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波:物質受到擾動時,產生凹凸或鬆緊的部分。
如擺動繩子或推拉彈簧時,產生的繩波與彈簧波。
2.波動:波向前傳遞出去的現象。
3.波源:造成物質擾動產生波的來源。
4.介質:傳遞波的物質。如水.繩子.彈簧。
5.力學波:需要介質傳播的波動。如水波.繩波.聲波等。
6.非力學波:不需介質也能傳播的波動。如光波.電磁波等。
7.波速:波的傳播快慢,以單位時間(秒或分)內波前進的距離來表示。
波速=波前進的距離/波前進的時間。
8.波傳遞時,只傳遞能量使介質振動,介質不隨著波動前進。
9. 波的形式依介質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或平行分為:
(1)橫波:介質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的方向互相垂直的波,
產生高低起伏的波形,或稱高低波,
如繩波或左右擺動的彈簧產生的彈簧波。
(2)縱波:介質的振動方向與波前進的方向互相平行的波,
產生疏密相間的波形,或稱疏密波,
如在空氣中傳遞的聲波或前後振動的彈簧產生的彈簧波。
10.週期波:波源受擾動時,規律連續地產生彼此相連且有規律地重複波形,
穩定的向外傳播的波。如圖1.所示。
11.全波:波源來回擺動一次所產生的波形。
12.波峰:橫波的波形中的最高點。
13.波谷:橫波的波形中的最低點。
14.波長:一個全波的長度,以λ表示。即等於相鄰兩波峰或相鄰兩波谷間的長度。
15.振幅:波的平衡位置至波峰或波谷的垂直距離。
16.週期:波源產生一個全波所需的時間,即一次完整來回振動所需的時間,
以T表示,單位為秒。
17.頻率:在一秒內所產生波的數目,
以 f 表示,單位為 1/ 秒(或次/秒),也稱為赫茲,簡稱為赫(Hz)。
18.週期與頻率的關係:週期(T)與頻率(f)互為倒數,
即 週期=1/頻率,即T=1/f,T × f=1 。
19.週期波的波速(v)=頻率(f)×波長(λ)=波長(λ)/週期(T)
20.頻率由波源決定 , 波速由介質決定 ,波長由波源及介質共同決定 。(力學波適用)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