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腹瀉(俗稱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醫稱之為泄瀉),是一種與消化道有關的徵狀。是指1天排便3次或以上,具有糞便性狀改變,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瀉超過兩個月者屬慢性腹瀉。
腹瀉除了見於腸道疾病外,還見於急性中毒,全身性感染,及多種變態反應性疾病。
著涼和食物不潔是造成腹瀉的常見原因。痢疾等傳染性疾病也可能是更嚴重的病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五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瀉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萬孩子死於腹瀉。
治療措施
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凡病因不明者,儘管經對症治療後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不過如果腹瀉次數為一次,並且沒有其他相伴徵狀,純粹是急於解決肚痛的問題,或以身體防衛方式,將身體內的細菌和不能消化的物質,依附在糞便,再將糞便排出體外,保障和抵抗身體,不受細菌影響,這樣並不是患病,從而無需擔憂已患上疾病
腹瀉時大便的性狀
●發生腹瀉時,若糞便為灰白色
可能是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膽道梗阻,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若為黑色
在沒有進食動物血製品和黑色的食物、藥物的前提下,則可能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
●糞便為紅色--則常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有柏油樣腥臭味的糞便--常提示痢疾。
●淡黃色--則提示脂肪消化不良。
●多泡沫、酸臭味-- 一般多為糖消化不良。
●惡臭-- 則為蛋白質消化不良以及腸道有害菌多。
有時,大便中還能直接看到寄生蟲或者蟲卵。
解法
常用藥物(用於慢性腹瀉)
安腸平錠
暮帝納斯(Bismuth subnitrate)
如果無效,請盡快就醫;醫生通常會開立補斯可胖之類的平紋肌鬆弛劑做為腹痛的緩解,並同時開立相關的消炎藥。
就診
在中國大陸,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強制三級醫院(大型醫院)、二級醫院(中型醫院)設置獨門獨戶的腸道門診,收治腹瀉病人。腸道門診須達到「四固定,六分開」。四固定是指:「人員固定、診室固定、醫療器械設備固定、門診時間」;六分開是指:「挂號分開、候診分開、檢驗分開、收費分開、取藥分開、廁所分開」。應按照傳染病管理標準設置,分為潔淨區、半污染區、污染區。腸道門診的廁所不應離診室距離太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5%B9%E7%80%89
=========================================
腹瀉(Diarrhea)
A、定義
大便的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即可稱之為腹瀉,一般還會伴隨有排便的頻率增加且總排出量會超過正常平均量(約200克/天)。
B、病理生理學
發生腹瀉主要可經由四種致病機轉:
B(一)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
當小腸內溶質過多無法吸收時,會使得腸腔內之滲透壓高於血漿之滲透壓,造成水分移進腸腔內而引起腹瀉,常見的原因包括:drugs(如lactulose、magnesium oxide)、pancreatic insufficiency、bacteria overgrowth、short bowel syndrome等。一般病人禁食時,腹瀉就會停止,可以此做為診斷的參考,亦可利用檢測大便內滲透性物質所含滲透壓差度來診斷。
B(二)分泌性腹瀉(Secretroy diarrhea)
一些外來物質(如細菌之毒素,某些藥物)或是身體內在的物質(如一些荷爾蒙,膽鹽等)可以刺激腸道主動分泌水份與離子而造成腹瀉,此時病人常出現大量水性腹瀉,除非是由膽汁酸或脂肪酸吸收不良引起,或是因口服某種藥物引起者,即使禁食腹瀉也不會停止,而大便中通常不含膿液或血,常見的原因包括:endocrine tumors(如carcinoid tumor)、villous adenoma of rectum、resection of terminal ileum等。
B(三)滲出性腹瀉(Exudative diarrhea)
