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蛇的痛-帶狀疱疹
本文轉載自台灣疼痛醫學會之簡志誠醫師著作遠離疼痛
國泰綜合醫院及台大醫院麻醉部 簡志誠醫師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閩南語)或 蛇纏腰。是一種與感染水痘相同的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灶。任何曾得過水痘的人,均可能會得到帶狀疱疹。這些病毒潛伏在身體上某些神經根細胞上,只有當它們被再活化的時候才會引起帶狀疱疹,有大約20%得過水痘的人,在其一生之中會引起帶狀疱疹。所幸的是,大部份的人一生之中僅會發生一次。到底是什麼原因令這些潛伏在健康人的神經根細胞上病毒被「再活化」或是「甦醒」呢?至今尚不明白其原因。暫時性免疫力較差時,這些潛伏的病毒就會沿著神經根細胞走向皮膚,而引起帶狀疱疹。雖然帶狀疱疹也會在孩童身上發生,但是絕大部份都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身上。生病、受傷,或是情緒上的壓力也都會引發帶狀疱疹。
任何原因造成的免疫力減弱均有較大的機會引起帶狀疱疹,同時所引起的帶狀疱疹也會較嚴重。免疫力差的疾病,包括癌症,或者像是白血病,淋巴瘤,愛滋病等病。對癌症的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器官移植時預防排斥作用的藥物治療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等,也都會造成免疫力降低。
※ 帶狀疱疹有些什麼症狀?
開始時的症狀,通常在單側身體上某一部位的皮膚有燒灼痛、刺痛或是極度敏感(一種輕輕接觸也會感覺不舒服)的情形。這種情形會持續一至三天,然後在同一個部位開始發生皮疹,緊接著就變成許多看起來像是水痘的叢狀水泡 (許多水泡長在一起很密集) 。通常這些水泡會持續二至三週。開始的時候,水泡看起來裡頭很清澈,然後像是裡面有膿,再變得像是裡面有污血,然後結痂、消失。疼痛可能會持續稍久。有時候僅有疼痛卻不長水痘,也有時候只長水痘卻不疼痛,不過這些都不常見。
※ 帶狀疱疹到底有多痛?
這種疼痛通常厲害到需要去找醫生開止痛藥的程度。
※ 帶狀疱疹通常會發生在身體上哪些部位?
帶狀疱疹最常發生在軀幹及臀部上。但是如果支配相關部位的神經被波及時,也會發生在臉上、頭上、手臂上及腿上。當水泡發生在眼睛上時,則需要特別細心的照顧。因為發生在眼睛上的帶狀疱疹會造成眼睛的永久損害,包括失明。當鼻尖上發生這種水泡時要特別當心,可能是眼睛受到波及的訊號,就應該立即去看眼科醫生。
※ 帶狀疱疹有哪些併發症?
一、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它是一種不斷的疼痛,或是在皮膚病灶已經痊癒後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疼痛,可能有幾個月或是幾年之久,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比較常見。在帶狀疱疹發生的早期就開始治療,可以避免這些併發症的發生。
二、發生細菌性感染,就會延長病灶的痊癒。如果疼痛加劇或是水泡四周變紅,或是水泡已經開始消失卻又再出現時,就應該立刻再去看醫師,這時候就應該使用一些抗生素。
三、另外有些帶狀疱疹會蔓延到全身或是侵犯到內臟上去,就像水痘一樣,不過這種情況極少發生,而且只發生在免疫力差的人身上。
※ 如何診斷帶狀疱疹?
臨床上主要依據病程的發展,如前所述,主要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在皮疹發生之前,單側身體某一部位上一種特殊的疼痛。這種疼痛十分特別,它是一種像燒灼一樣、又像是刺痛。同時輕輕地觸碰到也會感到不舒服。這就是一種典型神經病變所引起的神經性疼痛。
二、水泡發生後,如何從清澈變膿瘍、變污血樣、再結痂並脫落,且併隨疼痛。這種水泡的變化與其他的水泡不太一樣。如果很難在臨床上明確地診斷帶狀疱疹時,醫師可能會在水泡上刮些皮膚細胞放在顯微鏡下去檢查,再有疑問時,醫師會取些水泡內的液體送到實驗室裡去做特殊檢查。
※ 如果得了帶狀疱疹,是否應該擔心自己有更厲害的疾病或是有免疫力功能不良的情況?
