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學反應: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原子重新排列組成新物質的過程。
2.如何得知「是否有新物質形成」:可藉由產生氣體 . 顏色改變 . 產生沉澱等現象來判斷,
如雙氧水製備氧氣,藍色硫酸銅晶體受熱變白色,
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白色沉澱等。
3.化學反應會伴隨能量的變化:吸熱或放熱或發出強光等。
4.化學反應的舉例說明:碳酸鈉水溶液與氯化鈣水溶液皆為無色,
兩者混合後會得到無色的氯化鈉水溶液和白色的碳酸鈣沉澱物。
其中碳酸鈉和氯化鈣為參與反應的物質,稱為反應物;
氯化鈉和碳酸鈣為反應後產生的新物質,稱為生成物或產物。
5.碳酸鈉(Na2CO3)+氯化鈣(CaCl2) --> 氯化鈉(NaCl)+碳酸鈣(CaCO3)
[反應物] [生成物]
6.反應過程中,所消耗的碳酸鈉和氯化鈣的總質量恰等於產生的碳酸鈣與氯化鈉的總質量。
(因上述反應皆在錐形瓶內進行且錐形瓶內的總質量在反應前後並沒有改變)
7.質量守恆定律:在一般的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反應物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生成物的總質量。
[法國 拉瓦節提出,但最早由俄國 羅蒙諾索夫 發現「質量守恆」的關係 。]
8.道耳頓的原子說也可解釋「質量守恆」的觀念。
(當化學反應發生時,原子種類及數目不會增加或消失,只是重新組合成新物質,
故反應前後原子總質量不會改變。)
9.碳酸鈣(CaCO3)+鹽酸(HCl) --> 氯化鈣(CaCl2)+水(H2O)+二氧化碳(CO2)
10.鐵(Fe)+氧氣(O2) --> 三氧化二鐵(Fe2O3)
11.上述兩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或生成物有氣體時,實驗必須在密閉容器內進行,
使氣體不易散逸至空氣中,並秤量整個系統的總質量,方能觀察到質量守恆定律。
(若在開放系統中實驗時,氣體容易散逸至空氣中,秤量整個系統的總質量會有所改變,
但若將氣體質量算在內,仍需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12.質量守恆的例題:
(1)有一化學反應X+Y-->Z+W,反應前X有10g,Y有20g,反應後X剩2g,Y則全部用完,
已知產生Z有12g,則W有多少公克?
[解]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得知:
反應前反應物的總質量=反應後生成物的總質量
(10-2)+20=12+W
(真正參與反應最後會形成生成物的物質才稱為反應物)
故W=28-12=16 Ans:16g
*課文重點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