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惱人的骨疣 ----- 骨刺
台大醫院骨科部 陳博光醫師
骨疣就是一般人俗稱的「骨刺 」,事實上,「骨刺」一說是不正確的,因為骨疣乃是年紀大了或用力過猛,導致椎間盤受損或水分減少、彈性消失,椎間體間的距離變短,以致軟骨墊被擠出、堆積在韌帶和椎體邊緣,日子一久就鈣化成骨質;所以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骨質增生」或者稱為「骨疣」。
A- 原因-- 長期劇烈運動或姿勢不良導致
一般而言,形成骨疣的原因有:
A1- 長期劇烈運動使關節面磨損,軟骨受傷、表面粗糙不平、時間久了就變成骨疣( 年紀大的運動員經常發生 )。
A2- 姿勢不良或背重物,例如長期低頭、彎腰,造成頸、腰椎弧度加大,椎體邊綠經常受到過多壓力,時日一久就成骨疣。
B- 全身任何關節均可能形成骨疣 ,但以「頸」、「腰」椎二個活動量最大的部位較易發生。
B1- 頸椎:頸後如螞蟻爬。
以頸椎而言,患者描述骨疣的自覺症狀是:頭顱後半部感覺好像有蟲蟻爬動,並合併耳鳴、頭重、頭暈、頸硬、頸痠、頭痛等,很可能為上頸椎骨疣。
B2- 下頸椎:頭肩脹麻。
如果常感頸部僵硬,有時往下延伸至上背部,有些脹痛,肩部有些痠或麻,有時連手臂、手掌及手指等都感到麻脹疼;少數患者合併有吞嚥困難感、喉部阻塞等症狀,很可能為下頸椎骨疣。
B3- 腰椎:依位置不同而異。
腰椎骨疣也因生成的位置不同而呈現不同症狀。譬如長在第一、二腰椎,患者會覺得腹股溝與肚皮間疼痛;在第三、四腰椎以下,則感到膝蓋以下發麻、疼痛無力,少數人在這些地方摸起來會覺得比較冷或比較熱。
B4- 薦椎:小腿肚或腳趾麻痛。
如果再往下,即第五腰椎甚至到薦椎第一節,則症狀也往下,出現小腿肚附近脹痛、痠麻無力。少數人會出現腳趾麻痛等現象。
C- 嚴重者會肌肉萎縮
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症狀,有的患者因為合併其他毛病,也可能出現特異症狀,必須詳細檢查才能確定診斷。一般而言,骨疣必須壓迫到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才需要就醫診治,如果沒有症狀就不必理會。但症狀嚴重時一定要就醫,必要時還得開刀,若放任不理,也可能出現「肌肉萎縮」現象。
D- 只要照X光即可確定診斷
通常要診斷是否長骨疣,最直接的當然是X光片,其次是從患者年齡和生活狀況來判斷,病狀的演變也是依據之一。若痠麻脹痛等症狀發生在肩部、上背、上肢,可能是頸椎骨疣;痠麻脹痛發生骨盆、大腿前後、下肢,甚至兩腳時,可能為腰椎骨疣。這些症狀再加上頸椎和腰椎前後、側面、左右斜位X光片,即可確定診斷。若為中老年人,常背負重物、劇烈運動且曾有外傷者,應為骨疣無疑。
E- 通常以保守療法為主
E1- 目前治療骨疣仍以保守療法為主,即以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鎮靜、消炎等性質的藥物減輕痛楚,再用超音波、超短波、電刺激、熱療、牽引及特殊運動等物理性治療輔助;如果嚴重壓迫神經根,才需動手術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的姿勢也必須小心,以預防症狀惡化。
E2- 最好用棉質枕頭
E3- 骨疣在頸椎者,最好少提、抱重物,避免頸部過度運動,因此,仰頭、低頭、轉頭、扭頭等動作盡量減少,情況嚴重者必須戴頸圈。特別提醒注意的是枕頭的質料和高度,老一輩認為以茶葉、綠豆殼裝填的枕頭可以吸熱消暑、提神醒腦 ,但就頸椎骨疣患者而言則不合適,因為骨疣患部重保溫、促進血液循環,才能減輕疼痛;而血液循環速度在睡眠時本來就比較低,若再用透氣性良好的綠豆殼枕,頸部保溫不良,起床後更覺僵痛。通常以棉質較佳,而且不宜太高,睡前將枕頭中間稍微推壓凹陷,這樣一方面睡起來比較舒適,一方面也可以預防睡著後頭部亂動,加重骨疣症狀。此外,質地太硬的枕頭也不適宜。
F- 白領階級最易生 頸椎骨疣
白領階級上班族最易罹患頸部骨疣,預防之道有二:
F1- 同一姿勢不可維持過久,尤其是低頭、仰頭、歪著頭的工作,以免後頸肌肉疲勞。最好每工作半小時到一小時,就換一下姿勢,稍微活動一下。
F2- 為了促進頸部血液循環,可常做轉肩、聳肩運動;頸部不動,二個肩膀同時向前轉動,做十二次即停止,或者將兩肩同時盡量向上聳起,再放下,一樣做十二次。
G- 避免腰椎骨疣方法
骨疣長在腰椎時,坐時以預防腰部過度受力為原則,因此坐時大腿宜呈水平高度,椅子太高或太低都不好,最好選擇能將雙臂放在扶手上的椅子;若椅子太高,腳踏不到地,可在腳下墊一張小凳子或其他東西,以減輕腰部承受的壓力。站立時最好一腳踏在高一階之處或背靠牆站立,以減輕腰椎的弧度及脊椎的單側壓力。睡覺時枕頭不是重點,而應注意床舖,一般以木板或硬彈簧床上面加一條保暖毛毯為佳;躺臥姿勢可採側臥半曲腿 (所謂「臥如來」) 或仰臥曲膝。躺臥時不管是否睡著,腰部均應加蓋薄被以保暖、促進血液循環。
H- 開刀的五年再發率很高
「骨疣」就像白頭髮、老人斑、老花眼...一樣,是身體老化的現象,不必為生骨疣而緊張,只要有正確的瞭解與合理的治療,再加上平時注意居家保養,就無須擔心 。偶而痠麻脹痛時,可用電毯、懷爐、熱水袋熱敷,每次二十分鐘,一天大約三四次,等症狀緩解才停止;至於是否可以按摩,是否適宜用長波紅外線照射,必須再請教醫師。
I-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是骨疣需不需要開刀?
一般而言,骨疣手術後再發的比率時有所聞,因為手術畢竟是種種傷害性治療,如非絕對必要,倒不必一定開刀;當然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還是必須考慮。
=======================================================
===============================================================
