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P82~P95LL4
P136
前面講的增加效率的方法非常重要。因為低效是現在很多人身上存在的問題。
但是,很多人聽後還沒有消化在心裡,所以下面再用一些比喻來做引導。
比如六根繩子從不同的方向拉一個東西,這樣導致分散了力量,由於方向不同,使得沒辦法迅速前進。如果六根繩子朝著一個方向拉,那它的速度和力量頓時就增加了,而且發現已經在直線前進,非常有效果。這表示,我們聞思修的時候,如果心朝著六個不同的方向去做,就會心力分散,如果所說的見解、觀念、思路、所趣向的目標都有所不同,那就會發生很多矛盾,甚至彼此之間產生負作用。
還要這麼想:譬如我做六道菜,第一天做一道,炒了十分鐘沒做熟就冷下來,第二天又做一道菜,還是炒十分鐘就停下來,第三天做第三道菜也是這樣,結果一個禮拜做了六道菜全是生的。到了下個禮拜,第一天把上周剩的第一道菜拿來炒十分鐘,沒有熟,第二天把先前第二道菜拿來炒十分鐘,還是沒熟。就像這樣,很多人處在這種可笑的狀況裡。如果能換一下,第一道菜一次性炒二十分鐘,這就做熟了,然後再炒第二道菜,又是二十分鐘做熟,這樣來做,所有菜都能做熟。
P137L6
這比喻我們應當有「專」和「勤」。
「專」,就是在一個方向上用力,這樣力量就大,而且前進的速度快。
「勤」,是指為了達成一個目標,相續不斷地用功,使得它達到要求,這樣就容易成熟。
又比如,用凸透鏡讓太陽光聚焦,光的熱度不斷加強,很快就達到燃點而燃起紙張。但如果不聚焦,熱量是分散的,就始終達不到燃點。
又好比燒水,一直燒下去很快就燒開了,成了開水可以喝。如果燒燒停停就始終燒不開,也就不能喝。這表示,如果不能精勤緣著一個目標持續地用功,就一直沒辦法達成。
又好比攀高峰,如果指定了一座高峰,一直沿著它攀登,持續地努力,不斷地升進,最後就能達到最高峰。
另一種方式好比有五座高峰,這個人首先攀登第一座高峰,走到一半時,別人讓他去第二座高峰,他就下山開始爬第二座高峰。還沒爬完,又有人說第三座高峰非常殊勝,他又下山開始爬第三座高峰。最後累得只能坐在地上,哪座高峰也爬不上去。
P138L6
又好比一個人挖井,才挖兩米,看沒水就換一個地方挖,挖了三米沒見到水,又換一個地方挖,挖了一米又放棄……像這樣始終挖不到水,最後渴死了。
又像一個人造土房,剛砌了一面牆,一看東邊風景更好,就去東邊造;剛砌了沒多久,覺得南邊地面平坦好打地基,就改去南邊造;剛砌好地基,又看中了西面的山坡,就去山坡上蓋;才砌了一面牆,就被大風刮倒了。就像這樣,他始終沒房子住,沒有一個安身的地方。
反過來,一個人探測到地下有水,他在那裡堅持不懈地挖,最後就挖出了水,之後依靠這個如意寶泉就能恒時享用。又好像一個人蓋房子,設計好圖紙後一直按照圖紙蓋,先打地基,再砌四邊的牆,再蓋房頂。七天之後他就住進了新房,十多年都住在這裡,生活非常安定。這就表明我們制定了計畫以後,要專一、精勤、持續,最後我們會有水吃,會有房住。
P139L5
又好比一個人點好了蠟燭,但因為不注意保護,一下子就被風吹滅了。重新又點一次,又不注意保護,又被風吹滅了。
又像一個人堆麵粉,剛堆起來,風一吹就全部刮散了。他又堆,風一吹又刮散了。這就表示我們沒有把握好這個「堅」字來保護。
另外一個人點好蠟燭以後,用燈罩罩起來,這根蠟燭就能持續地燃燒,非常穩、非常亮。
又好比一個人堆好麵粉以後,用一個大盆扣住,這樣麵粉長期不會丟失。就像這樣,有了一點成果之後,我們要堅持下去,不受境緣的干擾,就能保護住它。
就像鐵燒紅的時候要趕緊打,這樣就打得很快,而且能打成。等到涼了就打不動了,又要去燒。燒完了,又把這個放涼,就又打不動。就像這樣,前面兩天剛剛好一點,但中間根本不去串習,之後到了星期六就全涼了,涼了以後發現根本打不起。老是涼涼熱熱,永遠沒辦法打成。就像這樣,我們正在荒廢自己的人生。
P140L4
又好比一個女人很想生孩子,懷了三個月流產了。第二次懷孕,到了第四個月胎死腹中。第三次懷孕,才五個月胎兒又死掉了。第四次懷孕,才兩個月就死了。就像這樣,她始終生不了孩子,這表示她的時間不足。
又像揠苗助長,他老是去看這個禾苗怎麼還沒有長大,我拔一拔吧!拔完了我就增長了,別人都會羡慕我的。但這樣不可能搞好,最終全都拔壞了。
意思是,比如想:加行怎麼還沒修完?趕緊縮短一半時間,曼茶盤擦、擦、擦,擦兩下就完了。這樣哪裡修得出資糧?是不是?
