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的第16个原则:要依照经文文法的结构解经
文法的结构有三个意思。
文法的结构1、所要解释的那段原文的文法是如何?它可能牵涉的问题有哪些?比如说基督徒会不会犯罪?在日常的生活中,基督徒会不会犯罪呢?答案是会犯罪;可是在约翰壹书2:1说:“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这里不犯罪这三个字是很肯定的。约翰写信给当时的收信者是基督徒,目的是叫他们不犯罪;然而使徒约翰他接着又说若有人犯罪,可见基督徒还是会犯罪。因为基督徒还有人性的限制,仍旧有软弱,有犯罪的可能。如果从希腊文的时态来看,可以看出经文的原意是这样的:‘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叫你们不继续犯罪’。也就是基督徒可能犯罪,但是不能够故意犯罪,不能够继续犯罪。不犯罪的希腊文是现在进行式的时态,也就是基督徒可能因为软弱犯罪,但是不能够继续犯罪;如果继续犯罪那就不正常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哥林多前书七章十四节,处经文说,“不信的丈夫就因为妻子成为圣洁。”如果我们不注意这处经文的文法,那么可能够就会误会,以为一位姐妹是被鼓励,可以嫁给一位不信主的丈夫。她可以依照哥林多前书七章十四节的经文作为借口说,“这是圣经说的”,圣经不是明明的说“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吗?这样一来就闹出笑话了。事实,圣经的文法、时态是很清楚的,不信的丈夫因妻子成为圣洁;成为圣洁是现在完成式,从英文圣经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一点。成为圣洁的动作是已经完了,所以关键是在于不是现在式的,而是完成式的。
文法的结构的第二个意思:文法结构的意思乃是指得根据上下文结构的关系。这一点跟前面的第15个原则“不可断章取义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经文的整个句子,整个文脉是有密切关系的,是联贯的,有系统的,不能够破坏它的结构。所以在解释圣经的时候,要照着它的文法结构去解释。
文法结构的第三个意义就是:圣经作者在经文当中,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义。信上帝儿子的有永生。群鬼在马可5章曾经喊着说,主耶稣是“至高上帝的儿子,是大卫的子孙。”是不是说它们是得救的,因为他们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然而它们的认信里,没有让耶稣基督掌权在它们的生命里:“我与你什么相干”。另外,罗马书10:9节也用“信”这个字;但是它的意思跟雅各书2:19节就不同了。保罗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这里的信乃是指着一个人在理智,在情感,还有在意志,这三面都对耶稣基督产生信服,也把自己完全委身给上帝了。
在释经学的第16个原则里,第一小点我们要说,要依照圣经作者的原意,也就是经文本来的自然意义来讲解圣经。千万不可以偏离作者对最初读者所要表达的原意。第二小点要说,我们要找出原作者在这段经文中所着重的,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从作者的角度去看,作者在这段经文所说的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传达什么信息?
第一个例子举出马太福音15:21-28节,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和一个迦南妇人的对话。这里要表达的不是别的,就只是称义信心的表达。但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的问题上,放在种族歧视的问题,那会忽略了作者的本意,忽略了整个文法结构,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来是耶稣要试验妇人的信心,整个重点是在福音上头。
第二个例子是马太福音20:1-16,这处经文记载葡萄园的工作。工人的工作时间都不一样,有的从上午,有的从下午,有的呢,竟然是在收工前的一个钟头才进了葡萄工作。有趣的是,主人发给每一个人的工钱都是一样,因为主人在找工人的时候答应,不管是是上午九点,是中午,还是下午四点进葡萄的工人,都是一样的工钱。那么,作者在记载本段经文的意思,他的主题是什么呢?这里作者的重点显然是“上帝的主权”、“上帝的恩典”;表示上帝有主权自由的运用祂的恩典,祂要给谁就给谁。可是如果我们忽略了真正的意思而强调劳资问题,或者是讲求公平、公义的事情,那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