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前言
曾有人問我:「學佛一定要學會什麼?」我的回答是:「四聖諦」。因為它是佛法精華的濃縮,是學佛地圖裡最重要的制高點。學會「四聖諦」,既能掌握佛法思想的核心,又能讓你觸類旁通,看見整個佛教深廣微妙的境界。
四聖諦是佛法思想的骨幹,講的是因與果之間的關係。四聖諦中,苦諦與集諦是苦的果與因,滅諦與道諦是樂的果與因。
我們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消除痛苦而學佛。
學習苦諦,是在學習釐清問題、認識痛苦,就像先認識自己生了什麼病一樣;
學習集諦,是在學習如何找到問題的根源、探究苦因,就像弄清楚生病的原因一樣;
學習滅諦,是在確認問題是否有解、痛苦能否消除,就像確認自己生的病能否治癒一樣;
學習道諦,是在學習解決問題、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吃藥、開刀一樣。
有四聖諦的基礎,再進一步深入學習佛法,比較不會走錯路;反之,如果沒有四聖諦的基礎,只憑著信心尋找佛法的道路,恐怕會有走錯的危險。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四諦是初轉法輪的解脫道,最重要的核心,佛陀開始說法時不是攝類、心類、地道、宗義,這樣開示下去,這些理路經論是後代學者所安立出來的;佛陀也不是談心靈雞湯、人間佛教,這些是後人方便攝受眾生弄出來的,佛陀談的就是解脫之道。
有四聖諦的完整基礎,之後學經論理路,心靈雞湯,都會有幫助;如果沒有解脫道的基礎,只會成為學者和輔導老師,不會跟修行扯上關係!
我不是精通五部大論的大格西,這本書能帶來多少的利益,現在也無從判斷。然而,無論最後的成效如何,我們都要努力,讓付出的時間、體力與心力,能真正累積到善業,所以我們都要懷著良好的動機來參與這件事情,期許自己從聽聞起步、逐漸實修,進而利益別人。
請大家好好調整閱讀動機,不要讓貪著名利的雜念混進來,也不要只為自己著想。
我計劃分三個階段講解四聖諦,這次進行的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希望能打破宗教的隔閡感,在不涉及前後世的前提下介紹四聖諦。期盼透過這個方式,傳達佛法中一些既珍貴、又實用的思想。無論讀者有沒有宗教信仰,了解這些佛教思想,相信都能從中獲益。
不過,由於「前後世存在」是佛法非常重要的基本前提,拿掉這個基本前提,四聖諦的論述就無法周延。所以,雖然四聖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與道諦,但在這本書裡,我會把論述的重心放在「集諦」。先建立「緣起」這個基礎概念,之後再針對形成今生痛苦的原因,尋找根本的解決辦法。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前後世和四聖諦是建立解脫之道的關鍵
措尼仁波切
有些事情你「不想」去做,但卻又「非做」不可,
這時候你的「氣」會不喜歡,就會製造非常多的情緒,「氣」的速度就會加快!
這種情況下,你有兩種方式可以讓你開開心心的去做那件不喜歡的事情。
一個是把「氣」帶回到丹田。
另一個就是生起悲心:
不管我要去做些什麼,我願意去經歷這個痛苦!為了達到最大利益的狀況,我願意去承受這個痛苦!
如果你有這樣的悲心的話,氣就會往下走。
對於「氣」最好的解藥就是悲心,
沒有希求跟恐懼的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