*** 骨質增生,骨刺
一般認為與骨關節炎等同概念。只不過骨質增生是從病理解剖上直接命名,而骨關節炎是從症状學來命名。
目錄
A- 病因分類
A1- 頸椎骨質增生
A2- 腰椎骨質增生
A3- 膝關節骨質增生
A4- 指端退行性變
A5- 跟骨骨刺
B- 輔助檢查
C- 診斷
D- 骨質增生的鑒別診斷
E- 預防
F- 中醫對本病認識
G- 治療
G1- 基本治療
G2- 家庭治療
H- 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I- 飲食注意事項
A- 病因分類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範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5.營養學: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A1- 頸椎骨質增生
病因:年齡因素、慢性勞損、外傷、咽喉部炎症、發育性椎管狹窄、頸椎的先天性畸形、代謝因素、精神因素等均能引起頸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状,晚期可導致癱瘓。 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A2- 腰椎骨質增生
A2▲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状,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A2▲病變發展及分類:
A2(一)從時間上分,腰骨質增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隱蔽階段,實際已經出現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長度僅在1~2毫米左右。此時對人的活動尚不構成影響,且無自我感覺,或稍有感覺也不體現為明顯的症状。所以,在隱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2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為明顯階段,骨質增生的長度超過5毫米以上,對人體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左邊椎間盤增生時,人體向左傾斜和彎曲,左邊的肢體即引發酸、痛、麻感。反之亦如此。有的人處於正常體位時也會產生一些症状,這說明某處神經長期受壓迫。此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則可能長期痛苦,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這一階段可延續多年,以至一直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癱瘓或運動障礙階段。一般骨質增生部位多、增生長度超過10毫米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癱瘓或行走困難。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A2(二)從形態上分,腰椎骨質增生可分為四種。
1、 膨出狀:臨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質外層增厚,使表面層膨出。稱之為椎間盤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 角狀增生:在椎間盤的上角邊處形如牛角盤的突出,且向上挑,邊沿有尖狀突出,最易產生嚴重的症状。一般發生在頸、腰椎間盤上。
3、 柱狀增生:發生在活動角度較大的小關節部位,如指關節、膝關節等處。局部症状比較明顯但影響不大,痛苦也較少。但有個別人在腰椎處也長出長達20毫米的柱條骨體,影響十分嚴重。
4、 粒狀贅生體:發生在經常活動的大拇指與掌的活動關節處,在關節縫外贅生一粒球狀骨體,粒徑可達4~6毫米左右。影響其手指正常工作,甚至無力。在膝關節處也可以出現此現象。
A3- 膝關節骨質增生
A3▲發病原因:
A3.1 外傷因素
由於損傷、膝關節畸形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膝關節負重力線的改變,使膝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面受力不均勻,衝擊力集中部位易發生關節軟骨的損傷,並造成骨小梁微小骨折(亞骨折),出現骨質塌陷,隨後則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同時,由於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的關節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失去了軟骨的彈性和周圍滑液的潤滑作用,故使軟骨易受磨損。而膝關節周圍骨贅增生是關節損傷的一種修復現象,機體為增加關節負重面積,降低承受壓力而出現代償性骨贅增生。
A3.2 自身免疫反應
膝關節軟骨受到機械性等因素破壞後,關節軟骨細胞、粘多糖及膠原蛋白的"隱蔽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軟骨繼發性損傷。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常出現關節腫脹、反覆關節滑膜炎,滑液中常見單核細胞、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增加,滑膜中充血明顯和單核細胞浸潤,這些均提示膝關節骨質增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A3▲病理變化:
