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珊瑚、風藤
圖/珊瑚、風藤
活動地點/馬胎古道
活動日期/2020年08月22日
2020.8.22,這天正是處暑,立秋之後已有半月,太陽依舊高照,秋老虎非常張狂,逮到人就想在皮膚上咬下印記,火辣辣地四處爆刷著存在感。這時陣,與荒野ㄧ起到在艷陽之下仿彿自有結界的幽境 - 馬胎古道趴趴走實在是非常地享受!
馬胎古道位在尖石鄉,是從前原住民對外的重要道路,山間雲霧繚繞,這個地區便以「馬胎」(泰雅族語多霧的意思)命名。經過整修後更加好走,炎炎夏日,走在這座溪水流過的森林,特別能感到放鬆,舒緩一身疲勞。
我們有熱情的荒野解說員:大白鷺、大葉楠、紅藜、山芙蓉、紫燕蝶、貓頭鷹、紫蘇、秋月蒼鷺、蝸牛、珊瑚、風藤,將陪伴近30位同樣對荒野有著愛與好奇的大小朋友一起用心走過這次美妙的大自然探索旅程~
來、來、來,夥伴們先仔細聽大白鷺將古道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用引人入勝的方式細細講來:馬胎,位於頭前溪的兩條支流之一的油羅溪上游,是新竹人的飲用水源地之一。
古道多落葉又無污染,因此就會有很多吃腐葉的蝸牛,進而又會有很多吃蝸牛的螢火蟲,而有螢火蟲這個環境指標就是此地水質有達到人可以飲用的指標。
然後,大小朋友們分成了兩組
第一組,大家就開心地跟著紅藜、山芙蓉、紫燕蝶和珊瑚繼續探索吧!
首先,馬胎古道入口處右邊有兩棵大樹“護法”,它們就是:澀葉榕和水同木。同為桑科榕屬結隱花果的兩者有什麼特別與不同呢?原來啊,澀葉榕的葉子表面粗糙如砂紙,和它的名字一樣的意思。讓我們來摸摸看,感受感受天然的砂紙是怎樣的東西。將來在野外若是需要用到菜瓜布的時候,附近有澀葉榕就能搞定啦。
水同木的果實很特別,是聚集著長在樹幹上的,叫作幹生果。讓我們撿起它倆掉落的果實仔細觀察:原來,它們的結構都很像無花果嗎!有大有小,較大的是水同木的果實,較小的是澀葉榕的果實。
水同木的果實裡面晶瑩水潤,就跟無花果一樣可以食用,野外生存的時候是補充水份和營養的好材料呦! 一聽到這裡,大小朋友們都笑開了懷,躍躍欲試地輪流品嚐著水同木果子的滋味,嗯~ 很是清甜呢~水同木,我們記住你了!
轉到兩大“右護法”的後側,古道坡下自在生長著的有ㄧ個成人的高度、葉子碧綠未到花期的曼陀羅,紅藜帶眾人仔細觀察它的長相,好叫大家認識,避免接觸。它可是整株有毒能用來做強力迷幻藥的呢! 古時候用來做“蒙汗藥”的就是它啦!
印度蜓蜥,石龍子科
撲朔地飛來飛去的石牆蝶把大家看得頭都快轉暈,好多隻石牆蝶有的吸食腐果,有的停棲在葉上。原來是水同木和澀葉榕食草在附近。
紫燕蝶從隨身的寶袋拿出了蝴蝶寶鑒,上面有停佇的石牆蝶影,一下子滿足了所有好奇的眼睛。
紅藜:注意看哦,把澀葉榕當做砂紙,竟然將銀戒指擦得閃閃亮亮了,很神奇吧!
