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鐵塊與黏土的體積相同時,「鐵塊」的質量比較大;
當鐵塊與黏土的質量相同時,「黏土」的體積比較大。
上述情形是因為鐵塊的「密度」比較大所造成的。
2. 密度:指物體所含物質的稠密程度。
3.密度的定義:物體在單位體積內所含的質量。
4.密度的公式:密度(D)=質量(M)/體積(V)
5.密度的單位:g/cm3或kg/m3,1g/cm3=1000kg/m3。
6.密度.質量.體積的關係:
(1)因D=M/V,故M=D × V。
(2)D一定時,M與V成正比。
(可視為同一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V一定時,M與D成正比。
(可視為不同種物質,體積一定時,質量與密度成正比)
(4)M一定時,D與V成反比。
(可視為不同種物質,質量一定時,密度與體積成反比)
#舉例:若A=B × C,C一定時,A與B成正比,
成正比的意思,當A變成3倍時,B也變成3倍,
也就是A與B同增同減。
若A一定時,B與C成反比,
成反比的意思,當B變成3倍時,C變成1/3倍,
也就是B與C一增則一減(一大一小)。
#判斷正反比:若可將三個量的關係化成A=B × C的形式,
則當第三個量固定時,等號不同邊的兩個量會成正比
[如A與B成正比(C一定),A與C成正比(B一定)],
等號同邊的兩個量會成反比[如B與C成反比(A一定)]。
7.正比的圖形:通過原點的斜直線,若D一定時,M與V成正比。
8.反比的圖形:雙曲線的一支,若M一定時,D與V成反比。
9.由M與V的圖形中,判斷D的大小。D的大小為A>B
10.液體密度測量:質量(M)與體積(V)的關係圖形
(1)水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圖形為一通過原點的斜直線,
表示水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因為水在同溫度同壓力下,密度為一定值)
(2)[量筒+水]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圖形為一斜直線,但沒通過原點,
故[量筒+水]的質量與體積不成正比。 但是其總質量會隨著水的體積增加而增加,是一種線性關係。
其關係圖形與M軸的交點P表示空量筒質量。
11.水的密度(D)(g/cm3)與溫度(T)(℃)的關係圖形A.及
水的體積(V)(cm3)與溫度(T)(℃)的關係圖形B.(1g水):
(1)常溫時,水的密度大約是1.0g/cm3, 但由上圖A.可知水的密度會隨溫度改變而有些微改變, 水在4℃時,密度最大,其值為1.0g/cm3,其餘溫度的密度皆小於1.0g/cm3。 由圖B.可知水在4℃時,體積最小, 若為1g的水時,其體積為1.0cm3,其餘溫度的體積皆大於1.0cm3。
(2)因為水在4℃時,密度最大,及冰的密度小於水,造成湖水結冰時,總是從湖面開始結冰。 而湖面底部則維持4℃,使得湖中的生物包括魚,不至於被凍死。
12.物體密度大小的沉浮關係:
(1)物體密度大於液體密度時,物體下沉。(在液體底部)
(2)物體密度小於液體密度時,物體上浮。(露出液面)
(3)物體密度等於液體密度時,物體停在液體中。(不露出液面)
(4)若皆為互不相溶的液體時,則密度小的在上方, 密度大的在下方。
13.密度可用來代表物質的特性,在固定的溫度與壓力下,
同一種質地均勻的物質(指純物質),在同一狀態下,其密度為一定值。
14.常溫常壓下,常見物質的密度(g/cm3): 酒精(0.79). 冰(0.92).鋁(2.7).鐵(7.8).銅(8.9). 汞(13.6)。
15.科學家為了解釋自然現象, 創造出一些科學名詞,就稱為概念(如密度), 於是進行實驗(如物質特性的尋找) , 來找尋其背後的原理(如每一種物質具有特定的密度), 所以概念.實驗.原理三者有很密切的關係。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