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
Pdf.P92LL3~P101LL7
P124LL3
接著要談的主題是「十倍高效法」。所謂的「高效」 不是指我們比從前的人能夠十倍地優越,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相對於我們自己過去低效的程度,應當提出增長十倍效率的方法。
P125L2
我們應當很客觀地認識當前的狀況。由於自身的條件、學法的因緣、宿世的根機和環境的障緣等等,看起來我們是很差勁的,因此不要浮想得太高。基於普通人的情況,紮紮實實地在這個道上走,爭取自身有一些進步,也能期望由長久的努力而不廢此生。我們只能首先這樣講,談得太高無法實現,就成了失望的因素。
所謂「十倍高效法」,《陰符經》裡的有一句名言: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這是講高效的方法。
盲人耳根特別敏銳,因為他的心沒有分散在色法上,所以聲音聽得非常清晰。
聾子的眼光很銳利,因為他的心沒有分散在聲音上。「絕利一源,用師十倍」,把力量集中在一個根源上, 絕對切實有效地去用功,效率就會比過去提高十倍。如果能「三返晝夜」,也就是持之以恆、精勤不斷地綿密用功,效率就會提高一萬倍。
也就是針對一個主題,要不斷地用功。比如參禪人選取明心見性作為成道的關鍵,所以他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這一點。淨土人求生淨土,也是一心阿彌陀佛,力求此生得佛攝持,頓時登到不退轉地。這都是採取「一門深入,擊中要害」的方式來行道的。同樣,我們修前行也要這樣重點突出,專心致志,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就會比過去提高很多倍,我們暫定為十倍。這個十倍的提高,是需要每個人在自身上努力做到的,而不是喊口號。
如果你不能相應地做改善,不要說十倍,就連一倍也不能提高,只能是退步。
P126L8
增效的方法具體來講,正面要把握六字訣,反面要遠離六字違品。
「六字訣」就是:「專、勤、堅、久、廣、深」;
反面的六個字是:「散、懶、軟、短、狹、淺」。
我們要一一認識到正反六個字的涵義,而且要在自身上努力實行,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否則就仍然是過去低效、無效,甚至反效果的情況。這一點大家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專」:總的說就是專一地修前行,不散在其他地方;細分上說就是專一地修十三個部類的法;再細地說,就是十三個部類裡,每一部類要求修法的專案上;再細
一點就是每一次抓一個重點。這樣心思不浮散在別的地方,就會越來越敏銳,而且有擊破的力量。
P127L3
「勤」:是指用功非常地勤奮、勤快、勤作。也就是對著這一個方面,不斷地去聞去閱讀;在思上就是不斷地緣這個方面多多地想,與人多多地討論;串習這一個項目的時候,十次、百次、千次地去做,這就叫做「勤」。用功很精勤之後,自身就開始變得熟練掌握,而且熟能生巧,逐漸它就化成了我們心裡的東西,變成新的系統、新的運作,舉心動念都是這樣的方式,時時處處都是佛法。這一切全部要靠「勤」字來完成,只有勤才能達到量。
「堅」:由於這任重道遠,是一條非常長的路,要一步一步地前進,所以在這個期間志願不能改變,任何順逆境緣都沒辦法奪走,有一個很堅固的心。什麼樣的電視、電影、小說都沒辦法奪,各種世間的邪友、邪團體沒辦法奪,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別人的說法看法沒辦法奪,各種炫人眼目的活動沒辦法奪,各種相似的東西沒辦法奪等等。他的心不會轉到別的地方,這就是志願堅固。由此他能一心一意地行道,排除萬難,任何時處都會把握前行,這要用堅的力量來保持。
P128L3
「久」:是說修法越久越好,越老越好。不是只想修一個月、三個月,根本不做這種打算,而是盡一生的心力來修,這樣就走得非常穩。這個人的確是長年如一日地精修,心依於前行法,依到貧,依到死,在任何處都要修,長久地修,甚至百年如一日不變心地修。