山芙蓉:把有刺的黃藤處理之後,就變成平滑的黃藤教鞭了
這位小男生見到有刺的黃藤很好奇,直說是狼牙棒。
再轉到古道入口左側,一定要來聽紅藜講講這裡的“左護法”之一的山棕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
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泰雅族世代流傳著的山棕與小矮人的故事喔⋯⋯
紅藜講山棕與小矮人的故事
離開入口向古道深處前行,我們發現大小朋友每一個都是好奇心十足,在大自然裡不約而同地到達渾然忘我的境界:
拍攝樓梯草上生物的爸比
同樣專注的媽咪
專注在一起 ^_^
山芙蓉介紹菊花木(燕尾藤) 、黃藤、爬藤類
紫燕蝶教大家在大自然中觀察認識動物及昆蟲
紫燕蝶介紹昆蟲及食草
大家一起在大自然裡觀察學習 快樂無比!
盲蛛 – 頭胸腹一體的盲蛛可是跟蜘蛛不同的生物分屬喔
穿著紅色高跟鞋的閃光苔蛾 樣子嚇人 卻是沒有毒的
翩翩而至的美麗黃三線蝶
欄杆上躅躅獨行的樁象
悄然停佇在幽靜處的短腹幽蟌 – 紫燕蝶說他是男生,因為腹部是橙紅色。母的腹部是黑色的。真是太厲害了!多年勤加觀察的功力可見一斑!
哇! 好大的蜂窩!
像蓮蓬頭狀的長腳窩是褐長腳蜂性情溫和,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可保持距離就近觀察
長相奇異的刺蛾寶寶。
好可愛的面天樹蛙 – 是在面天山首次被發現 因此命名。有保護色 不易被發現。
長大一點了的小白紋毒蛾幼蟲,妖豔又招搖的體色是用來嚇跑天敵的
紫燕蝶熱情解說昆蟲
我們專心做筆記
大家一起忘憂在荒野
模仿刺蛾寶寶的紫燕蝶 ^_^
這就是用來做傢俱的黃藤呀!
紅彤彤可做花材的刺茄果實,是不是很可愛呢! 大家一起忘憂在荒野
一路上行,抵達休憩涼亭。小朋友們!來換禮物囉!用什麼來換呢?就是用你沿路撿拾的果實、樹葉⋯來完成一幅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拼貼畫啦~ 小朋友們瞬間興奮又安靜了下來 :
山芙蓉教小朋友拼貼畫
小朋友發揮自己的創意,把撿拾的落葉、果實拼成一幅畫。
我的構圖真美麗!
我喜歡蝴蝶!
我拚出了對大自然的愛!
小小朋友說完了自己參加的感想後,挑選自己喜歡的卡片囉!
在大家忙著的時候,山芙蓉拿出了提前準備了瓜類、果類的植物莖、捲鬚、藤蔓攀爬的介紹
植物攀爬與捲鬚與葉的生長方式關係,介紹口訣:葡對、瓜側、西腋、菝柄
分辨藤蔓那一科的簡易方法:
口訣是 < 葡對 瓜側 西腋 菝柄 >也就是
葡萄科,瓜科,西番蓮科是由「莖」
葡萄科的在 葉柄底部(主幹上的)對面
瓜科的在 葉柄底部(主幹上的)側面
西蕃蓮科的在 葉柄底部(和主幹的)之間 (類似在腋下一樣)
菝葜科是由「托葉」特化而成.菝葜科的捲鬚是葉柄變化而成,長在葉柄上面,真讓人驚訝!
生活中處處是培養觀察力的好素材!只要仔細觀察思考,處處有讓人合不攏嘴的發現,特別地有意思!
