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義大利科學家亞佛加厥綜合道耳頓及其他科學家的實驗結果,
提出分子概念及「分子說」與「亞佛加厥假說」。
2.亞佛加厥分子說的內容:
(1)分子是表現物質特性的最小粒子。
(2)分子由原子組成,元素的分子由相同原子組成,化合物的分子則由不同原子組成。
(3)化學反應發生時,不同物質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但原子不可再分解。
3.分子:由2個或多個原子組成,是表現物質特性的最小 粒子。
4.元素:由同一種原子組成的純物質。
5.常見的元素如下:
(1)由單一種金屬原子堆疊而成的金屬,如金. 銀 . 銅 .鐵等。
(2)由單一原子組成穩定存在的鈍氣,如氦氣. 氖氣 . 氬氣等。
(3)由數個相同原子組成的分子,如氧氣 . 氮氣 . 臭氧 。
6.化合物:由不同原子以固定比例組成的純物質。
如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以2:1的比例結合而成的化合物;
氯化鈉是由氯原子和鈉原子以1:1的比例結合而成的化合物。
7.化學式:利用元素符號及數字來表示純物質組成的式子。
8. 由化學式可得知物質內部的組成 . 結構與特性。
9.化學式的表示方法:
(1)若物質以分子的狀態存在,則化學式的表示是將分子所含的原子數目
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方,若原子數目為1則省略。
如 He(氦氣~單原子物質) . O2(氧氣~雙原子分子)。
(2)若要表示多個分子同時存在,則將分子的數目寫在化學式前。
如以2H2O表示2個水分子。
10. 化學式的寫法之常用的通則:
(1)金屬元素組成的純物質,直接以元素符號表示,如 鈉(Na) . 銅(Cu) . 鉀(K)。
(2)由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金屬符號寫在前面,非金屬符號寫在後面,
如氯化鈉(NaCl) . 氯化鈣(CaCl2)。
(3)含氧的化合物中,氧的符號寫在後面,如二氧化碳(CO2) .氧化鎂(MgO)。
(4)含碳. 氫 . 氧三種元素的化合物,則按照碳 . 氫 .氧的順序書寫,如葡萄糖(C6H12O6)。
(5)通常將具有特定性質的原子團寫在後面,如 氫氧化鈉(NaOH) . 硫酸(H2SO4),
其中OH和SO4為特定的原子團。
11.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1)氦(He) (2)氮(N2) (3)氧(O2) (4)水(H2O) (5)二氧化碳(CO2) (6)氧化鎂(MgO)
(7)氧化銅(CuO) (8)二氧化錳(MnO2) (9)氯化鈉(NaCl) (10)氯化鈣(CaCl2)
(11)葡萄糖(C6H12O6) (12)氫氧化鈉(NaOH) (13)硫酸(H2SO4) (14)碳酸鈣(CaCO3)
(15)硝酸鉀(KNO3)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