罹患帶狀疱疹的人之中,其實絕大部份身體上其他器官都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您同時患有其他疾病或是曾經在愛滋病毒下暴露過,則一定要告訴您的醫師。這些情形可能對您的治療有影響。醫師在看診時將會問一些有關您的健康情形的問題或是做一些檢查,像是X光檢查、或是血液檢查,以確定是否還有其他疾病。
※ 帶狀疱診是否會傳染?
引起帶狀泡疹的病毒僅會傳染給不曾感染過水痘的人,而這個被傳染的人只會得水痘,而不會得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引起的傳染比水痘來得小。帶狀疱疹只有在水痘破了的時候,才會傳染給旁人。新生兒及免疫力差的人是由帶狀疱疹患者處得到水痘的高危險群。得到帶狀疱疹的病患,絕少需要住院治療。
※ 癒後會結很大的疤嗎?
帶狀疱疹發生時,如果合併有比較嚴重的發炎才會結疤,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免疫系統不良、老人家或是水泡被細菌感染時。
※ 如何治療帶狀疱疹?
通常帶狀疱疹發生後,都會在幾個星期內自動痊癒,且很少復發,止痛劑及冰敷都對水泡的乾燥有幫助。如果能早期診斷,並得到正確的治療,則可以減輕病毒的傷害及縮短病程。對某些較嚴重的帶狀疱疹患者,像是眼睛感染或免疫力差的人,醫師們通常會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治療開始的時間愈早愈好。單純使用抗病毒類藥物,並不能預防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但是卻能縮短神經痛的病程。當嚴重感染,像是發生在眼睛的疱疹,或是為了減輕嚴重的疼痛時,也會合併使用類固醇藥物及抗病毒藥物,神經阻斷術也可以有效地止痛。
疱疹後神經痛發生時,可以用藥物來減少疼痛。醫師常用的藥物有抗抑鬱藥物、抗痙攣藥物或其他抑制神經傳導的藥物,而不是一般常用的止痛劑。醫師利用這些藥物阻斷某些神經傳導的特性來達到止痛的目的,當然這些藥物也常被用來治療其他的神經痛。有時候醫師會建議在神經痛的局部部位擦抹些藥膏,包括局部麻醉藥或辣椒素,對某些人也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若是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時,醫師就必須考慮使用較複雜的侵入性治療,像是利用各種不同的神經阻斷術來達到治療的目的。當然這些侵入性治療必須由接受過這方面專業訓練的疼痛專科醫師來處理,臺灣的病人常也會併發肌源性疼痛,這時就需加上針對肌肉疼痛的治療。
※ 得到或懷疑自己得到帶狀疱疹時,應該去看哪一科的醫師?
帶狀疱疹如果能得到早期的診斷及治療,通常對減輕症狀及縮短病程都是有幫助的,所以必須及早求診於有經驗的專科醫師。當帶狀疱疹發生時,應該立即去看皮膚科或是疼痛科的醫師。當疱疹已經痊癒而疼痛依舊存在時,就應該去看神經科或是疼痛科的醫師。皮膚科或是神經科,對大家而言都是十分熟悉的。對疼痛科,則或是比較陌生,目前在國內許多大醫院均設有疼痛門診,專門處理不易治療的疼痛症狀,像是各種慢性疼痛、神經痛及癌疼痛等,這些門診通常都是由疼痛專科醫師所主持。
( 2011/10 原作者修訂完成)
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ew/5619.htm
===============================================
帶狀皰疹知多少?
