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佛的開心配方
圖滇悲桑格西 開示集
ཤེས་རབ་གྲོགས་སུ་ལྡན་པའི་བརེ་བས་རང་ གཞན་ཐམས་ཅད་ཀུན་ཏུ་བདེ་བར་གྱུར་ཅིག ཐུབ་བསྟན་དཔལ་བཟང་།
用智慧為伴的愛 願自他都獲得安樂
6 / 1 先讓自己喜歡
P56
真正的精進,內心是喜悅的。訂下目標之後,期勉自己勇往直前,但過程中卻毫無喜悅可言,心早晚會生病。 最後,一看到閉關房就不開心,一看到經書就覺得累。
不想做、不開心的時候,先不要逼迫自己,而要先想辦法開心,讓自己對要做的事情產生歡喜的感覺,可以試著想一想:做了這件事情,會有什麼收穫與幫助。
做任何事,一旦喜歡,無論做得再多、再累,都覺得不夠,都不會想停。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要學好佛就要先喜歡佛。
6 / 2 眼光遠、心量大、情緒鬆
P57
噶當派的上師曾說:
眼光要放遠,心量要放大,情緒要放鬆。
這句話的意思是:
目標要盡可能遠大,比如:成佛、滿足一切眾生希願。雖然現在這些目標與我們距離遙遠,但應該要胸懷大志。
遠大的目標並非一蹴可幾,成佛必須要有菩提心與空正見,但並不是想修就馬上能修,必須要有基礎才行。 所以,為了完成遠大的目標,必須放大心量,好好地觀察、具備所有應該要有的基礎,完整地做好應有的準備,不要只想走一條方便速成的捷徑。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別忘了情緒要放鬆。不要讓心弦太緊,要在安然輕鬆、心胸開闊的狀態下,持續前進。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極度重要的教授
6 / 3 最重要的大乘精神
P58
我們在學大乘佛法,但大乘佛法是什麼?
研閱《甘珠爾》以及祖師大德們的行誼後,我發現,大乘佛法的重點在「心力」。 如果有了「不退轉的心力」,則無論你暫目前懂或不懂經論、內心調伏或不調伏,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邦朗仁波切,是一位精通經論又有成就的大修行者,他曾說:
生命的目標是利益一切有情、成就佛果,為了達成目標,所以要實修。
但現在的你,如果連要修什麼都不知道, 如何能修?
所以必須從最基礎的《攝類學》開始。
立下遠大的志向,
而後開始踏出第一步。
帶著清淨的動機,正確地去做吧!
在還沒達到目標前,
在過程中,
死也死得值得,
病也病得值得。
有時,在很困難的時刻裡,想到邦朗仁波切的這段話,心就得到了鼓舞。我心裡知道該做,但因為身體或心理狀態而做不到的時候,想著他的話,修正動機、掌握好目標,然後想:「在尚未達到目標之前,無論發生什麼,都沒關係! 」
他的這番話,真的對我很有幫助。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用希求解脫成佛的心做對的事情,其他因緣交給佛菩薩。 正確的道路上,就不用擔心老病死了。
6 / 4 訓練專注力
P60
達賴喇嘛尊者曾說:
即便只是在做日常的課誦,
都要在一開始時提醒自己:
「從現在開始到未唸完之間,
我的心都不要散逸。 」
而後在過程中時時觀察自己,
有沒有分心、有沒有照著本來的承諾做。
課誦時,若懂得文義,就一邊唸,一邊隨著偈誦的內容思惟觀修;若不懂得文義,至少也要專心地唸。無論你的課誦時間有多長,半小時也好,十五分鐘也好,結束之時,回想自己在過程中有沒有不專心、有沒有胡思亂想,如果有的話,那就要提醒自己:「散逸是不應該的,我以後不要這樣。 」
這樣做,會使得自己心神集中的能力愈來愈強,最後,一定可以做到全神貫注,內心完全不散逸地完成課誦。
一旦做到了,接著,在實修或讀經論時,也這樣訓練自己養成習慣。 如此一來,將來要修定時,應該不會太困難。因為,經過持之以恆的練習,正知正念的力道早已變得非常強大。
6 / 5 練習「捨」的能力
P62
我們都知道人應該要心地善良,也都喜歡自己成為善良的人,但是,真正要做時卻做不到。
為什麼?
因為在實踐的時候,會碰到必須「捨棄自己」的抉擇。比方說:放棄休閒、捨棄金錢或犧牲名譽。
如果想要幫忙別人,卻又什麼都捨不得、一點也不願意犧牲,恐怕很難真正幫上忙。由此可知,在「利他」的背後,同時伴隨的就是「捨」心。
從某個角度來說,「法」其實就是在練習一顆能捨的心。這意思不是要你把錢丟掉,而是去除內心對於錢財、名聲等的耽著。愈能夠捨得,進入的修行層次也就愈高,內心深處的安樂也將愈大。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誰是真的想捨的?那個眾生不是想牢牢抓住?