或者想:修這個實在太難了,反正念起來很容易,看誰嘴巴念得快,舌頭轉得靈,誰就是修加行的冠軍。結果他就湊數字念過去拉倒。後來發現這個人什麼也沒修出來,純粹是玩弄法。那他為什麼要修加行呢?他是為了自己的名利。所以,不要再做這種愚蠢的事了。
P141L2
以上都是在譬喻專、勤、堅、久這四個字的涵義。
好比以土累積成高峰,下面越堅固上面就越平穩,上面偶爾落土也無傷大體。
但是如果下面稍微崩一點, 整個高峰就會傾頹。所謂的次第修法也是如此,人天不固小乘就不固,小乘不固大乘就不固,大乘偶爾有缺失不傷小乘,但是小乘失壞大乘一定墮。就像高塔最高一層有損很容易修補,最下層崩塌了,上面各層就會全部崩毀,不再存留。小乘的無常乃至出離、戒定慧都是大乘的基礎,小乘不壞大乘才可能生。所以,米拉日巴尊者的口訣說「低處修時高處到,緩緩修時快快到」。
欲速則不達,下下的基礎一定要穩固,才能成就最上乘的果。修前行時,首先要修外前行才能成就內前行,有了內前行才能進入大圓滿的正行。
好比治病,醫生是對病開藥的,一個人沒智慧,他想:藥都能治病,是很好的。於是,這個藥他也要吃,那個藥他也要吃,所有藥他都要吃。結果吃了這麼多藥,他的病情反而加重了。
P142L2
又好比一個小學生,在他面前有從一年級到大學博士課程之間所有的書。他想:這麼好的書,我應當全部看。他就在一時之間隨便看,這樣他能得到什麼?或者說:那是最好的書,所以我現在從最高的書看起,然後看次一等的,最後看最基礎的。這不是顛倒順序嗎?
就像這樣,有很多次序混亂的問題需要瞭解,否則緣起上沒有順應,付出很多的精力卻不會得到結果。
就像醫生開藥也是針對不同的病開不同的藥,也有很多情況。對自身來說,沒有這個病,去吃治這個病的藥也沒有必要。有的藥是治腫瘤的,你得的是胃病,吃了也不合適。像這樣,醫生治病時有很多權巧方便,針對不同的病人開不同的藥方。
有人就問:《道次第》裡不是說三乘法全部要受持嗎?
當然,三乘法的內涵全部要受持,菩薩為了利他的緣故都要受持。但是,不能理解成每部法你都要同時去聽,時間上沒有合理的安排。很多人只瞭解一點點,以一句很簡單的理由下結論,實際根本分辨不清。
P143L3
就好比各種營養我們都要吸收,但是,能不能一天把所有營養全部吸收了?或者說,能不能毫無禁忌地隨便吃一百種菜?又比如,你沒得這種病,需不需要吃這個藥?作為醫生先要瞭解各種藥性,掌握後才能應病與藥,但他自己需要吃所有的藥嗎?如果已經治好了病,還要繼續吃那種藥嗎?或者,對一個人來說,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之間的課都要學,現在他上了六年級,還要回頭學一年級的課嗎?