■台北院區皮膚科門診護理師楊素真
在門診常會遇到病人詢問,甚麼是帶狀皰疹?我為什麼會得到呢?水泡甚麼時候才會消?一般需要多久才會好?可以洗澡嗎?會不會傳染給別人?痛到睡不著怎麼辦呢?以下,就來了解帶狀皰疹這個疾病的進展與自我照顧方式。
帶狀皰疹在台灣地區俗稱 生蛇、皮蛇或飛蛇(請用閩南語發音)。罹患帶狀皰疹的原因是小時候長水痘痊癒後,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感覺神經節裡,當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再度被活化,侵犯神經節,引起神經發炎疼痛。帶狀皰疹的特徵是沿著此神經所分布的皮膚,會有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的不適感,整個疾病發展過程約二到四星期。
在發作前四到五天會覺得身體不舒服寒顫或發燒,然後會感到一邊的胸部、軀幹或臉部會有灼熱感,幾天後在同側疼痛位置會出現一群群簇出一起的紅色丘疹,很快變成水泡和膿皰,水泡約五到七天乾燥結痂。形成水泡的同時會感到劇痛,這種感覺像神經抽痛或皮膚灼痛,在臨床上不見得每個病人都有神經痛的問題,因人而異。
中年發生率高 儘早治療減輕症狀
以年齡分布而言,30到60歲間發生率最高,20歲以下以及70歲以上之病例約10-15%。此外免疫力機能較差的病人,如癌症、白血病、淋巴腫瘤、糖尿病的發生率也比一般人高。
帶狀皰疹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其中以胸部最為常見。其次是頸部、頭顏面三叉神經分布區域、腰部、生殖器部位等。患者如有合併視力模糊、結膜炎等,需至眼科追蹤;若有排便、排尿困難等症狀,需依醫師指示住院觀察治療。
帶狀皰疹水泡的處理方法如下:
AAA.有水泡產生時,盡量不要把水泡弄破,需要保持患部清潔,以防細菌感染。
(1)有水泡時:可用生理食鹽水濕敷或依醫囑塗抹藥膏。
(2)水泡破時:可按醫囑塗抹藥膏並覆蓋紗布,將傷口內分泌物吸出。
BBB.水泡處塗抹藥膏乾凅時,可用生理食鹽水濕敷去除藥膏後再厚塗另一次藥膏,並使用消毒過紗布覆蓋。
帶狀皰疹大部份都會自動痊癒。若能在初期皮膚有紅疹、長水泡的一到三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縮短病程、減輕水泡愈發愈多的症狀。如果疹子、水泡出現三天後才服用,效果會差一點,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映不盡相同,仍需依醫師指示服用抗病毒的藥物。皮膚病灶好了以後,有些病患還會有神經痛存在,可能持續二到三個月或若干年。
神經痛的問題,可持續至皮膚科門診追蹤,依醫師指示服用消炎止痛藥、外用疼痛貼片,若效果不彰,可轉介至疼痛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治療。
提防水痘病毒活性,未滿12個月幼兒應隔離
帶狀皰疹患者水泡內的水痘病毒仍具活性。若未曾得過水痘者或未曾施打過水痘疫苗者,仍應避免接觸照顧帶狀皰疹患者。
行政院衛生署於2004年1月起開始,常規提供2003年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幼兒施打水痘疫苗。若家中有未滿十二個月大的幼兒應與帶狀皰疹患者隔離。
帶狀皰疹病人仍可每天洗澡,患部以溫水沖洗,動作輕柔勿抓破水泡,洗澡後要換藥覆蓋紗布,減少衣物磨擦。若多處水泡已破或為化膿性水泡時,因有細菌感染的考量,應暫時勿碰水,且遵照醫護人員指示換藥。飲食生活起居要注意多休息,減輕生活上、工作上的壓力,睡眠要充足,飲食上無禁忌,均衡攝取營養即可,但盡量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若能加上補充B群綜合維他命,可幫助神經發炎修復,減少神經痛。通常得過一次就可免疫,但極少數免疫機能較差的人,可能會再復發。◎
<感謝台北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兆傑、黃心穎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