膝關節骨質增生病變包括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糜爛,骨端暴露,滑膜、關節囊和肌肉的變化。
1. 關節軟骨:正常的膝關節軟骨為光滑的藍白色,邊緣規則、整齊。膝關節骨質增生早期關節軟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和光澤,顏色淺黃,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發生碎裂、剝脫,致使軟骨下骨外露,磨損小的外周軟骨面出現增殖和肥厚,通過軟骨內化骨而形成骨贅。
2. 軟骨下骨:磨損較大的中央部分軟骨下骨發生象牙質變,骨質密度增加而硬化,外圍承受應力較小,軟骨下骨發生萎縮,出現囊腔樣病變。
3. 滑膜:滑膜表現為增殖、水腫,使膝關節內積液,含有較多的粘蛋白,比較粘稠。
4.關節囊和肌肉:關節囊發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關節周圍的肌肉產生保護性痙攣,使膝關節活動受限。
A3▲臨床表現:
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併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A3▲如何預防膝關節骨質增生
1、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及勞損,特別是雙下肢劇烈運動者(如舞蹈員、運動員、搬運工等)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預防因過度用力造成組織損傷,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出現骨質增生現象。
2、過於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以減輕膝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3、老年人可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係密切的藥物,同時從事適度的體育鍛煉,以減慢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進程。
4、膝關節出現骨折時,要及時去醫院診治,儘可能使骨折端達到解剖複位的要求。如果複位不滿意,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否則容易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的骨質增生。
5、如果雙下肢有O形腿或X形腿畸形,為了防止膝關節長期受力不均勻而產生骨質增生和骨關節病,可考慮作股或脛骨截骨術,糾正異常的力線,改變膝關節受力不均的問題。
A4- 指端退行性變
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A5- 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人,走路時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
B- 輔助檢查
骨關節炎病人若做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化驗檢查,一般都在正常範圍,少數炎症嚴重者,血沉和C反應蛋白可輕度升高。
(1)滑液檢查:受累關節如伴發攢膜炎可出現滑液量增多。典型者清晰、黏稠、細胞數不高(<20X109/升),多為單核細胞。攢液中可見軟骨或骨碎片顆粒,軟骨碎片中可見軟骨細胞。
(2)關節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關節內部情況,能清楚觀察關節軟骨及其周圍組織,但由於本檢查畢竟屬於創傷性檢查,可能伴發感染或出血等不良反應,且費用較高,不可能作為常規檢查。
(3)X線平片不僅仍為本病的常規檢查方法,有的學者還認為它是追蹤病情變化的金標準。拍膝關節片時,病人應取站立位拍前後位和側位片,髖關節和手關節可只拍前後位片。在早期階段,X線片大多正常,中晚期可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關節面下骨硬化和變形、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下囊腫和關節腔游離液體等。骨性關節炎的x線特點為:①關節間隙狹窄,如在膝關節,可小於3毫米;②關節面硬化變形;③關節邊緣骨贅;④關節鼠;⑤軟骨下囊性變,其邊緣分界清楚;⑥骨變形或關節半脫位。
隨著影像學新技術如微焦攝影;CT、磁共振和三維重建等的應用,除對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幫助外,對詳細了解骨關節炎的病變進展及藥物療效都有參考價值。
C- 診斷
一般在人群中四十歲以上的人發病率最高。診斷是不是骨質增生病,一般可去醫院拍一張X光片即可(不必用CT片)。在未拍片之前如何自我診斷?可從個人的感覺判斷。骨質增生大多數發生在頸椎和腰椎,手指和膝關節處亦可發生,但比較少見。發生在頸椎的增生其症状在頭部和上肢,又以上肢見多。頸椎本部位沒有明顯症状,而上肢症状明顯。一般增生在某一側(不是左就是右),可出現一側從肩關節到上臂、下臂連手指的肌肉內一條線的痛、脹、麻感。