諸如此類,很多人知解混淆,產生各種錯謬的看法。其實很簡單,你就按照前行的軌道,對於證道前所須的要素,方方面面去充實它──沒有的地方儘量生起,薄弱的地方儘量加強,脆弱的地方儘量穩固,這樣打好基礎再往上一層走。其實也不多,就是十三層法要。真正掌握了法要以後,人就得到了很大的成熟,其他的小問題自然能解決。但現在人的智慧、福德都很淺,連一個很小的問題都處理不來,沒有智慧去判別。不必說關心別人,連關心自己都不會;不必說考慮問題,連考慮自己都考慮不清楚,處在非常混亂的狀態。
P144L3
又好比一個學校十個年級,每一個年級若干班級,每一個班級有各學科的老師。一個學生就認為:這麼好的學校,有好多班級,有好多最優秀的老師,講的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課程,那我就應當全部聽。於是他從早上第一節課開始,前 5 分鐘聽一年級的課,下 5 分鐘聽二年級的課,這樣每 5 分鐘換一個課聽,在一天當中,把每個年級、每個老師的課通通聽到。之後,他在所有同學面前很自豪地說:我是最能夠攝取知識的人!我都聽到了。而且我聽得快、聽得多,什麼課都能找到方法去聽。那大家聽了都要笑死了。
我們很容易明白,這個學生最後考試都是考零分,因為他胡亂聽。這樣聽當然是輕鬆的,但考試是需要聽了以後思維,思維以後做功課,最後才能過關的。而這個人所有時間都在混亂當中度過,最後考試的時候,老師給了他一個「鴨蛋」。
P145L1
又好比一個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吃的全是免費的自助餐,只要打開門,裡面的菜肴琳琅滿目,他可以隨意選取。結果他以貪欲心把無數種菜全部擺到自己面前,左手拿叉子右手拿筷子,嘗嘗這盤吃吃那盤,盡情地享受東西南北的各種美餐,結果吃得脹脹的,胃沒辦法消化。原以為是這麼美的事,現在發現還不如在家吃母親做的家常飯菜來得舒服、養人。
又像現在的人喜歡到網路超市裡逛,裡面的貨琳琅滿目,這個也喜歡那個也不錯,五六個小時買了幾十種。後來發現腦袋脹脹的,糊裡糊塗,心思散亂,就這樣打著妄想睡著了。久而久之,心裡一大堆妄念沒辦法理清,看來是犯了消化不良的病症。
又好像盛夏酷暑,才得到一片雲、偶爾降一點雨粒,被風一吹,東落一粒、西落一粒,才靠近乾土就已經消失了,難以期望雨水匯成小溪,之後再匯入大海。這就是指,現代人在世間法上有非常多的欲望,東攀緣、西享受,搞得很亂,在佛法上也是隨意地亂聽亂學。由於不能專修的緣故,今天入進去一點點,還沒入到心上馬上就乾了,過了一段時間又入一點,又乾了,根本沒辦法匯聚成流,更無法發展成浩瀚的大海。
P146L3
如果能夠出離這些雜亂,那就像春雨從早到晚綿綿不斷,之後雨水逐漸地匯成小溪,小溪匯成大海,汪洋浩瀚,相續流注,最終成了圓覺大海。
如果你沒有出離、沒有專一,雜修十年,一曝一寒,不如已經出離的人閉關七天。因為他遠離雜亂、遠離間斷、遠離染污,相續不斷,越轉越深,所以真正有志向的人應當做個取捨。
又像猴子取包穀,右邊取了一個,夾在左邊的腋窩下面來不及吃,然後左邊又取一個,夾在右邊的腋窩下面也來不及吃。這樣一來,正夾在右邊腋下的時候,左邊的那個掉了,然後牠又拾起來,右邊又掉了……就這樣取一個,掉一個,牠忙了無數次,最後只得到一個, 然後吃下去。
少年學法應當多聞。年輕的時候精力好、記憶力強,不妨涉及面大,多學一些來開啟見解。法門無量發誓學習。中年以後身心的力量衰了,記憶力也差,這時就要知道由博返約,抓要害,守住一個道。無量的法門都會歸到這一個上面、另外有什麼聽聞的也集中在一個上面,在這上面精益求精,這樣長久之後自然可以圓成, 所謂「一即一切」。「法門無量誓願學」正是要歸於這個目的,達到的地方是一樣的。
P147L5
我們要知道,這一條前行的路實際已經攝歸了道的要害,而且它很簡要。這樣就一心在這條路上用功,學什麼法都會在前行的修心上面,這樣就不斷地穩固基礎。或者皈依淨土,也是一切都會歸在淨土上面,這樣必然能往生,學任何東西都是增強淨土的信願,提升往生的品位,任何善根都迴向在這個要點上。那麼,淨土一門圓成了,一切佛道都能圓成。就像這樣,我們要能夠會歸。
