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正的坚固保障
「富户的财物,是他的坚城。。。」(箴十15)
财富是人的坚城,带给人有安全感,不需要忧虑明天是否有得吃、有得喝。有稳定收入,能够带给家人有踏实感。一个人的薪水,不但说明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也意味着这个职员在公司里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当法律与经济地位挂钩时,常常会发现被告者的社会地位较高,背叛入狱的可能性就较低,也或者是判刑会较轻。[1]由此可见,「富足人的财物是他的坚城,在他心想,犹如高墙。」(箴十八11)然而,这并非事实的真相,真正让人平静安稳的乃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慰。」(箴十八10)上帝让人类透过世上的财富带来一定程度保障和幸福,然而真正生命与内心的幸福,却非财富可以换来的。[2]如是者:钱能买华服,但不能买内涵;钱能买睡床,但不能买安眠;钱能买保险,但不能买安全;钱能买豪宅,但不能买家庭;钱能买名表,但不能买光阴;钱能买血浆,但不能买生命;钱能买美酒,但不能买喜乐;钱能买药物,但不能买健康;钱能买补品,但不能买青春;钱能买书籍,但不能买智慧。[3]
2. 无定的钱财
另一个箴言对金钱的评价,也是最直接的评价就是金钱不可靠。「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箴言二十三5)这无定的钱财,带给人短暂的安全感,却换来了许多人一生的生命。今天在你手里的钱,明天就飞到别人手里了。人想尽办法要一直拥有财富,但往往社会中、媒体中不断渲染着诱惑人、刺激人的物品与体验,让人毫不自觉地享受花钱,又拼命赚钱,一直重复循环。在社交媒体上,大家所发布的照片与影片不少都带着炫耀的成分。不是吃好料,就是买名牌;不是到处旅行就是参加某某明星演唱会。看到这些状态的低头族们,心里都有一丝丝的羡慕,心中也会认定对方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这些都是普遍肤浅的想法,以财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3. 财富的有限性
然而,事实上财富并不如智慧:「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箴言三13-15)财富也不如美名与恩宠:「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箴言二十二1),财富更不如才德的妇人: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箴言三十一10)。内在的美丽,往往比外在的绚丽多彩还要可贵得多。此外,肢体相爱也比财富更重要:「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十五17)这种情景犹如一家人虽然穷在一起,但是却是彼此相爱,即便是常常有缺乏,却也愿意彼此分享。然而长大后虽然赚了不少钱,但却因着利益纠纷而彼此相恨。「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乾饼,大家相安。」(箴十七1)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亲人的重视往往就会相对的减少。最后,行事公义更远比财富更重要 :
「多有财力,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力,行事公义。」(16:8) 「行为纯正的穷乏人,胜过行事乖僻的富足人。」(28:6)虽然财富有许多的好处,但神所关注的是得财富的方法是否公义;真正价值不在乎金钱的多寡,而是在乎生命是否有公义和纯正。[4]
[1]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24。
[2]郑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73。
[3]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34。
[4]郑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66-67。
1. 不为所奴役
被金钱奴役犹如守财奴,[1]他们拼命赚钱,也拼命存钱,对自己极为节俭,对身边的人更是一毛不拔,就如这节经文所提:「有施舍的,钱财增添;吝惜过度,反致穷乏。」(箴十一24)他们不追求物质,生活中穷到只剩下金钱,人际关系也因此而越来越差。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会与亲朋戚友发生争执,不愿付出金钱和时间来帮助别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吝啬与缺乏爱心。虽然吝啬的人能够积蓄不少的金钱,但是只要一天没把钱用出来,就只是银行里的数字或者一叠纸。金钱无论是用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只要发挥作用,才算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至终留给不认识自己的人用。[2]。因此,《箴言》勉励大家,切勿做守财奴,不要让财富捆绑起来,并且要在能力所及之处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财富。
2. 当以钱财荣神益人
帮助别人有不同的动机和心态,有些人是出于爱心,有些人是出于责任,特别是穿上工作制服时;也有些人是因着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毕恭毕敬;更有些人是期待对方给予自己更大的回报而付出代价。然而,无论什么动机,愿意帮助人其实就是好多人开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无形中的帮助了自己。帮助人后的喜悦很多时候是笔墨无法形容的,特别是当对方懂得感恩,更是让人深感欣慰。除了从内心与他人的回报,箴言也应许那些愿意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十九17)因此,当我们手中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应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箴言三27)。由此一来,必定能经历丰裕富足,正如箴言的应许:「有好施捨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箴言十一25)。从反面来看,若一个人无视穷苦人的哀求,或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处事待人,人际关系往往不会好到哪里去。久而久之,自然会自食其果,自己得到相同的待遇:「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的唿吁也不蒙应允。」(箴二十一13)。「赒济穷人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多受咒诅。」(箴二十八27)面对这种心态的人,大部分人不会当面纠正,则是在背后批评论断,甚至是咒诅对方。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别人指责自私自利,往往不仅不会改变,反而还会变本加厉。
钱财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以用以尊荣神。「你要以财物和一切初熟的土产尊荣耶和华。这样你的仓房必充满有余;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箴三9-10)事实上,一切的出产都来自上帝,人有得货财的能力也来自上帝,上帝把这一切白白赏赐给人,还让人献上源自于上帝自己的东西,以作为加倍赐福给人的理由,这是何等大的恩典。换言之,父亲给了孩子机会到自己公司上班,吩咐他领薪水后要给父母钱,因着孩子的顺服,父亲就借此理由不断更多地提拔和赏赐给这孩子。然而,上帝的爱更是超越一切世人的爱,父母尚且不好,也会疼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天父,岂不更加赐福给求告和尊荣祂的孩子吗?