腸道的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發生炎性病變時,會產生液體滲出物引起腹瀉,由於常伴有腸內物質吸收不良及一些物質刺激腸壁等現象,滲透性及分泌性兩致病機轉在此時也扮演部分角色。臨床上,病人常出現腹痛、發燒或血便等症狀,糞便檢查可發現紅血球及白血球,常見的原因包括:infections(如salmonellosis)、ulcerative colitis、Crohn's disease、radiation enterocolitis等。
B(四)蠕動失調性腹瀉(Deranged motility)
一般由於腸道活動力增加引起,臨床上,常有腹瀉及便秘交替出現的現象,也可能伴有其他的神經症狀(如膀胱功能異常)。常見的原因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neurologic disease等。 腸道蠕動太慢則可以導致腸道內細菌增生,影響正常吸收功能而造成腹瀉,所以此時亦合併有滲透性腹瀉的致病機轉。
C、鑑別診斷
Hyperdefecation:只有排便頻率增加,糞便總量未增加,硬度未減少。
Fecal incontinence
Factitious diarrhea:病人自行濫用瀉藥所引起的腹瀉
D、急性腹瀉及慢性腹瀉
D(一)急性腹瀉:
指發生時間少於2~3週者,造成的原因以感染性腸炎最常見。其他病因包括藥物,毒素等亦有可能是慢性腹瀉的早期。
D(二)慢性腹瀉:
指腹瀉延續超過2~3週者,雖然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病因,慢性腹瀉也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所以對於此類病患應進一步評估其病因。
E、診斷
E(一)病史
須包括腹瀉發作時間、頻度、糞便硬度、量、顏色和飲食的關係。另外要問有無全身性疾病、旅行經驗、用藥情形及性行為。
E(二)理學檢查
首先注意病人全身性狀況、脫水情形、有無發燒,或其他毒性表徵,接著觀察有無貧血、皮膚病變或甲狀腺腫大等現象。腹部檢查注意,腹音變化是否有腹脹、壓痛、腫塊或者任何器官腫大。檢查肛門與會陰部時,注意有無腫塊、大便阻塞或括約肌鬆弛等現象。
E(三)診斷性檢查
E(三)a- 檢查對象:
1.急性腹瀉一般為自限性,症狀治療即可,不需進一步檢查。 但下列情況包括:high fever, systemic toxicity, bloody diarrhea, dehydration, recent overseas travel, outbreak of food poisoning, immunocompromise, male homosexuality, recent antibiotic use, 則應做診斷性檢查。
2.慢性腹瀉病患無法由病史及理學檢查確定病因時,應接受進一步檢查。
E(三)b- 檢查項目:
1.血液及生化檢查,包括血色素、白血球總數及分類及電解質濃度。
2.糞便檢查 應採用新鮮糞便,項目包括:潛血反應、白血球、寄生蟲、細菌培養、脂質等。
3.十二指腸抽出液(如Giadia的診斷)。
4.內視鏡(sigmoidoscopy、colonoscopy)。
5.放射線攝影。
F、治療
腹瀉病人通常不需要住院,但若是嚴重的急性腹瀉,則病人可能因水分和電解質的失衡而死亡,這時就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另外若病人伴有腹痛或者出血時,也需要住院。 除了給病人補充水份、電解質、養份等支持性療法外,要針對基本病因加以治療(如若為感染症,就要加用抗微生物藥劑)。至於對於腹瀉症狀本身的緩解所使用的治療藥物,依其作用機轉可分為:
F(一)吸附劑(Absorbents)-如kaopectate,aluminum hydroxide。
F(二)抗分泌劑(Antisecretory agents)-如bismuth subsalicylate。
F(三)鴉片衍生劑(Opiate derivatives)-如opium tincture, diphenoxylate with atropine, loperamide。
F(四)抗膽鹼製劑(Anticholinergic agents)-如dicyclomine。
http://www.skh.org.tw/gi/manual/manual-05.htm
南懷瑾老師所說的灸臍法:
暖脾胃外敷藥(同重量的桂圓肉、花椒、艾草磨成粉,每晚用透氣膠帶小量封在肚臍上)可解決因為脾胃寒而下痢與體重萎縮的現象
1.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乾的叫桂圓)
2.花椒六、七顆,
3.加上那個艾絨(艾葉打爛)一同打爛,
只有三味藥,屬於熱性的,專治脾胃寒,把它磨成粉,貼在肚臍上。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裡用透氣膠帶把它封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