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流的熱效應:當電流流過導體時,導體的電阻將電能轉換成熱能的現象。
2.電壓[電位差](V)與電能(E)的關係如同高度差(h)和重力位能(U)的關係:
(1)就如物體因有高度差,而具有重力位能;電荷因有電位差而具有電能。
(2)就如物體(質量為m)在距離地面(定地面的重力位能=0)高度差為h處,
其具有的重力位能(U)=mgh;正電荷(電量為Q)在與低電位處的電位差為V的
高電位處,其具有的電能(E)=QV。(比低電位處的電能高出QV)
(3)就如物體從距地面高度差h處自由落下至地面時,
物體就會將其重力位能(mgh)轉換成動能[至地面時,其動能=mgh];
正電荷(電量為Q)在與低電位處的電位差為V的高電位處,移向低電位時,
電能就會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動能.熱能或光能等[至低電位處時,
其轉換成的能量總和=QV]。
(4)電能(E) [單位為焦耳] . 電量(Q)[單位為庫侖] 與電壓(V)[單位為伏特]
三者之關係式:電能(E)=電量(Q)×電壓(V)。
(5)在電池和燈泡所組成的電路中,其電能的轉換情形如下:
電池提供電荷電能,電荷將此電能攜帶至燈泡處轉換為光能與熱能,
之後,電荷回到電池再獲得電能,如此周而復始。
(6)因E=Q×V,又因I=Q/t,得Q=I×t 代入原式,則E=I×t×V。
[其中I表電流(單位為安培),t表時間(單位為秒)。]
(7)例:某電器標示所使用的電壓為「12V」,
表示電源提供每庫侖電荷12焦耳的電能。
3.電功率:指電器在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
(1)公式:電功率(P)=電能(E)/時間(t) 。
(2)單位:瓦特(W) (焦耳/秒)。
4.電功率的四公式之推導與整理:
(1)P=E/t (定義)
[ P:電功率,單位為瓦特; E:電能,單位為焦耳;t:時間,單位為秒]
(2)P=IV [ I:電流,單位為安培; V:電壓,單位為伏特]
推導 :
P=E/t , 因 E = QV=ItV代回, 故P=(ItV)/t =IV。
(3)P=I2R [R:電阻,單位為歐姆]
推導:
由(2)知P=IV, 再由V=IR(歐姆定律)代回,故P=I(IR)=I2R。
(4)P=V2/R
推導:
由(2)知P=IV, 再由V=IR(歐姆定律),I=V/R代回,故P=(V/R)V=V2/R。
(5)整理:
P=E/t
P=IV
P=I2R (適用於電器串聯時,由電阻大小判斷電功率的大小)
P=V2/R(適用於電器並聯時,由電阻大小判斷電功率的大小)
5.「燈泡的亮度」是決定於此燈泡所消耗的「電功率大小」。
此電功率並非指燈泡所標示的電功率,
而是由燈泡的電阻與通過的電流或兩端的電壓所決定的電功率。
6.兩燈泡串聯時,電阻大的燈泡,電功率較大,也較亮。
[因燈泡串聯時, 電流I相同, 又因P=I2R,故R大則P大。]
7. 兩燈泡並聯時,電阻大的燈泡,電功率較小,也較暗。
[因燈泡並聯時, 電壓V相同, 又因P=V2/R,故R大則P小。]
8.電功率的例題:
(1)如圖1.所示為一串聯電路,甲.乙兩燈泡的電阻分別為3𝝮 . 2𝝮,
電池的總電壓為10V,
若燈泡電阻遵守歐姆定律,且電池及導線的電阻均可忽略,則:
a.電路上的電流大小為多少?
b.乙燈泡兩端的電壓為多少?
c.甲燈泡的電功率為多少?
[解]
a. R總=3+2=5𝝮, I總=I甲=I乙=V總/R總=10/5=2A。
Ans: 2A。
b. V乙= I乙×R乙= 2×2=4V。
Ans: 4V。
c. P甲= I甲2×R甲= 22×3=4×3=12W。
Ans: 12W。
(2)如圖2.所示,將甲.乙兩燈泡並聯後,再串聯一丙燈泡,連接 電源成一電路,
已知甲.乙.丙燈泡的電阻分別為3𝝮 . 2𝝮 . 1𝝮,若此時丙燈泡的電流為10A,
電池的總電壓為22V,燈泡電阻符合歐姆定律,電池及導線電阻可忽略,則:
a. 通過甲.乙兩燈泡的電流各為多少?
b. 乙燈泡兩端的電壓為多少?
c. 甲.乙.丙三燈泡的電功率各為多少?
[解]
a. 因甲.乙兩燈泡為並聯,故電壓相等,其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故I甲:I乙=R乙:R甲=2:3 ,故I甲=10×2/(2+3)=4A,I乙=10-4=6A。
Ans: I甲=4A,I乙=6A。
b. V乙= I乙×R乙= 6×2=12V。
Ans: 12V。
c. P甲= I甲2×R甲= 42×3=16×3=48W。
P乙= I乙2×R乙= 62×2=36×2=72W。
P丙= I丙2×R丙= 102×1=100×1=100W。
Ans: P甲=48W, P乙=72W, P丙=100W。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