6 / 6 練習勇敢
P63
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一定表示在修忍辱;遭人責罵,不覺得委屈或自憐自艾,淡然以對,才是真忍辱。如果心裡受了傷,但因為有所顧忌只好忍氣吞聲,不算真忍辱。
愈勇敢,愈能忍得住;不夠勇敢,就沒有足夠的心力要自己忍住不報復。只要你不覺得自己受傷害,自然就不會有非罵不可的衝動。
成就真正的忍辱,需要很大的心力與勇氣,沒有勇氣的忍辱不是真忍辱,也不是佛法裡講的慈悲,頂多只能說是一種卑下的態度。
菩提心,就是一種非常勇敢、有心力的實修。 如果若沒有充分心力,根本沒有能力消滅煩惱,只能白白被煩惱欺負。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淡然以對也需要空性的熏習
6 / 7 訓練靈活度
P64
陷入兩難的局面時,該怎麼辦?
如果只考慮自己的意願與好處,事情其實很好辦,但菩薩的作法不是這樣。菩薩會考慮自己的目標,同時也會盡力顧全別人的需要。就是因為必須兼顧別人和自己,不斷訓練之後,菩薩的腦筋變得很靈活,思考會相當敏捷。
雖然很麻煩,但因為要學菩薩行,所以不能馬上放棄,不可以覺得自己做不到就急著喊停。菩薩會站在自己與對方的中間,好好思考「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不斷發展新思惟,不斷試驗新方法。在這樣的訓練下,漸漸地,很多事情難都不倒他,而且他還從中累積到許多經驗,日子一久,他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專家」。
一方面,堅持自己的目標,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滿足對方的心願與需要,既然想要兩者兼顧,就不得不絞盡腦汁去想辦法。這當然不容易,所以,在這過程中,一定要有強大的心力作為後盾。
強大的心力,就是我們要去練的。
練,才會有。
6 / 8不要都怪別人
P66
如果你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你就不會想要設法解決問題。試著把想法轉變為:
不能怪他,因為他的現況是如此;
但也不能怪我,因為我的現況是如此。
在眼前的現實下,我們可以怎麼做?
盡量地去想折衷的解決方案,萬一實在想不出辦法,那就要權衡輕重。
重點在於:你心裡明白自己要做該做的事,下定決心去完成,同時,也觀照對方的現況與需要,而後努力去思考、尋找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你自然會變成一個「很有辦法的人」。
面對很多問題或狀況,我們會「沒輒」,
一方面是因為缺乏訓練,
二方面是因為習慣性推卸責任,一旦我們覺得問題都是對方造成的,又怎會積極地設法解決呢?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問題或許都是別人造成的,但是為什麼自己非得跟著痛苦呢?
6 / 9 不要寵壞欲望
P68
有些孩子很得寵,從小要什麼有什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挫折容忍度很低,連一點小困難都無法面對。以下只是我的看法,也許有錯:從小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孩子,會把小困難看得很嚴重;而經歷高低起伏的孩子,面對小困難則完全不以為意。
欲望產生之後,如果得到了滿足,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從某方面來說,這的確是快樂。但如果欲望被竉壞,反而是一種病。
我們總希望可以心想事成、要什麼有什麼,但我有時覺得,欲望不要全部被滿足反而比較好。一旦欲望被寵壞,心會生病,反而不快樂。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慾望永遠滿足不了啊!
