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可確定事件發生順序及長短的一種基本物理量,且為不具方向性的純量。
2.時間的單位:
(1)一年: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2)一太陽日:在地球上同一地點,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天空中最高點的時間間隔。
(3)平均太陽日:一年中所有太陽日的平均值,即為一日。(因每個太陽日的長短不同)
(4)秒: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
(5)單位換算:1年=365日(閏年=366日,每四年一次),
1年=12個月,1個月=28~31日[ 1.3.5.7.8.10.12月=31日,4.6.9.11月=30日,
2月=28日[閏年2月=29日],
1日=24小時,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3.計時工具:只要能隨時間規律變化的器具,都可來測量時間,
如時鐘.手錶. 水鐘 . 日晷 . 擺鐘 . 原子鐘(目前最精確計時的工具)。
4.單擺的特性:
(1)單擺:將一條繩或細線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綁上重物當 擺錘,可使其自由擺動的計時裝置。
(2)單擺的示意圖:
(3)擺長:擺線(繩)的長度。
(4)擺角:單擺剛開始擺動的幅度。
(5)擺錘:綁在擺線上的重物(如砝碼等)。
(6)擺動一次:A → O → B → O → A
(7)週期(T):單擺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單位:秒)
(8)頻率(f):單擺每秒擺動的次數。(單位:次/秒或1/秒或赫)
(9)等時性:單擺每次來回擺動的時間大致相同的特性。
(10)單擺的週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而與擺錘的質量 . 擺角(小於10度) 無關。
5.物體位置的描述:
(1)找出基準點(參考點),通常將基準點視為原點。
(2)說明物體相對於基準點的方向。
(3)說明物體與基準點的距離。
(4)在一直線上描述物體的位置可以直線座標來描述,
如下圖所示:A點的位置為 -3 ,表示A點在基準點(原點)左方3個單位長的位置。
(5)在一平面上描述物體的位置可以平面(直角)座標來描述, 如下圖所示:B點的位置為 (-2,3 ),表示B點在距離以基準點O 為原點的直角座標的y軸左方2個單位長 . x軸上方3個單位長的位置。
6.路徑長:物體在移動中所有行經軌跡的長度總和,不具方向性。
7.位移:表示物體位置的變化,不論物體的運動過程的路徑,
只考慮末位置(終點)與初位置(起點)的變化,
包括大小與方向。大小為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方向為起點指向終點的方向。具有方向性。
[ 直線運動時,位移(∆x) = 末位置(x2) - 初位置(x1) ,位移的正負表示方向 ]
8.路徑長(路程)與位移的例題:有一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從A(2)經B(5)折返至C(-3),
則此運動過程的路徑長與位移分別為多少?(單位長為公尺)
[解]
路徑長 = A → B + B → C = | 5-2 | + | -3-5 | = 3 + 8 =11m
位移= A → C = -3-2 = -5 m ( 距離起點A 左方5公尺處)
Ans:路徑長=11m , 位移=-5m
9.位置與時間:物體的位置若隨時間而任意移動,以簡單的數線(直線座標)
無法明確描述物體位置與時間的關係。
但若以位置為縱座標,時間為橫坐標的座標圖便可清楚地描述物體在每個時間點的位置。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