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擦起電:利用物體互相摩擦,使物體帶靜電的方法。
如 尼龍繩與毛布料互相摩擦後,帶異種電荷,所以會互相吸引;
尼龍繩與氣球皆分別與毛布料摩擦後,尼龍繩與氣球皆帶同種電荷,所以會互相排斥。
2.物體摩擦後帶靜電的原因:
兩不帶電的物體互相摩擦時,其中一物體部分電子會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
失去電子的物體因正電荷多於負電荷而帶正電,獲得電子的物體因負電荷多於正電荷而帶負電。
3. 靜電現象:摩擦後物體可持續帶電一段時間,顯示所帶電荷無法在原子間自由移動的現象。
4.靜電力:指兩帶電體間的吸引或排斥力,也稱為庫侖作用力。
5.庫侖定律:兩帶電體間的靜電力會與兩帶電體所帶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
而與彼此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由法國科學家庫侖所提出]
6.電量(Q):帶電體所帶的電荷量,其單位為庫侖(C)。
7.基本電荷(e):指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的電量,約為1.6 × 10-19 庫侖。
任何帶電體所帶電量皆為基本電荷的整數倍。
8.絕緣體:指電子無法在原子間自由移動的物質,此類物質不易導電,但可藉由摩擦而帶靜電。
如尼龍 . 塑膠 . 玻璃 . 橡膠等。
9.導體:指電子可在原子間自由移動的物質,此種電子稱為自由電子,此類物質容易導電。
如石墨與金. 銀 .銅 .鐵等金屬。
10.靜電感應:帶電體靠近導體而使得導體內正 . 負電荷分布發生改變的現象。
如將帶負電的塑膠棒靠近置於絕緣架上的金屬棒的右端,
會使得金屬棒右端的部分電子受到塑膠棒的排斥,而移置金屬棒的左端,
如此將使得金屬棒右端帶正電,左端帶負電。若將塑膠棒移開,金屬棒又恢復電中性。
11.感應起電:利用帶電體使金屬導體產生靜電感應讓其正.負電荷暫時分離,
再以另一不帶電的手或導體,將電子移出或移入金屬導體,而使金屬導體帶靜電的方法。
[此時金屬導體帶電的電性與帶電體的電性相反]
12.感應起電的過程:(例:使金屬球帶正電的步驟與方法)
(1)將一負電棒靠近以絕緣線吊起的金屬球左端,此時金屬球的電子被帶負電棒排斥,
而移至右端,此為正 . 負電荷分離的靜電感應現象。
(2)用手或另一導體輕觸金屬球右端,金屬球的電子會導出至手或導體,中和接觸端的電荷。
(3)移開手或導體,金屬球電子數量減少,因此金屬球帶 正電。
(4)移開負電棒,此時金屬球表面會均勻帶正電。
13.接觸起電:利用帶電體直接接觸金屬導體,使金屬導體帶靜電的方法。
[此時金屬導體帶電的電性與帶電體的電性相同]
14.接觸起電的過程:(例:使金屬球帶正電的步驟與方法)
(1)以帶正電棒接觸以絕緣線吊起的金屬球左端,此時金屬球的電子被正電棒吸引,
而流出至正電棒產生電荷中和。
(2)移開正電棒,金屬球電子數量減少,因此金屬球帶正電,與正電棒發生排斥。
(3)移走正電棒,金屬球表面均勻帶正電。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