當右邊手臂有此症状時,如果頭部向右邊傾斜則此時症状會加重。肌肉內的症状與天氣變化無關,只與活動有關。當增生部位在腰部時,其症状並不在腰部,而是從臀部坐骨神經起,沿坐骨神經反射到腳後跟處,以小腿肌肉內症状尤為嚴重。這就說明是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而引起的,基本上可以確診。如果出現在局部某個點,尤其僅在關節處,則不應視為增生(膝關節增生除外),先應做風濕病的化驗為好。
其他肌肉部位出現痛與骨質增生引起的痛是感覺不同的。其他的痛可能同時出現紅腫和發熱症状,而骨質增生的痛不產生任何別的症状,只是酸痛、麻脹等,時重時輕,病程長,多年不愈,越來越重。
而且應排除椎盤突出的情況,如果有外傷和扭傷時,還是先拍片為好。因為突出與增生的症状是相似的,以免治療不對症。
D- 骨質增生的鑒別診斷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状,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状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E- 預防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癒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
骨質增生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E(1)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E(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因此骨質增生康復的方法在於運動,意義在於消除或減輕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和勞動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E(3)及時治療關節的損傷。
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係。由於骨折複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複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E(4)減輕體重。
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骨質增生。因此對於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質增生。
F- 中醫對本病認識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F(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症状,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藥: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薑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F(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藥: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朮;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F(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藥:化瘀通痹東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薑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F(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後症状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 5g,生薑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痹。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F(5)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治療頸椎骨質增生外用膏藥
(1)鸛草膏
藥物組成及製法:老鸛草27g,生虎骨72g,防風27g,紅花18g,木瓜27g,懷牛膝18g,骨碎補27g,青風藤27g,功勞葉18g,當歸27g,麻黃9g,海風藤27g,上藥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濾淨,煉沸,再入漳丹2700g,攪勻成膏,每膏藥油7500ml兌乳香面、沒藥面各27g,麝香 3.6g攪勻,每大張淨油30ml,小張淨油15ml。
功效:散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用法:貼患處。
(2)石虎膏
藥物組成及製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烏30g,白蘞30g,生山甲30g,獨活45g,麻黃30g,透骨草60g ,當歸120g,生草烏30g,紅花30g,大黃30g,防風45g,甘草30g。以上藥料用香油7500ml ,兌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沒藥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廣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攪勻。每大張淨油30ml,小張淨油15ml。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用法:貼患處。
