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讀音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論語》自戰國前期成書問世,《魯論》和《齊論》則分別為魯人和齊人所研習的版本。因秦始皇的「焚書」政策,幾乎慘遭滅頂之災。到西漢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有些冒著生命危險收藏書籍的人,紛紛向朝廷「獻書」,因口口相傳再手抄筆錄輾轉反覆,字句往往有所差異。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22篇,比魯論多了「問王」、「知道」兩篇;魯共王劉餘拆毀孔子之宅發現孔子家族所藏古文竹簡,即《古論》21篇,其堯曰篇中的「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獨立出第二個「子張」篇。西漢末年,漢成帝帝師張禹以《魯論》為主,根據《魯論》刪除了《齊論》的「問王」、「知道」兩篇,有21篇,稱為《張侯論》;西元二世紀中期東漢末年,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定下《論語》今本,並參考《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齊論》、《古論》不久亡佚。不到一百年後,三國時期何晏把鄭玄本及其反對派的觀點編成了《論語集解》。何晏之後,南北朝時代,皇侃受佛教的影響,編成《論語義疏》。西元八至九世紀,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對鄭玄、何晏所編之本都持懷疑態度,要回到原典。但由於鄭玄在世時已與孔子相差600餘年,《論語》原典並不可考。今本據阮元校勘《十三經註疏》本統計,約1萬2千字。
在2017年1月,中國考古學家宣布於江西省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內出土文物中發現《齊論語》竹簡,其中《齊論》包括《知道篇》(以「智道」爲篇題)
現存的《論語》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後首句的前二、三字,與篇目中的內容無關。按照習慣,通常把前10篇稱為「上論」,後10篇稱為「下論」。論語以〈學而〉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