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盛開的花》
初學佛的開心配方
圖滇悲桑格西開示集
ཤེས་རབ་གྲོགས་སུ་ལྡན་པའི་བརེ་བས་རང་ གཞན་ཐམས་ཅད་ཀུན་ཏུ་བདེ་བར་གྱུར་ཅིག ཐུབ་བསྟན་དཔལ་བཟང་།
用智慧為伴的愛 願自他都獲得安樂
3 不要為了今生
P32
對我們而言,很難完全拋棄此生、專心一意地學法修行。但是,應該要努力讓所做的,無論是背經、唸誦、禪修、學習…這些法行,都成為真正的法。雖然能學的時間與內容都很少,但只要能學能修,就一定要努力,讓法成為法。
要怎麼做,才能使得「法成為法」?
就你我的動機而言,至少應努力於不是為了今生而學而教,這很重要。若能如此,即便在學問上沒有很大的進展,所做的也都不會是浪費,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累積許多的福德資糧。
看看祖師大德的傳記,也許我們無法完全跟他們一樣,但至少可以在每日晨昏時、或是在每次去上課的路上修正動機:
我現在所做的,
不是為了今生而做,
是為了來世能獲得圓滿的所依身;
之所以希望來世擁有圓滿的順緣,
也不是為了享樂,
是要用那樣的圓滿身,
降低內心煩惱的勢力、消滅實執;
而這一切的努力,
也不是為了自己,
是為了消除一切有情的煩惱痛苦而做。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剛開始都不是為了今生,但是久而久之還是為了今生
同學Q:
為什麼您說:剛開始都不是為了今生呢? 我們不是都一直為了今生而活嗎?因為我們都活在顛倒的常執當中,是因為學習佛法以後,才知道至少要為來生準備的,不是嗎?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
學佛開始大家都勇猛發心,參加各種法會活動,所以努力希求來生,或是淨土等等…,十年二十年過去,發現世間還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心慢慢又回到世間的希求什麼。
基本上來說,調整動機在整個佛法的學習過程中都是必須的。如果能夠從一開始就都不犯錯,這是最好的;若在中間發現自己偏差了,就馬上調整回來,提醒自己:「我是為了成佛而做這件事情的。」
無論是調整動機、皈依與發心時,我們都會唸這首偈誦: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
偈誦的產生,其實應該是內心真的有強烈的希求,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心裡還沒有強大的希求,而唸誦文句可以影響內心,所以要唸皈依發心文,提醒自己。因此,即使內心的動機並不很清淨,唸誦時也帶著勉強,但如果能持之以恆,一定會愈來愈進步。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認真的去念,慢慢慢慢產生感受
如果皈依發心文裡的那些想法,已經深植在我們的心中,那麼,無論遇到任何事,我們很自然就會如此提醒自己。然而事實上,這些動機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所以才需要做「調整」。
正因為我們還不習慣,所以,無論是聽經聞法、辯經、討論…等,在活動進行途中,要時時調整動機,如此一來,你所做的才會是你真正要做的,才會成為真正的法行,才能真正累積到善根,才有辦法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
若未帶著正確的動機,除非你是在學《現觀》與《中觀》等經論,因為那些經論裡的文詞本身很重要珍貴,所以即便你的動機不夠清淨,還是可以順帶累積資糧;但如果你學的是藏文與《攝類》、《心類》、《因類》等科目,缺乏正確的動機,恐怕很難累積到資糧。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包括日常課誦、幫助他人之時,在未做與正做之時,都要隨時修正動機。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論典裡面有些科目,是學佛的工具,不等於佛法。
同學Q:
但如果你學的是藏文與《攝類》、《心類》、《因類》等科目,缺乏正確的動機,恐怕很難集到資糧。請教這是怎回事呢?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
因為這些科目和佛法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工具和佛法是不盡相同的
《攝類學》學一輩子,可能不等於學佛,但是可以幫助學佛。
除了動機之外,回向也很重要。動機與回向,是祖師們一向很看重的「初、末二事」,而它的運用,可以用於一日的始末、某一法行的始末,甚或一生的始末。
比如,在一天尚未開始之前,好好調整自己的動機,然後展開一天的生活。晚上臨睡時,將一日所作的善行全數回向;在尚未聽經上課前,好好修正動機,下課了還沒離開之前,好好回向;在這一生要開始學習之前,好好地修正動機,到將死之際,把一生所有的學習與法行,清淨地回向,然後才結束此生的課程,走向來世。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開示:每一天都是一生,一天結束了就透過學習,來模擬面對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