(3)蜂毒古今貼
藥物組成及製法: 蜂毒、羌活、乳香、紅花、川芎、三棱、冰片、大黃、木鱉子、玄參、生地、金銀藤、、甘草、土貝母、黃芪、當歸、薄荷梗、赤芍、白芷、杏仁、黃柏、僵蠶、生山甲、全蠍、生南星、蟬退、牡蠣、生半夏、羌活、防風、連翹、蒼朮、香附、橘皮、五倍子、蓖麻子、川連、細辛、官桂、丁香、頭髮、桑枝、槐條、柳條、蒼耳子、老蒜、蔥白、生薑等四十七味中藥經古法熬制而成。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頸椎病,腰椎肩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筋骨扭傷、骨質增生、骨刺、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等一應骨病。
用法:以生薑擦拭皮膚後,將本膏藥直接貼於使用部位或壓痛點。每貼可貼六天,最好以兩貼每三天交互換貼一次,效果更好。
G- 治療
G1- 基本治療
目前國內治療骨質增生症的方法有很多,治療都存著者局限。骨質增生是骨關節退行性改變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病人常感到關節發僵發累感,伴有疼痛,當活動後發僵現象好轉,疼痛緩解,持續活動多後疼痛又重。休息、熱敷等治療後疼痛緩解,天氣濕冷症状加重。關節有時輕度腫大,關節邊緣壓痛,兩膝與手指關節最為明顯。
若疼痛不重,不必服藥,若疼痛較重可服非甾類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優布芬、芬必得等。老年人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防止胃腸刺激,可服腸溶阿司匹林或消炎痛栓(肛門放入)。局部用正骨水、紅花油等藥擦劑。
一、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
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二、紫外線療法:
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癒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三、按摩與牽引:
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五、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上述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複發。
六、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G2- 家庭治療
骨質增生會摩擦相鄰的骨頭和神經、血管,導致發炎,並可能在神經末梢形成微小的腫瘤,使患者異常疼痛。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採取手術治療,因為骨質增生常會再生。
1、選擇軟底鞋
選擇橡皮底的鞋子對足部較好(勝過皮製的)。穿得舒適比穿得好看重要。慢跑鞋是不錯的選擇。避免走在堅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無地毯的地板。可在腳跟處加護墊,以減輕疼痛。
2、墊上泡沫軟墊
軟墊可減輕骨質增生對周圍的壓迫,可以在軟墊骨刺相應的部位挖一個洞。
3、熱敷
如果疼痛的比較厲害,可用亞麻仁敷袋熱敷。
4、泡腳
輪流用熱水及冷水泡腳,對減輕症状大有好處,用冰按摩腳底也有幫助。
5、有選擇的鍛煉
你可以用騎腳踏車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腳。
6、減肥
偏胖是引發骨質增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減肥也是刻不容緩。
7、應避免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也避免糖、酒、咖啡。這些物質將阻撓復原過程,並擾亂體內的礦物質平衡。
8、補充營養素
①鹽酸甜菜鹼
用量依照產品標示。幫助鈣質吸收。年長者較易缺乏鹽酸。假使你有潰瘍或嚴重胃灼熱的病歷,勿試此產品。
②鈣及鎂箝合劑
鈣每天1500毫克,鎂每天750毫克。保持鈣、鎂平衡將預防不正常的鈣質堆積。
③蛋白質分解酵素
用量依產品標示。幫助營養的吸收及控制發炎。
④維生素C甲生物類黃酮
維生素C每天2000~4000毫克,黃酮每天100毫克。一種抗發炎劑,對膠原蛋白及結締組織有益,幫助減輕疼痛。
⑤維生素B群添加維生素B6
每天50—100毫克。同時服用各種維生素B最能發揮其功效,維生素B6是製造鹽酸所必需的。
H- 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脊柱或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在看病或體檢時被發現。有的人為此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會造成癱瘓,是不治之症,因而到處求醫問藥,不但耗費大量的精力,也花費許多錢財。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現象呢?我們認為,應該正確認識以下幾個問題:
H(1) 骨質增生的本質是什麼?
