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與他的學生德膜克利特認為萬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組成,
並將此微小粒子稱為原子。
2.十九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耳頓研究氣體性質後,根據一些實驗結果,提出「原子說」。
3.道耳頓原子說內容:
(1)所有物質皆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組成。
(2)相同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量與性質,不同元素的 原子具有不同的質量與性質。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整數比例結合成化合物。
(4)化學反應只是原子間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質,反應中原子不會消失 . 創造或改變,
即原子的種類及數目均不改變。
4.原子的結構(發現的先後順序):
(1)電子:英國科學家湯姆森發現原子中帶負電的粒子,並 認為電子均勻分布在原子中。
(2)質子:英國科學家拉塞福以帶正電粒子撞擊金箔,發現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
所有質量幾乎都集中在中心,此中心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體積極小,帶有正電,
而帶有等量負電的電子會受原子核吸引,環繞原子核運轉。
他進一步發現原子核中帶有正電粒子是質子,質量為電子的1836倍,
且質子帶的正電量等於電子帶的負電量。
(3)中子:英國科學家查兌克發現原子核中有一種質量與 質子相當,且不帶電的粒子。
(4)歸納:
a.原子是由帶正電的質子 . 不帶電的中子和帶負電的電子所構成。
b.原子呈電中性:原子中所有質子的正電量等於所有電子的負電量。
c.原子的大小:指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範圍,原子的半徑大約為原子核半徑的10萬倍。
5.質量數:指原子中的質子個數與中子個數的總和,因原子的質量幾乎集中在原子核,
故此數值可代表原子的質量。
6.原子序:指原子中的質子個數。因不同元素的原子含有不同的質子數,
因此質子數可判斷元素的種類,並作為原子排列順序的參考。
(電中性的原子:原子序=質子數=電子數)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