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機械:指生活中運用物理原理可讓我們省力 . 省時或操作方便的簡易裝置或工具,
如槓桿 . 輪軸 . 滑輪 . 斜面和螺旋等。
2.槓桿:按支點 . 施力點 . 抗力點的位置不同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
(1)抗力點在中間 :可省力但費時 ,如噴霧器 . 釘書機 .腳踏 打氣機等 。如圖5.所示。
(因抗力臂小於施力臂,故施力會小於抗力)
由槓桿原理 :施力臂 × 施力 = 抗力臂 × 抗力
知 (大) (小) (小) (大)
(2)施力點在中間:可省時但費力,如筷子 . 夾子 . 掃帚等。 如圖6.所示。
(因施力臂小於抗力臂,故施力會大於抗力)
由槓桿原理 :施力臂 × 施力 = 抗力臂 × 抗力
知 (小) (大) (大) (小)
(3)支點在中間:有如下三種情形:如圖7.所示。
a.施力臂大於抗力臂:可省力但費時 ,如長柄短刃的剪刀 (剪樹枝用)。
b.施力臂小於抗力臂:可省時但費力 ,如短柄長刃的剪刀 (剪頭髮用)。
c.施力臂等於抗力臂:操作方便,可改變施力方向 (不省力不省時)。
3.輪軸:將兩個不同半徑的圓輪,固定在同一轉軸上的裝置,半徑較大者為輪,半徑較小者為軸。
其原理和槓桿相同,可將轉軸視為支點,兩圓的半徑即為力臂。如圖8.所示。
(1)當輪軸的輪轉一圈時,軸也轉一圈。
(2)施力在輪(物掛於軸):省力費時。如板手.方向盤.喇叭鎖。
(3)施力在軸(物掛於輪):省時費力。如吊扇.蔬菜脫水機.擀麵棍。
4. 滑輪:側面具有凹槽. 可繞中心軸旋轉的圓輪。基本的滑輪可分為定滑輪與動滑輪兩種,
其原理與槓桿相同。
(1)定滑輪:位置固定不移動的滑輪,可視為支點在中間,施力臂與抗力臂相等的槓桿。如圖9.所示。
a.由槓桿原理得知:施力=抗力(物重) [因施力臂=抗力臂]。
b.由功能轉換得知:施力作功 = 物體所增加的重力位能,
F × S1 = W × S2 = mgh ,因 F = W,故
S1(施力下拉的距離) = S2 (物體上升的距離)
c. 使用定滑輪的目的:雖無法省力或省時,但可改變施力的方向,方便操作。如旗桿上的定滑輪。
(2)動滑輪:可移動的滑輪。將繩子的一端固定於高處,另一端繞過滑輪,
且在此滑輪轉軸的下方懸掛物體,將另一端繩子上拉,動滑輪與物體會一起上升。如圖10.所示。
a.由槓桿原理得知:2r × F = r × W,故F (施力)=(1/2)W(物重)
b.由功能轉換得知:施力作功 = 物體所增加的重力位能,
F × S1 = W × S2 = mgh ,因 F =(1/2) W,故
S1(施力上拉的距離) = 2S2 (物體上升的距離)
c. 使用動滑輪的目的:省力費時。
(3)滑輪組: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組合。既可省力,也可改變 施力的方向。
5.斜面:傾斜的平面。如圖11.所示。(施一沿斜面的力將一物體由斜面底部推至斜面頂部的情形
(1)由功能轉換得知:施力作功 = 物體所增加的重力位能,
F × L = W × H ,得 F = (H / L) × W ,
因 H (斜面高) < L (斜面長),故 F < W。
(2)使用斜面的目的:省力費時。如學校或醫院的無障礙坡道。
6.螺旋:斜面的變形。可視為將斜面繞在圓柱上的情形。
(1)使用螺旋的目的:省力費時。如螺絲釘 . 瓶蓋及迴旋的 山路。
(2)螺絲釘的螺距愈小(螺紋愈密)愈省力。
7.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 . 省時或操作方便,但是無法省功。 [因為能量守恆之故]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