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经学的导论里我们要介绍「释经学的重要性」,「释经学的字义」以及「释经学的定义」
一「释经学的重要性」:
1.1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首先我们来谈「释经学的重要性」,圣经提摩太后书二章十五节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正义”,换句话说就不是按着私意,是把圣经的真意吸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私意注入圣经里面。有两个英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出正确解释圣经的真意。这两个英文字都是“解经”有关。
第一个是“eisegesis”,前缀的“eis”是由其次希腊文来的,是“注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意思注入圣经,是圣经原来所没有的;我们称之为“私意解经”。另外一个英文字则是“exegesis”,前缀的“ex”也是由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出来”;也就是把圣经的意思吸出来,按着原意解释,求得经文的真正意义
1.2心窍失去正常功能:我们可以从神学思想来了解释经学的重要性。从神学的角度我们看见「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而因着人堕落犯罪的结果,人的理性、知识都受到了影响。人的理解力也因着罪的缘故变得诲暗不明。所以,对于圣经的解释,必须藉助于一些解释的原则。借着这些原则的追求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圣经
1.3建立正确的释经原理:研究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三点就是:要建立神学思想体系必须有稳固的释经学基础,以免歪曲了神真理的道。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圣经的解释做为基础来建立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体系,让所建立的体系是符合圣经的。
1.4为免扭曲真理:释经学重要性的第四点就是:讲解圣经应建立在正确的解经原则上,以免曲解神真理的道。要成为一个良好的圣经解释者,就必须把握解经原则。
1.5为了维护真道: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五点就是:对曲解圣经的人,基督徒有驳斥、卫道的责任。然而,要做真理的卫道者必须先有释经学的知识和基础。
以上是释经学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要研读释经学。
释经学的字义:
「释经学」这三个字英文是Hermeneutics,这个字是从希腊文ερμενεuτικε而来,有三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说明」:圣经有些地方需要说明才能够明白。许多误会经过界限说明,就会化解。
释经学的第二个字义是「表达」:表达圣经的一段话或者是文字对今天的人具有什么意义,对我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向我表达什么信息。也就是透过我们的解释把神话语真正的意思表达讲解出来。
释经学的第三个字义是「翻译」,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翻译不止限于文字或语言的翻译。同时也包括了行为的意义。如果基督徒没有把所读的教训实行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解释圣经的步骤还没有完成。
释经学的定义:
什么是「释经学」呢?简单的说,「释经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圣经的一门学科」,有三位学者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也分别举出做为参考:
释经学的历史:
亚当斯在他所著作「圣经解释学导论」的第四章,论到释经学历史发展的时候,第一句就说:「任何对释经学的广泛研究,都必须以综览释经学的历史发展做为开始。」是的,研究释经学的人,如果能对历代以来的解经历史发展做一番纵览,而且有通盘性的理解的话,必能从历史学到教训,这样就能够避免很多从前的人,在解经的原则和方法上所犯过的错误。
第一、犹太教时期:
解释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开始,最早的释经学在申命记就发现了;申命记这个名称的原义是“第二”,也就是“第二次的律法”。既然有“第二次的律法”就有“第一次的律法”。我们发现《申命记》和《出埃及记》这两卷书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那是因为以色列在进入迦南地的时候,面临了新的环境,神重申他的律法,使以色列人能适应新环境;而《申命记》就是把神的律法重新做一次诠释和扩大,为的是使以色列人,在新的环境中可以适应。虽然如此,以色列人到了耶稣的时代,还是采用的希腊文,做为通行的语言,也因此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影响,犹太人对圣经的解释,采用的是「寓意式」的解经法。寓意式的解经所强调的不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强调字义背后的隐意,我们把这种解经法称为「寓意解经」,什么是「寓意解经」呢?以下就是「寓意解经」的简单定义:「寓意式的解经是一种文学的解释方法,把故事,字面的意思,当做一种媒介而引导人的思想,去体会另外一层更深的灵性意义。」
第二、教父时期:
往后解经到了教父时代,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个时期的解经情况,更是严重的几乎混乱了神的道。所以有人形容教父时代,也就是第二到第四世纪的解经学,像一团的泥土;而这这团泥土,就握在许多解经者的手中,不管是要捏成一个人还是捏成一匹马,都随着他们的意思,圣经解说在他们手中已经没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正确的解经原则了。据说在教父时代,光是埃及的黄瓜,就有三百种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思说,“黄瓜的形状”代表什么,“颜色”又代表什么。这么一来,圣经就成了解经者手中的泥土,用自己的方法把圣经的意思加以塑造出来,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缺乏客观的标准,都是以人的私意为主,圣经作者的意思,反而被忽略不被重视了。
第三、中世纪时期:
大约主后六百到一千四百年左右,解经又面临了新的情况。这个时期圣经被锁进了礼拜堂,锁在一种透明的镜子里面,除了圣职人员之外,其它的人不能读圣经,也不能解释圣经。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得改教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圣经翻译成通俗的德文,好让所有的德国人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读圣经的原因。中世纪一般人对圣经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而在那个时期也只有神父和圣职人员,才能够解释圣经。而神父、圣职人员的解经法,因为长期受到教父时期「寓意解经」的影响,于是乎「四种意义」的解经法,就成为当时解经的最大特点
四种意义的解经法:当时的圣职人员和神父都认定,每处经文都有四个意义:
第一、字面的: 也就是“历史上的事实”,文字上的真实意义。
第二、道德的: 也就是“人应该做什么?”
第三、寓意的: 也就是人的特点信仰是什么?向人宣誓所信的是什么?
第四、灵意的: 也就是认定每处经文,都有属灵的意思,把属灵的意思集中在基督徒的盼望上。
第四、十九、二十世纪:
解经到了十九、二十世纪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就是“理性主义”抬头。否定圣经中的神迹。而紧接着又出现了所谓的“乐观派”和“新正统派”的神学,特点是开始怀疑耶稣基督的神性,把圣经中的某一部份认为是神所默示,另外一部份则认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