在座的多數是中年人。現在這個時代很顛倒,五十歲以後還喜歡被別人叫「美女」,實際上過了四十歲已經是中年人了,所以這種說法不能隨順。大家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我們聽什麼很快就忘記,已經不適合再去泛泛地搞很多了,不然就像那隻猴子一樣。今天得到了這個法,夾到右腋下不去修,明天那裡傳法,得到了又放在左腋下,剛剛夾到左邊,右邊的就掉了;拾起右邊的,左邊的又掉了……像這樣永遠得不到一個東西。
P148L4
應該反過來,守住一條路,其他東西都配在這條路上。譬如我們正在修大圓滿前行,那麼聽《菩提道次第廣論》時,就要把方方面面都攝集到前行的修軌上來, 都作為它的補充,作為它的資糧,這樣就對了。
同樣, 我們以淨土為歸宿,就處處不忘淨土,處處回向淨土,這上面既有信願,又有它的修持,兩個搭配起來今生決定成功。
這樣我們的心就安下來了,因為這是一條完備的大道,攝盡了證道前的一切修心。而且它很簡要,避免了你盲目花費無數時間泛泛而讀、泛泛而學的過失。
它的綱要就是十三個內容,每一個去充實它,學任何經、任何教全部配在這上面,這樣我們就抓住了綱要。這個方法特別適合中年人,在座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這種類型。我們一定要把學法的要點、學法的方式抓住,把這個重點突出再突出。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就定下來,以大圓滿前行的道軌作為一生唯一的主線,聞思修都在這條主線上進行,無論學什麼都配在這條主線上面。
如果你能修得成,今生能開悟,那當然最好了,再加上淨土,那的確是「有密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那是無比殊勝的事。
如果不能開悟也不要緊, 你有前行、有淨土,必然能往生,而且是高品位。
這樣大家就踏實了,就不會亂來了。否則的話,忙東忙西,一年很快就過去了,自己的心還是沒有一點進展。這樣繼續下去,五年一晃過去了,一點點修量也沒有,前行的第一個暇滿還是糊裡糊塗的。五年的黃金時間只裝了一肚子知識,說起來頭頭是道,慢心很高,但是心特別散亂。像這樣亂來,心都安不下來,非常恐慌,還能成就什麼呢?這就決定你一生的命運不過如此,只能祈願你不要墮落。
有人提出問題:你上面講「六字訣」,不是說到「廣」 和「深」嗎?
為什麼這裡又教我們要由博返約,專守一路呢?
P150L1
其實,專、廣、深是需要辨別的。我們說的廣和深是在「專」字上說的,而不是在「雜」字上說的。也就是,我們守住了這一條要道,遵守祖師給的要訣,然後在這個要道的各個要素上,都是以廣入到深當中去。
很多人無法辨別。有的人說:現在時代的因緣很欠缺、很繁忙,沒辦法學很多,因此我們要「短平快」。又有的說:「短平快」是不行的,現在這個時代的人根機很差,又經過幾十年邪的薰陶,習氣特別深,就連去邪知見都非常困難,必須得長期熏習。譬如過去人修一遍前行就行,現在修三遍都不解決問題。
那麼,如何處理這種兩難的情況呢?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所謂的「簡」,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僅剩一年不到的修法時間,一定要把它用在要點上,勁要用在刀刃上,這樣就不得不做抉擇。現在特別幸運的是,大祖師們已經彙集成一個最好的修法,我們沒必要選擇別的了,也不必再動其他腦筋。如果你有信心,現在就已經給你架好了一條高速公路,你就按照這條路走,如果你對它有勝解,就再也不東攀西緣了,這就叫做「簡」、叫做「約」。
這一條道上的十三個要素,的確涉及了整個道的要害,這樣就不會泛泛而思。而且已經給你架設了十三個階梯,你就一級一級地走上去,就好比讀十三個年級的課程一樣。每一個年級裡又分出了若干章節, 這就決定了你在這一學期裡需要完成幾個環節的學習。而且一開始就給你指點,在每一個環節裡怎麼教授,怎麼聽聞,之後去思維做功課。要這樣一級級地上去。
那麼為什麼又要「廣」呢?
