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新竹23週年慶-攤位篇/五月

荒野新竹23週年慶-攤位篇/五月

文、圖/五月

活動地點/芎林 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

日期/2020年11月21日


加入荒野後,每一年都很期待年底新竹分會慶,分會慶就像是四面八方的夥伴們,與其說是來趕集,還不如說是老朋友來敘舊更貼切一點;每一個解說組、親子團、棲地志工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在這天共襄盛舉。今年是新竹荒野邁入第二十三年,如同季節的更遞,荒野解說夥伴加入也邁入第四十解,生物有所演化,荒野的故事跟步履卻如歷史越陳越香。

一進入會場,由天狼星坐鎮的海濱組展出螃蟹大觀,超吸睛的!我家妹妹上次在海邊被螃蟹大軍包圍的窘境還心有餘悸,會動的太令她害怕,這次在攤位上看到靜止的螃蟹標本,竟讓他呆滯三十秒,「原來螃蟹有這麼多種類,姊你快過來看,不會動的螃蟹!」妹妹興奮地吆呼著。天狼星耐心地解說螃蟹不同處,從孩子們最熟悉的寄居蟹開始、被著上淺藍色的和尚蟹,到各擁其螯的招潮蟹,孩子聽得不亦樂乎。比起在海濱上風吹日曬,在一個攤位上盡收海蟹於眼底,CP值頗高。

透過互動的遊戲更能孩子貼近生態議題,例如清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小花蔓澤蘭原產於南美洲,為多年生攀爬植物,由於其生長速度極快,易奪取其它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藉由攔截光線,損害或者殺死其他植物使它們窒息,導致其他植物難以生存,故有「綠色殺手」之稱,我們無法將偌大的外來種侵入現場搬來會場,但關主利用套圈圈的遊戲,將小花蔓澤蘭介紹給孩子,透過遊戲讓孩子對此加深印象。

         「哇~~他們把食蟲植物搬來了ㄟ!」我對孩子說。因為四十解即將要去蓮花寺學習食蟲植物,所以我看到這個攤位眼睛都亮起來了 !
「這我知道阿,捕蠅草!」姊姊又自信地答著。還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呢~ 食蟲植物是一群演化出具有捕蟲及消化蟲體的植物,
這群植物比一般維管束植物更能適應缺乏氮、磷的酸性池沼或濕地生態環境,
攤位裡面介紹了四種食蟲植物的捕捉方式:
第一種小毛氈苔黏蠅紙式:利用葉片分泌的黏液沾黏獵物,關主還貼心的帶了放大鏡,讓孩子看得嘖嘖稱奇。
第二種最讓我目不轉睛的--陷阱式,其葉片演化成囊袋狀的捕蟲結構,關主解說上葉片有吸引蟲的物質,囊內有消化液,可將捕捉到的蟲消化,如瓶子草。
第三種捕獸夾式如捕蠅草,葉片特化成夾子狀,具有感覺毛,獵物接觸引發後葉片會夾住。
第四吸入式或稱捕鼠籠式,其利用具有囊狀捕蟲構造,若獵物觸碰到開口處的感覺毛時,捕蟲囊會將水連同獵物一起吸入,囊中細胞分泌消化液進行分解,如狸藻。
食蟲植物特殊的生理結構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如同人在艱困的環境下總會激出潛能。演化真奇妙,微觀世界大驚奇呢! 


“我們要喝乾淨水”

一直都是新竹關注的議題,這次攤位上有乾淨水前淨站,攤位讓孩子用圖片拼湊河川沿岸上下流風景,了解流域在人文環境下的變化,其中有蓄水站、水閘,到河川下游,藉由關主的引導,了解新竹流域規劃、並獲知不當的工廠管理廢水排放,會影響我們喝的水,經濟發展需與環境共融,才能保有「生態河川」、「永續海岸」。

一個不起眼且渺小的攤位,最寧靜卻也讓孩子反思。綠生活的攤位坐落在吵雜的攤位間,要不是孩子席地而坐,可能輕易地被我忽視。沒有過多的獎勵品,沒有競賽,孩子看著這棋盤式的表格,熟悉的圖案跟一個溫柔的聲音,讓他們停下腳步。「你們最想吃什麼呢?」關主問,「魚」,每一個問題回答後,關主就會給予不同的磁鐵數,每一個磁鐵代表碳排放量,原來吃蔬菜水果,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減少碳排放,原來我們生活的選擇都對環境有所影響。寧靜是種力量,生活一起心一動念都可以對環境有大的改變。

我一直在思考荒野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把這一群似陌生又熟悉的人們凝聚一起後,明日又各奔東西?然後帶著此刻被滋潤的心靈,回到生活崗位上,讓平凡添上動力。我猜是好友相聚于自然獲得的正能量吧。謝謝荒野,我被分會慶的歡笑療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