第二組,大家就開心地跟著大葉楠、貓頭鷹、紫蘇、秋月蒼鷺、蝸牛、風藤體驗探索
解說員們無不用心地準備,提著一大袋道具走進森林,帶著民眾透過親自觀察與體驗與感受:滴水比較山芋與姑婆芋葉面的差異、撿拾澀葉榕的葉子像砂紙那樣拋光、剝開黃藤的刺,品嘗藤芯的甘甜……
長相奇異的刺蛾寶寶。
好可愛的面天樹蛙 – 是在面天山首次被發現 因此命名。有保護色 不易被發現。
紫蘇介紹山中爬藤植物
像樟樹的葉子,它其實是長翅果的樟葉楓 。
秋月蒼鷺也在說完賽夏族與山棕的故事後,教大家用山棕的葉子做一隻魚。
大葉楠、貓頭鷹、蝸牛忙帶著小朋友尋找及觀察昆蟲
解說員介紹昆蟲的口器構造,有咀嚼式、刺吸式、銼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咀吸式等
1、咀嚼式口器,以咀嚼植物或動物的固體組織為食。如獨角仙。
2、嚼吸式口器,大顎可用作咀嚼,中舌、小顎外葉和下唇須合併構成食物管,藉以吸食花蜜。如蜜蜂。
3、刺吸式口器,口器形成了針管形,用以吸食植物或動物體內的液汁。如蚊。
4、舐吸式口器,以頭部和下唇構成吻,吻端用以收集物體表面的液汁,上唇和舌則構成食物道。如蠅。
5、虹吸式口器,是以小顎的外葉左右合抱成長管狀的食物道,盤捲在頭部前下方。如蛾、蝶等。
馬胎古道今天還發現其他可愛的昆蟲
紅紋沫蟬
這隻紅螢自動飛到我們眼前當做大家的模特兒
台灣特有種的豆娘(短腹幽蟌)
苔蛾幼蟲要化蛹之前,先拔了自己身上的毛做成簍繭後再化蛹,大家覺得不可思議
在大自然中開啟你的聽覺及嗅覺.聽聽溪水流動的聲音及樹林的氣味
除了動態的體驗,我們也走到溪邊,牽起手閉上雙眼,啟動聽覺及嗅覺.在大自然的冷氣空間中,聽著溪水流過大石嘩啦啦的聲音,回歸心靈上的平靜。
在令人煩躁的盛暑,無疑是一種放鬆休息,一種充電,累積足夠的能量,一如在疲憊之後進入一場美好的夢境。
最後當然要走一趟馬胎古道的特色——單索吊橋。
這次趴趴走-馬胎古道生態探索參加的民眾相當踴躍,珊瑚及風藤在解說培訓參加見習,為夥伴做紀錄和花絮。
小朋友分享了這次參加趴趴走的收穫,露出開心的笑容
參加荒野趴趴走真好玩!下次還要再來! 接著挑選荒野伙伴準備的貼心小禮物
馬胎古道:一起走進夢境的山裏
馬胎古道的趴趴走順利結束,參與的朋友分享希望可以把時間延長一些,好有更充裕的時間發現古道的美。我們一起走進夢境的山裏,而這座山就在我們身邊。趴趴走帶領大家認識這塊秘境,能夠更了解我們周遭的土地與生態,更愛自己的家園,進而關心、守護。
最後,讓我們去到這次趴趴走之旅的最後一站,精巧堅固的單索吊橋,一起體驗在震盪中走繩索橋的刺激感覺。相約下次有緣,荒野再聚!
最後,讓我們去到這次趴趴走之旅的最後一站,精巧堅固的單索吊橋,一起體驗在震盪中走繩索橋的刺激感覺。相約下次有緣,荒野再聚!
特別想要一提孩子對於自然的好奇,因為時間短,幾次我們得要提醒大家往前走,不過沒走幾步,總是又因為發現新的動物和植物而停下。在觀察植物的時候,那份專注的神情著實迷人,也提醒自己對於身邊的所有事物保持觀察和好奇,永遠落實發現問題與學習。
感謝協助活動志工:
活動召集人: 鄭國馨/大白鷺
解 說 員: 王健宏/大葉楠、王韻筑/紅藜、黃淑儀/山芙蓉、謝瑞珍/紫燕蝶
簡淑美/貓頭鷹、蘇容瑱/紫蘇、郭秋月/秋月蒼鷺、張珊菁/蝸牛
實習解說員: 任琦/珊瑚、龔貞心/風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