慢地,我發現:
老年其實也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60-70歲
退休以後,六十歲到七十歲,身體比較好,條件也許可。想玩就玩,對自己好一點。錢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後路退路都安排好。孩子經濟好是孩子的努力,孩子孝順是孩子的感恩。我們可以不拒絕他們的資助,不拒絕他們的孝敬。但還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第二階段:70歲以後沒病
七十歲過了沒災沒病的,生活還能自理,這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要知道這是真老了,慢慢地體力精力都會不行的,吃飯要慢 —— 防噎,走路要慢 —— 防跌。不要再去管這管那,管兒管女,該自私一點,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著點,給自己能夠自主生活的時間盡量的長一些,不求人的日子總好過。
第三階段:70歲以後生病了
身體不好了,要 求人啦!這一定要有所準備,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過這一關。
心情要調整好,要適應。生老病死人生常態坦然對待。這是人生最後一段,沒有什麼好怕,早有準備就不會太難過。或是進養老院,或是佣人居家養老,量力而行,酌情而辦,總會有辦法。原則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給子女心理、家務、經濟添加太多的負擔。自己多克服一些,我們這一代人什麼苦什麼難都經過,相信我們人生最後的旅程也會坦然度過。
第四階段:人生最後階段
自己頭腦清醒,身體疾病纏身無法治癒,生活質量極差時,要敢於面對死亡、堅決不要家人再搶救,不要親友做無謂的浪費。
精神陪護:
老年的 每一個階段,『精神陪護』都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當然,我這裡很快就成了老年人俱樂部,除了給老年人提供從住宿到專業陪護的「全套服務」,還可以給住在自己家裡但平時沒有人陪、沒有娛樂生活的老人提供「精神陪護」。
「精神陪護」對於老人來說更為重要!可別小看「精神」二字對於老年人的重要性,老年人就不需要精神的滿足了嗎?以前我也沒有注意到,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不是買衣服買吃的買用的就是給錢。「要不然你們想怎樣?難道我們都不去工作,二十四小時在家守著你們嗎?」,聽表妹這麼說的時候,我曾經在心裡默默認同。並不是不想孝順父母,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父母過得好。可是,年輕的時候,孩子們有工作,有自己的生活,有夢想,想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這世上的事,很多都沒有對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需求,老人也有老人的角度。
讓老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養老院的任務之一就是,讓老人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每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老人們會聚集在中心和老師一起做健身操,早操之後還有合唱時間。中心還有閱覽室和棋牌室,不定期組織老年人文藝演出。
當然,這些是針對能自己行動的老人。曾有老人和我聊天時說,如果你年紀大了還有一個好身體,腿腳利索 牙口棒,那簡直比年輕時遇見一個漂亮姑娘並與她相愛還要幸運。很多不能行走的老人才是最寂寞的那一群。
後來我們中心又多了一個專業的社工姑娘,她把周圍小區老人的情況都摸熟了,不能走的,癱瘓在床的,需要照顧的,姑娘常常帶人去看望他們,跟他們聊天。不止是在生活中幫助他們,更重要的是傾聽,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曾經或平淡或輝煌的人生。
我們老了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而是 --- 內心的充盈
在經營這間老年人關愛服務中心的日子裡,我每天跟各種老人相處,失去伴侶的,失獨的,空巢的……,我慢慢發現,很多時候,想要真的釋放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子女時刻在身邊噓寒問暖,也不是時刻有保姆跟著,更不是不停地給錢,而是讓他們 忙碌、充實,讓他們找回年輕時的自信和「被需要」感,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沒用了」。
誰不會變成步履蹣跚的老人呢?我從心底喜歡現在的這份職業,也常常帶著媽媽來中心,讓她參加合唱團,讓她去跳健身操,去跟別的老人聊天。有一天我外出開會,打電話讓她晚上多買點菜,朋友要來家裡吃飯,她一口拒絕我說:「你們去外面吃吧,我今天沒空,要排練,下周要去社區演出。」
我突然間覺得心裡特別安慰和歡喜。媽媽拒絕,是因為她的晚年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她的全部,她也不是我的附庸,更不是我的保姆,她是一個獨立的、為自己而活的女人。
我希望自己在生命的盡頭,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而是內心的 充盈與尊嚴。
總之,不管你是長壽的歐吉桑或歐巴桑,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句話一點也不悲涼,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沒有成熟的心理。喜歡就值得去做,別忘了,這輩子就只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別總是期待留給下一代。
老朋友們切記!我們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當我們老了,是依靠自己,還是依靠孩子,或者依靠保姆?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說到底,養老真的還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體,靠自己內心的充盈!
說得好,值得每一位中老年朋友深思!
http://www.buzzhand.com/post_996209.html?f=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