骨質增生的本質是人體骨骼的一種「衰老」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的脊柱和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會發生退行性改變,使脊柱和關節的平衡遭到破壞,出現脊柱和關節的不穩定。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恢復新的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表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可以說,骨質增生現象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機體的一種本能。只是有時骨質增生造成了疼痛、腫脹、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状,使人感到「不舒服」時,人們才把骨質增生作為疾病來看待。
H(2) 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状有什麼聯繫?
絕大多數患者的骨質增生並無臨床表現,患者只是在體檢或就診時偶然發現存在骨質增生。只有當骨質增生髮展到一定程度,增生的骨質比較大,增生的骨質累及了神經和血管以及骨質增生造成了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症時,腰椎康組合才產生臨床症状。所以,我們說,骨質增生的存在與臨床症状的產生不是平行的關係。
H(3) 骨質增生會無限制的發展嗎? 雖然骨質增生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骨質增生的程度是有限度的,不會無限制的發展下去。我們知道,骨質增生是機體恢復新的平衡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新的平衡建立,脊柱或關節重新恢復到穩定狀態時,骨質增生自然會停止。
H(4) 如何對待骨質增生?
由於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如果無明顯的不適,不用刻意去治療骨質增生。對於骨質增生累及了神經、血管,或引起了關節的損傷,造成了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状的患者,我們可以針對病因,對症治療。也就是說,我們只是治療骨質增生引起的臨床症状,而不是骨質增生本身。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江湖醫生」,標榜自己有「祖傳秘方」,可以去除骨刺,這都是無稽之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騙錢。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目前尚無有效地去除骨刺的方法,醫生和患者能夠作到的是緩解症状,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I- 飲食注意事項
I(1)、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芒果、木瓜、甜瓜、葡萄、橘子、鳳梨、香蕉、草莓、番茄、包心菜、馬鈴薯等含有豐富的維他命,而生物類黃酮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
I(2)、老年人應節制飲食,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臨床發現肥胖患者一般骨質增生發生在膝關節,比相似病情而體重標準者的治療時間要長,恢復要慢。原因很簡單,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體重加重了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的磨損與傷害也就更大。均衡飲食、保持體重是防止骨質增生的重要環節。
http://cht.a-hospital.com/w/%E9%AA%A8%E8%B4%A8%E5%A2%9E%E7%94%9F
=================================================
骨刺一定要開刀嗎?搞懂骨刺8大問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2009.09.01
張太太皺著眉頭走進診間,劈頭就說:「林醫師啊,您一定要幫幫我!我本來就有腰痛的毛病,好好壞壞的,一年大概發作個一兩次。前不久因為家裡有客人,出去買了一些東西,又作了幾道菜,沒想到腰痛又發作了。」我還沒答腔,她又接著說了:「我有先到家裡附近的診所看過啦,醫生說是骨頭退化。又有其他的醫生幫我照了X光,然後告訴我長了骨刺,還說以後可能要開刀。您一定要幫幫我,我已經好幾天睡不著覺了!」
「張太太,您先不要緊張,骨刺是不一定要開刀的。我先幫您檢查,看看腰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經過了詳細的檢查,也看了張太太帶來的X光片,發現她只是因為之前的過度勞累而使肌肉拉傷。
雖然她的X光片真的有看到一些骨刺,但是和疼痛的位置並不符合,所以這次的腰痛是和骨刺沒有關係的。「這兩天休息一下,回去睡覺前泡泡澡,再過兩天就會好了。不要再想開刀的事了,最少現在的狀況不會有這樣的顧慮。」
您知道嗎?每一個人年紀大以後都可能會長骨刺,因為這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但是只有一小部份的人才要開刀治療。
Q1.什麼是骨刺?