正是由於我們現在起步晚,習氣深,各種錯亂觀念很多,由於障蔽力很大,所以必須通過很多很廣的方面來挖出很深的心。心轉了以後,才開始有實質性的進展。我們只要有第一步的進展,後面就會順利很多,因為自己真心願意趣入道了,對這特別有意樂。就像人一旦嘗到蜂蜜的甜味以後,就還想繼續吃。或者服藥的人,經過精心地按照療程來醫治、服藥,已經煥發了活力,治癒了一些病的時候,他會有信心繼續服。
P152L1
在這個過程中,十三個環節不算多,每一個環節都一定要把量做到,而且要加倍量來做,這樣才有效果。不能很馬虎地過去,看起來好像一下子完成了,實際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生效果。就像在治病的過程中,你身上沒起反應,不痛不癢的,是一種表面化的治療,治完了沒作用,這就不行。每一個療程都必須有一些觸動,要發熱、發汗,或者做手術的時候有一些痛感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這些過了以後會發現輕鬆了不少,糾正了很多,身心系統向良性的方面發展了。這就可以說,做得比較到位。像這樣十三個療程,每一個地方都必須以廣而深的方式來進行。
再用比喻來說明。好比挖坑,挖得大一點就能夠深入。同樣,在開發心的時候,要讓它的觸及面大,方方面面都有變心的機會,從各角度觸發。
譬如我談一個「今生修行的重點」,如果只講一堂課估計沒什麼效果,但是我講七次,這就會出現很好的效果。什麼原因呢?這符合變心的規律,要從方方面面觸及、拉動你的心。你心上有很多跟這個相背的地方,必須打中這些點,之後心才有反應。進一步還要把你的心拉開來,從各個方面引著你去看。如果你沒有看清楚,你的心就不答應,心裡不答應你就不願意變。沒有很廣闊地見識,一分一分地看到,人的心是不轉變的。
P153L5
人都有惰性,不願意動,串習了幾十年的觀念不願意丟下,或者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也是很難改的。就像一個農民天天躺在牆根下曬太陽,不下地幹活。你對他做思想工作不是兩句話就能搞定的,他有惰性就不願意動,必須不斷地刺激他,他的心才可能變動一點。否則他寧可餓死也不改變。你如果使勁推他、拉他,他只好不情願地說:「好吧好吧,我去城裡幹一點吧。」或者說:「我做點什麼改變一下吧。」你看人的惰性多大!
我們在輪迴裡的惰性實在太強。
佛在世的時候,難陀的惰性就像牛皮一樣沒辦法改。因為他太沉溺他的生活了,他覺得自己的老婆那麼好,整天就想著老婆,根本沒辦法修道。只有他看到了天界和地獄的情況才受到觸動,之後才變得修道非常認真,過去就是玩。這樣就知道,觀念不變動就起不了作用。
P154L3
要想變動觀念就必須很廣。
過去牢牢執著的觀念非常強大,如果首先不是很廣地挖坑,他就變不了,一點都挖不下去。很廣地挖了以後,才開始慢慢地挖下去,心才開始鬆動,再繼續挖進去,就有更大的鬆動,再挖下去,才能把他裡頭的善根調出來。之後他就開始恐慌了,要修行了,或者善根有了,開始要持戒了。方方面面意識到的時候,他的道心才出來,道心出來以後才可能趣向道。否則只是表面玩耍,裡面根深蒂固的還是凡夫秉性,這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不必說修成大開悟,連脫離惡趣都困難。這樣大家聽清楚了嗎?為什麼要廣和深?
我再來把這個比喻講得細緻一點。你心裡有一塊好大的石頭,現在要鬆動、整平這塊田地,就需要挖很大的坑,花好大的勁,從這個石頭的左邊、右邊、前邊、後邊,用好幾個鐵鍬才把它撬起來。不撬起來根本沒戲,後面沒辦法平整地面使得它柔軟,施肥、澆水等等都沒辦法做。
P155L3
現在我們心裡結成了好大的惡性,有好大的習性、見解的頑石,所以一下子是搞不動的,必須挖好大的坑它才能鬆動,有了鬆動才有轉機。鬆動以後還要繼續加力,從各個方面去挑動,而且要很大範圍地挖,只有範圍大才能從各角度把鐵鍬伸進去。伸進去的時候,要從各方面綜合用力,才能把它給挑起來。
就像這樣,我給你們做思想工作是如此,你們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也是這樣。思擇修就是給自己做思想工作,把顛倒的知見轉成正確知見。要看到,在見解上這兩種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說我們有一塊很大的常執石頭,看到任何地方都是常,時時以為這些地方我可以依靠,它是有意義的。要把這塊常執的石頭撬掉,就必須前後左右,方方面面去撬它。也就是讓你從宏觀、微觀、器界、情界、出世聖者、世間凡夫,以及自己身邊的動物、親人、事業等等,方方面面都看到它是無常,之後常執的石頭才可以徹底地撬掉。撬掉以後你的心就平整了,在無常的土地上就開始生長一心修法的莊稼。
P156L3
同樣,我們現在正非常愚癡地浪費生命,一定要從緣起上看到,暇滿是多麼難得,一旦失去再也得不到, 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果珍惜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要一再地罵自己,一再地勸自己,要從各個方面去說。就像對著幻想的農民,教他自力更生,怎麼樣發家致富那樣,要不斷地給他灌輸,他麻痹的神經才開始動一點,是這麼困難。所以當然要廣一點,才能挖得深,深了以後內心深處的根子才能刨動,之後才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