3. 不投机
投机有别于投资,前者注重的是「机会」,期待幸运之神降临在自己身上;后者则是看重「资产」,也就是投资对象的潜力与素质,是以长远的眼光来得到回报。投机类似赌博,看的是短期入市与沽售时机。[3]投机无非就是想急速发财,更有不劳而获的成分在里面。「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十三11)不劳而得有着「蒸汽」、「虚空」的意义,表示无价值、无意义的事物。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未有足够的智慧来善用突如其来的财富,因此便很快就耗尽了。反之慢慢积蓄的钱财,能够产生稳定的财务。【231 天道】人之所以不会挥金如土,而是谨慎用钱,乃是在于所得之财富是日积月累、饱经风霜而得。
许多中大彩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局,往往越陷越深,反而负债累累。应验了这节经文:「起初速得得产业,终久却不为福。」(箴二十21),《现代中文译本》翻译为:「财富得来越容易,对你的益处越微小。」中了一次就想着自己那么幸运,一定会再中第二次,或者是到赌场碰碰运气,不断想赚取不劳而得的财富,岂知这是世界的甜头,引诱人无法自拔。另一处经文也提到「想要急速发财的,不免受罚。」(箴二十八20);「人有恶眼想要急速发财,却不知穷乏必临到他身。」(箴二十八22)。贪求暴利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是耍手段骗取他人的血汗钱,变得老奸巨猾、诡计多端,甚至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最终将会自取灭亡。[4] 投机的反面就是脚踏实地,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里,脚踏实地办事的人未必能够得到财富,但这无疑是圣经教导的得财之道,也是蒙神喜悦的态度。[5]「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却是无知。」(箴十二11)要耕种自己的田地,意味着脚踏实地,从事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行业,而非盲目地跟从潮流。
4. 储蓄
在理财的范畴中,储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致富之道。[6]「。。。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十三11下)储蓄也是智慧人的表现:「智慧人家中积蓄宝物膏油;愚昧人随得来随吞下。」(箴二十一20)储蓄不仅是为了累积财富,更是为着预备不时之需。市场经济有起有落,要在低谷时能够生存,甚至祝福身边受难的人,就要在经济好的时候有所储备,预留一笔应急钱,以便应付经济的突变。[7]「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主,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收敛粮食。」(箴六7-8)笔者认为蚂蚁是在群体性的生活中培养出储蓄的好习惯,因此在教会的各个小组里,也应该提倡和培养储蓄的良好习惯,毕竟这是最基本与最简单的致富之道,也是智慧人的表现之一。随着年纪增长,生活的负担也不断加重,车子、房子、孩子、父母等等的开销有增无减,一旦经济萧条而失业,没有足够的储备金,就搞到要到处向亲朋戚友借钱,实在苦不堪言。因此,从一般的理财建议,储备金至少要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能够承担三个月至一年的全家费用。[8]
5. 不穷也不富
圣经的教导是要我们不被钱财所辖制,而是将它放置在适中的位置,就能够脱离被财富辖制的烦恼。[9]
「我求你两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赐给我: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赐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识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上帝的名。」(箴三十7~9)过于富裕的人,很容易目中无人,也目中无神,因为已经把自己当成上帝,能够呼风唤雨。过于贫穷的人,人们则是容易将财富当成另一个上帝来看。好比贫穷的教会不愿撤换不道德的长执,原因是这些长执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当教会需要财力时,他们出的钱最多。[10]过于贫穷,容易向金钱低头;过于富裕,却要神向自己低头。
中国有不少民间顺口溜:没钱的时候,养猪;有钱的时候,养狗。没钱的时候,想结婚;有钱的时候,想离婚。没钱的时候,老婆兼秘书;有钱的时候,秘书兼老婆。[11]这里似乎反映了「少有财宝,敬畏耶和华,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箴十五16)
[1]董婉仪编,《财富 · 权利》。,(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3)74。
[2]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110。
[3]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93。
[4]潘朝伟,《箴言的现代意义》, (香港:新加坡福音证主协会,2003)94。
[5]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75。
[6]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60。
[7]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65。
[8]陈国伟,《从圣经看金钱》,(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8)66。
[9]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180。
[10]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175。
[11]瑞强、赵崇明合编,《当金钱与上主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164。
综合上述,毫无疑问的,《箴言》关于财富问题的伦理指引是非常全面和有智慧的。基督徒应当认真研读,并且带着上帝的财富观走进社区,成为社区的祝福和榜样,见证主的名。财富是外邦人最为敏感的事,因此,当一个信徒在财富上活出神国的价值观,必定能够带来不小的波动,务必在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够荣耀我们在天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