6 / 10 愛得有意義
P69
我們常把「愛」與「貪」混為一談。愛,可以為了利益對方而做任何事,包括為了利益他而處罰他,為了利益他而離開他。而貪,無論如何就是要在一起,不管在一起能不能利益到對方,反正就是要一起吃飯、一起說話、一起住。
培養真愛的能力,讓你的愛成為有意義的愛,一生又一生地利益他。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如果無法利他,貪只是痛苦
6 / 11 對我最有幫助的教授「緣起」
P70
「緣起」幾乎可以說,是對我的心最有益的教授了。
A、 可調伏瞋心
好幾年前,辯經學院的洛桑校長遇害,兇手是個穿僧服的人。他是為了向達賴喇嘛尊者抗議而行兇;身亡的洛桑校長,是一位對教法與西藏事務做了許多貢獻的人。一想到這些,就覺得這兇手真是壞到不可思議!當時還想著:如果看到這個人,即使不直接出手打他,我也不要正眼看他。
然而,思惟了「緣起」的道理之後,我的想法產生了轉變。這個兇手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一定有原因。他不是天生就這個樣子,他這輩子剛從娘胎出生時不是這樣,前輩子也不是。
他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很多因緣造成的。他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環境,長大離家之後,所接觸的社會、朋友,以及直接指導他的師長,都是促成他變成今日模樣的因緣。
我與他都沒有所謂「本來的樣子」,雖然從眼前暫時的表象來看,我比他好一點,但「比他好」並不是我的本來樣子。如果,我遇到了他遇到的因緣,我一定會做出跟他一樣的事;而我遇到的因緣,如果是他遇到的話,他也會百分百像我一樣,被歸類在「較好的」這一方,不會做出這麼壞的事。
他是因為遇到了壞環境與惡因緣,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心裡與對方的距離拉近了,不喜歡的感覺已全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同情與悲憫。
B、 可減少傲慢
另外,遇到看起來比我們差的人,我們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不屑,但仍會心存傲慢、輕視對方。此時,可以想想自己和對方,分別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分別遇到了哪些因緣。經過這些思惟後,不但可以調伏慢心、不再輕視對方,而且還會對自己驕傲感到羞愧。
他身處在很糟的環境下,還能有目前的作為,非常了不起;反觀自己,明明已身處在好環境、值遇好師長與好法友,卻只有目前這樣的表現,實在很差勁。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是利益當下的內心
6 / 12 心裡的藍圖
P73
每天,我們會遇到各種人,會跟很多人相處,在互動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累、想生氣,甚至希望自己從來不認識對方。然而,無論他是誰,他就是一個有情,屬於你每天唸誦的「有情眾生」中的一員。面對他,你該做什麼?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面對他要先安忍…
說實在的,要百分百做到利他,真的非常困難。只要你還無法調整內心、利益自己,就很難利益別人。不過,雖然眼前達不到最高的標準,但是,如果你盡量去善待、利益對方,只要方法正確,就能幫到他,他也可能因此愈喜歡你、愈聽你的話,透過這層好感,你便有機會帶領他走向佛法,從而給予他究竟的快樂。
無論如何,心裡要有利他的計劃與藍圖,然後再去執行。當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但總得試試看。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方法正確,心態健康,就可以利他
6 / 13 重點不是你做的事,而是你的動機
P74
世間八法,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斷除,閉關獨處不一定斷得了,身處紅塵不一定斷不了。
重點不在於你是一人獨處或與朋友為伴,也不是你在山中閉關或在社會上弘揚佛教;重點不在於所做的事,而是背後的動機。然而,修正動機不像戒酒,不是一、兩天內,下了決心就能完全做到。
煩惱的斷除,不是「絕對做不到」,也不是「今天就要做到」。要讓心變得純正、動機變得清淨,必須慢慢地、漸次修正。
先在心裡把道次第的基礎建立好,然後每天花半個小時或十五分鐘,持續地思惟。這樣一來,雖然你所做的事情仍與本來一樣,但是,隨著每日持續思惟、慢慢地修正,動機就會轉變。
實修也是這樣,隨著思惟道次第,你會從為了今生而修,慢慢地轉向為了來生而修;一旦出離心生起,動機就會轉向,變成為了解脫而修;之後,對菩提心的認識日漸加深,自然會漸漸轉向為了利他而修。
你的修行到哪裡,不是從外表看的。每天每天、慢慢地、繼續下去不中斷,才有辦法改變。先在內心建立好道次第的基礎,每天實修,無論做什麼事情,事先都要調整動機。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每天思惟串習道次第是相當重要的
調整動機時,一開始很難心口如一,但是心不會跟著動,也不會思惟,此時你會感覺自己的心似乎很沒有力氣。但是,只要持續不斷,即使看起來毫無進展,也會累積很多善根。記得要好好地用這些善根回向,希望內心能夠生起道次第的證量。
雖然每天都只有一點點,但是累積起來就很可觀。所以一定要能持續累積,慢慢地,內心就會改變。你會知道如何轉變內心,會感覺到內在無窮的力量。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動機是非常主觀的因素,所以不需要用別人的看法否定自己的動機
6 / 14 真希望偶爾可以做一點這種事
P77
「即使對我沒好處,只要對別人有好處,那就行!」真希望自己偶爾可以做一點這種事。
有些事做了,只會帶給別人好處,而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用,如果偶爾能夠這樣做,該有多好啊!雖然沒有辦法總是這樣做,但是,從偶爾做一點開始,慢慢地,終有一日,我們會有能力變成「一心利他」的人。
總是要慢慢地養成習慣才行,因為,在「一心利他」這種習慣未臻完美之前,不可能成佛。
有些事情做下去,不僅無益於自己,得不到美名與錢財,反而會花費很多錢、甚至蒙受臭名,但只要能幫助到對方,就覺得此事值得做,然後就這樣去做的話,從某方面來說,這反而成為一件偉大的實修。
「只要對對方有幫助,就行了」的想法,會讓心變得快樂。一旦心快樂了,自己也就一同獲益了。
「思考方向」真是很奇妙啊!。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思考方向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