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探究的過程:觀察-->假設-->實驗-->分析-->結論
2.觀察:探索科學最基本的技能。
(不僅用眼睛看,五官感受皆算,還須用大腦思考比較不同或相似之處)
3.實驗:探討科學不可或缺的步驟,
科學中所有的原理或理論必須透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4.變因:實驗中可能會受到影響的因素或結果。可分為:
(1)操作變因:實驗中,一次只能改變的一個變因。
(2)控制變因:實驗中,維持不變的變因。
(3)應變變因:實驗所得的結果。
如:影響單擺擺動的週期的可能變因有單擺的擺長.擺錘質量.擺角。
欲探討擺長對週期是否影響,於是改變擺長,
擺錘質量及擺角維持不變,觀測週期是否改變,
在此擺長稱為操作變因,擺錘及擺角稱為控制變因,
單擺週期則為應變變因。
5.測量:觀察或實驗中,透過適當的儀器對事物
以獲得數量資料的方式。
如用尺量長度.用天平量質量等。
6.物理量:測量的結果所具有的特殊屬性。可分為:
(1)基本量:物理的七大基本量為長度(公尺).質量(公斤).時間(秒).
溫度(凱氏).電流(安培).物質的數量(莫耳).發光強度(燭光)。
(2)導出量:除七大基本量外,其餘物理量均可由七大基本量表示,
如速率可由長度除以時間(m/s)表示,
密度可由質量除以體積(長度三次方)(kg/m3)表示。
7.科學技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1.~3.的補充說明]
(1)觀察及提出問題:
a.運用感官與工具觀察:包括感官質性描述及工具量化描述。
b.提出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包括可驗證的及不可驗證的。
(2)測量:
a.運用儀器工具:包括儀器測量(較客觀 . 精確)及
感官感覺(較主觀 . 不精確)。
b.使用合適單位 :包括長度(公分 . 公尺) . 質量(公克 . 公斤) .
時間(秒 .小時)等。
(3)分類與比較:
a.依特徵或功能做分類:分門別類。
b.觀察異同:相似相異。
(4)製作及使用圖表:
把複雜的數據轉化成圖表:包括折線圖 . 長條圖等。
(5)推理:
a.找出支持證據:尋找證據。
b.提出合乎因果的解釋:因果關係。
*課文重點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