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的第9个原则:分辨圣经里不同体裁的经文且能按着字面的意义解释
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释经学的方式基本上有两个,第一个方法是「字义」的,或叫「字面」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寓意」式的。这两种方法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第十个原则就是要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时候要采用「字面」的解经,什么时候要采用「寓意」的解经。
圣经经文如果是「叙述性」的、「教训性」的、和「命令式」的体裁,像这些就要照着字面上的意义来解释。这个意思就是说:「圣经是神给人的信息,是神自己显明给人的。」所以,神绝对不会用一些很深奥难懂的话故意来捉弄我们。神会借着自己启示给我们,也就是借着所用的字面的意义把自己真正的表达出来。所以,经文的体裁如果是「叙述性」的、或者是「教训性」的、或者是「命令式」的体裁,像这一类的文体我们就一定要以字面的解释方法来解释圣经。
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要用「寓意式」的方法来解经呢?比方说像《雅歌》 、《诗篇》这样的书卷里面有不少的句子是「诗歌」的体裁;这些诗歌的体裁里面的经文我们不能够勉强用字面的方法去解释。所以,在解经的时候就应该了解,这一段经文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裁?如果是「散文」的,就要用字面的方法去解释。如果是「诗歌体」的,或者是「隐喻」的,所谓的「隐喻」的就是「比喻」;好比说约翰福音10:7,耶稣说:「我是羊的门」;10:11主说:「我是好牧人」;约翰福音6: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约翰福音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十五章第一节主说:「我是葡萄树」;像这些都称之为「隐喻」。「诗歌」的体裁,「隐喻」的体裁,像这些就必须用的「寓意」的方法来解释了。意思就是说,这一类的体裁、经文真正的意义是隐藏在比喻里面的。
如果不透过一些方法,一些原则来解释就不容易明白。好比说什么是「生命的粮」呢?明明是一个人,怎么会是「粮食」呢?一个人,又怎么会是「道路」呢?像这一类的记载是「隐喻」的。一般而言,「诗歌体」的,像《诗篇》、《雅歌》和「隐喻」的,这一类的经文都必须以寓意的方法来解释。
例子:你们这样行就好象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举出一个例子来做为说明:罗马书10:12,这一节经文经常会让解经者感到很困扰;经文是这样的:「你们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你们这样行就好象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很多基督徒读了这处经文,很直觉的就会去想:「把炭火堆在一个人的头上。」这是什么意思呢?仇敌饿了给他吃,渴了给他喝;这样做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这段经文曾经引发出这一则笑话:有一位牧师去探访一对夫妻,这对夫妻他们正在吵架,而且正吵得厉害。牧师到的时候他们还在吵。牧师就劝太太说,“你应该爱你的丈夫,上帝创造女人就是盼望妻子能帮助丈夫”。这个时候牧师看到妻子好象觉得不太服气,觉得丈夫不值得我去顺服。牧师劝告的时候,太太摇摇头表示,不能够接受。牧师再引用罗马书十二章二十节说:「连仇敌都要爱了,如果你觉得丈夫好象仇敌一样,你也应该爱他呀!你这样做的话,就好象把炭火堆在你先生的头上一样。”这位太太听了连忙摇头对牧师说,“牧师呀!我没有那么狠心,把炭火堆在别人的头上!我跟我先生生气的时候,顶多是泼他两瓢热水而已!”
很显然的,这句话含有犹太人的背景 ;是关乎犹太人的风俗习惯的一种描述。换句话说,就是犹太人的一种普遍的描述方法。像这一类的经文,我们是没有办法照着字面去解释的。必须用寓意式的方法去解释,或者是从犹太人的背景去找出他们用这句话的含意。那么,什么是「把炭火堆在头上」呢?
有人以为把炭火堆在人的头上,会有什么呢?嗯,他会「烫得受不了!」意思就是说,「他对你不好,你却要对他好,他就会受不了;可能因此就“回心转意”。」有人用这种方法来作为解释。
第二种说法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释法。就是说,「炭火」是预表神的爱,当我们以爱的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仇敌的时候,神的爱就好象炭火一样,会感化他,融化他刚硬的心。让他在那种情况之下不得不被神的爱所感动而回心转意。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认清某一段经文的体裁是散文还是诗歌,我们就可以做一番分辨来选择用什么方法来解释了。
第三小点:要提到避免不合理的灵意化,同时也要避免一味的用字面的方法解释,而钻入牛角尖.我们应该求得平衡。不要过份的字句主义,免得我们把圣经的精意遗漏了。哥林多后书3:6说:「那字句是叫人死,精义叫人活。」「精义」原文就是「圣灵,这样看来,太强调字面,或者太强调灵意化,都不是精义,都不是出于圣灵,而是出于自己的私意。
所以,第9个解释圣经原则的重点乃是在于「以认清分辨经文的文体能力」来决定是以字面的,还是以寓意方法来解释,而且两者应该平衡。 所谓的平衡就是不要一味的用字面解释,或是一味的用寓意的方法来解释。我们应该以「分辨文体的性质」去分辨用何种方法来解释圣经。忽略了圣经文体所解释出来的,往往就不是经文的本意而是个人的私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