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燃燒: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劇烈反應,過程中會伴隨光與熱的產生。
2.生鏽:物質(金屬)與氧氣緩慢地結合現象。
3.氧化反應:物質與氧反應產生氧化物的過程,包括燃燒與生鏽等現象。
(氧化物:物質與氧反應所產生的含氧化合物)
4.鈉的氧化:
(1)鈉在空氣中加熱,很容易起火燃燒,火焰呈黃色,產物為氧化鈉。反應如下:
鈉 + 氧 → 氧化鈉
4Na + O2 → 2Na2O
(2)氧化鈉易溶於水中,形成氫氧化鈉水溶液。反應如下:
氧化鈉 + 水 → 氫氧化鈉
Na2O + H2O → 2NaOH
(3)氫氧化鈉水溶液可使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可知水溶液呈鹼性。
5. 鎂的氧化:
(1)鎂帶加熱至燃燒的時間比鈉長,燃燒時產生白色的強光,產物為氧化鎂。反應如下:
鎂 + 氧 → 氧化鎂
2Mg + O2 → 2MgO
(2)氧化鎂溶於水中,形成氫氧化鎂水溶液。反應如下:
氧化鎂 + 水 → 氫氧化鎂
MgO + H2O → Mg(OH)2
(3)氫氧化鎂水溶液可使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可知水溶液呈鹼性。
6.銅的氧化:
(1)銅不易燃燒,在加熱過程中僅於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產物 (氧化銅)。反應如下:
銅 + 氧 → 氧化銅
2Cu + O2 → 2CuO
(2)氧化銅不溶於水,無法使石蕊試紙變色,水溶液呈中性。
7.硫的氧化:
(1)硫粉在純氧中燃燒,火焰呈藍紫色,產物為具刺激性臭味的二氧化硫。反應如下:
硫 + 氧 → 二氧化硫
S + O2 → SO2
(2)二氧化硫溶於水,形成亞硫酸(酸性)。反應如下:
二氧化硫 + 水 → 亞硫酸
SO2 + H2O → H2SO3
8.碳的氧化:
(1)碳粉燃燒時,發出紅光;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燃燒,產物為二氧化碳。反應如下:
碳 + 氧 → 二氧化碳
C + O2 → CO2
(2)二氧化碳略溶於水,形成碳酸(酸性)。反應如下:
二氧化碳 + 水 → 碳酸
CO2 + H2O → H2CO3
9. 一般而言,金屬氧化物溶於水呈鹼性;非金屬氧化物溶於水呈酸性。
若氧化物不溶於水,則呈中性。(相當於測水的酸鹼性,因純水為中性)
10. 活性:指物質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的難易程度。
11. 物質對氧活性大小:物質在空氣中燃燒的難易程度。愈容易燃燒者,對氧活性愈大。
12. 鈉.鎂.銅對氧活性大小為:鈉>鎂>銅。
13.金屬(對氧)的活性:
(1)鈉.鉀等鹼金屬對氧活性大,在水中也會發生激烈反應,故須儲存在礦物油中。
(2)白金(鉑)與黃金(金)對氧的活性極小,能長期保存而不氧化,是傳家寶常用的材料。
(3)鎂.鐵.銅等金屬,若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逐漸氧化鏽蝕。
(4)鋅.鋁等金屬對氧活性比鐵大,卻不易鏽蝕,原因在於氧化鋅和氧化鋁質地很緻密,
可保護內部金屬不被氧化,而鐵鏽則疏鬆易碎。
14.非金屬的活性:
(1)常溫下,食物容易跟氧氣發生作用,卻不易跟氮氣反應。
(2)高溫下,氧氣容易與氮氣反應產生氮氧化物,卻完全不與鈍氣發生反應。
(3)氧氣.氮氣.鈍氣活性大小為:氧氣>氮氣>鈍氣。
15. 鋅的氧化 :
(1)鋅燃燒時火焰呈黃綠色,產物為氧化鋅。反應如下:
鋅 + 氧 → 氧化鋅
2Zn + O2 → 2ZnO
將燃燒的鋅移開火源後,便停止燃燒,此時若用探針挑開表面,
內部高溫的鋅又可繼續起火燃燒。
(2)氧化鋅難溶於水,與水反應產生極少量的氫氧化鋅,其水溶液無法使石蕊試紙變色。
反應如下:
氧化鋅 + 水 → 氫氧化鋅
ZnO + H2O → Zn(OH)2 (極少量)
16. 物質對氧的活性大小順序:
鉀>鈉>鈣>鎂>鋁>碳>鋅>鉻>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