骨刺是從骨頭長出來的突出物,是骨頭增生的結果。所以理論上身體的任何一塊骨頭都有可能會長出骨刺。頸椎、腰椎、骨盆、膝蓋、肩關節、腳踝、手指頭的小關節是比較容易長骨刺的部位。因為在X光片上看起來是從骨頭旁邊長出來一根尖尖的東西,所以就叫做骨刺。
Q2.為什麼會長骨刺?
骨刺,是骨頭老化的一種現象。當骨頭旁邊的軟骨或韌帶因為長期的壓力或損傷,就會慢慢磨損和失去彈性。骨頭缺乏了保護,就發生了一些退化性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骨質增生,也就是長骨刺。這就好像一台機器用久了,機器上的零件會慢慢磨損,會生鏽是一樣的道理。
Q3.什麼人容易長骨刺?
雖然每個人年紀大了都會長骨刺,但是長的時間跟嚴重程度還是會有所不同。影響長骨刺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生活形態:例如體重過重、從事太激烈的運動、每天搬重物的粗重工作、久坐久站而且姿勢不良。
2.之前的傷害:曾經骨折、開刀、椎間盤突出、或是韌帶受傷。
3.營養。
4.遺傳。
Q4.長骨刺會怎樣?
如果我們一大早到公園去,找那些正在打太極拳或跳土風舞的老伯伯老太太到醫院去,一個個都幫他們照X光,你猜會有怎樣的結果?
每一個人都有長骨刺!但是如果你問他們,身體有沒有怎樣不舒服?也許你會聽到:「我早上起來的時候容易腰酸」,「我走路走不遠」…但你會聽到更多的:「不會呀!」「都很好呀!」「怎麼了?X光有問題嗎?」事實上,大部分的骨刺都是沒有症狀的!
但是如果長出來的骨刺壓迫到了神經,或者是卡到旁邊的骨頭,就有可能會出現手腳麻痺、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的情形。例如常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有一些就是腰椎的骨刺所引起的。
Q5.長骨刺要怎樣治療?
如果有症狀了(例如腰痛,手麻)才需要治療!
復健科醫師在做過詳細的檢查以後,會針對骨刺所造成的問題來對症下藥。大致上會先從藥物開始,再配合物理治療。
此外,復健科醫師會針對您平常生活習慣或工作的方式,找出導致骨刺的危險因子,然後提出改進的建議。
復健科醫師也會針對病患的年齡與喜好,建議一些簡單又有效的運動,讓您平時就可以達到預防與治療的目的。
Q6.骨刺會消失嗎?
坊間有很多的廣告,告訴聽眾骨刺是很可怕的疾病,聲稱他們的藥物能有效治療骨刺,讓骨刺消失。這其實都是過度誇大的說法。 事實上,骨刺並不會因為吃藥或打針而消失,要消除骨刺,只有開刀拿掉一個方法。但是如同剛剛所提到的,真正因為骨刺而產生問題的比例不多,大部分的人都能和骨刺和平相處。千萬不要因為醫生在看X光時一句「你有長骨刺喔!」而感到芒刺在背,坐立難安。
Q7.我自己能做什麼,來預防骨刺的發生?
1.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久坐或久站
2.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3.均衡飲食,可以考慮補充一些抗氧化物,減少老化反應
4.有不舒服時,配合醫師的建議積極治療
Q8.骨刺一定要開刀嗎?
一般來說,醫生會建議開刀有以下的幾個情形:
1.長時間的疼痛(大於三個月),而且吃藥作復健都沒有改善。
2.肌肉萎縮。
3.肌肉無力。
4.大小便受到影響。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單單靠休息、吃藥、作復健就會有很好的效果。最後要走到開刀一途的,只佔了很小的一部份。而且,即使是開刀,也都能恢復的很好,不太會有「癱瘓」的情形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