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擦力:存在接觸面上阻止物體運動的力。可分為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物體受到外力推動仍靜止時的摩擦力。
(1)摩擦力的產生:由於物體表面與接觸面是粗糙的,使得物體在接觸面上移動時,
會受到接觸面的阻礙,而不易被移動。此阻礙即為摩擦力。
(2)靜摩擦力的產生:當施一水平外力卻無法使水平面上的物體移動,根據力的平衡的原理,
表示在接觸面必有一阻止物體運動的力產生,
且兩力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稱此阻力為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大小與所施外力成正比。
(4)最大靜摩擦力:當施外力於物體,使物體恰可運動前的瞬間已達到最大值的靜摩擦力。
3.最大靜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1)兩接觸面的性質:接觸面愈粗糙,最大靜摩擦力愈大。
(2)物體的垂直接觸面的正向力愈大, 最大靜摩擦力愈大。
(3)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4.動摩擦力:物體在運動時的摩擦力。
(1)欲使靜止的物體沿水平面開始移動,施力一定要超過最大靜摩擦力。
(2)動摩擦力的產生:當物體運動時,摩擦力仍然存在,此時水平作用在物體上的阻力,
稱為動摩擦力。
(3)動摩擦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且大小約為一定值。
5.摩擦力與外力的關係圖形如下:
6.施一水平力推動一置於水平面上的物體,此外力與摩擦力的關係:
(1)物體靜止時:靜摩擦力隨外力大小而改變,且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物體運動時:動摩擦力不隨外力大小而改變,無論施力大小如何,動摩擦力均約為定值。
7.摩擦力的應用:
(1)減少摩擦力的方法:因摩擦力會減少工作效率,所以減少摩擦有助於提高效率。
a.添加潤滑油:可減少機械零件的摩擦。
b.以滾動代替滑動:滾動所產生的摩擦力較滑動小很多。
c.降低接觸面的緊密程度。
(2)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因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只有缺點,
也時也需要有適度的摩擦力才能讓生活更安全或便利。
a.浴室鋪上具有顆粒的地面,避免地面過於溼滑。
b.輪胎上刻有紋路或顆粒,以防止輪胎打滑。
c.腳踏車的煞車器利用橡膠塊接觸輪圈,以降低車輪速度。
d.若沒有摩擦力,我們將完全無法走路。
e.上山賞雪時,車子輪胎上加掛鐵鍊以增加摩擦力,避免車輪在雪地上空轉而無法前進。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