「廣」:由於前行是大的原則,每個地方都需要我們突破,而且它有很多要訣,這上面要擴大化地來修。
譬如談到暇滿,它不是簡略化的東西,光是體性就有三十四條,八暇、十滿、八種驟生緣無暇、八種斷種心無暇。對這三十四個,方方面面都去觀察就是廣,這才知道什麼是暇滿。再說難得,也是從因、從喻、從教言方方面面去體會。或者說義大,在現前的增上生、究竟的決定勝方面具有何等的大義。如此等等都叫做「廣」。然而它收攝起來卻是一個要訣、一句心裡話、一個要點,這就叫做「深」。所以有「廣」才有「深」。
又譬如修無常,按照本法的要求,從器界一直到情界,包括出世聖賢、世間尊王、百代歷史、近前人類的世紀變化、自身的生命狀況或者各種譬喻,極廣大地伸展開觀察門,透在一切有為法重要的細節、片段等各方面做面面觀,這叫做「廣」。這樣廣展開來做了很多層面的觀察、認識之後,就會到達深。這時候心裡會現出要點,出現一個不變的觀念,這叫做「深」。也就是,我們要從廣中提取深,從很廣博地展開視野、很廣博地體會認識,來集成一個要點、一個法則、一種要訣,這樣就是「深」。深上面,要心念深、修行深、觀念深。方方面面都深,功德自然是深的。
或者修苦諦,三苦、八苦,整個輪回受生的苦等等,這些叫「廣」。它的一一環節、一一要點、一一苦處、一一景象全部是廣。把它廣展開來,普遍到整個有漏法的範疇裡,一點一滴都能透視到,這就是廣。而它的「深」就是結歸要點,知道輪回是火海,是羅刹洲,是苦的幻輪,是苦的相續,這些要訣性的句子開始在心裡出現,之後要提它的時候,從深處一提就出來了。由於生死的總原則能夠遍覆在一切面上,它所遍覆的環節就叫「廣」,因此從廣上能取得深。所以「廣學原為深入」,很廣地去觀察就是為了深入,就是為了得到它的要害。
P130L4
或者在業果方面,首先是《賢愚經》《正法念處經》,一段一段、一處一處,什麼業、什麼果都非常具體地看到,而不是抽象化地認識。通過這樣具體地廣展、廣演、廣看,出現的就是一個個很具體的認識。由於這些非常真實,所以馬上會引起具體的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一些業果的原則,其實這就是「深」。但一開始我們達不到深,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廣。當你閱過了上千頁的因果經,之後就開始慢慢深了。也就是原則性的東西會從心裡出來,觀念會集成。觀念加深了以後,就出現了定解或者勝解。勝解起來後,他的欲、誓願、行為就出來了。也就是從極深的因果觀念裡,會出很大的勝解和欲,有了欲以後就有所謂的戒。初步的十善業道會出來,一個一個斷惡的欲、行善的欲都會出來。欲加強了以後,日常的一切行為都為勝解掌控,之後就能夠切實地斷惡行善,這才是真正踏到了人天的道上。就像這樣,非常廣博地累積觀察,就集成一個很深的正見,這以後心完全能夠攝住要點,修任何業果的法都是很深的。
出離心的發展也是這樣。譬如集諦,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有漏業?它的運行機制如何?十二緣起是怎麼運轉的?等等,一旦透徹了以後,求解脫的心就能夠建立了。這樣很廣地觀察集諦以後,很深微的地方就能夠拿得准,所有的集最後就歸到一個我執上面。
這樣就知道了「廣」和「深」的關係。其他方面沒時間,有時間的話一個一個都可以說。
反面的低效因素或者無效因素就是「散、懶、軟、短、窄、淺。」
「散」:就是不能夠在一個重點上努力,心散東散西的。今天剛剛學了暇滿,明天就聽一個菩提心,後天看一個空性,再後天翻一下大圓滿,再後天打打電子遊戲,看看足球等等。像這樣,就是修到驢年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效果。
P132L1
為了克服散,就要避免一切其他的外緣,也就是要減緣。世間的緣當然應當全數要減掉。當下能減的儘量減,其中必須減掉三個「電」,一減電視,二減電腦,
三減電話。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安,心安了才能專注在所緣上聞思修。其次,佛法上的緣也一樣要減,否則都跟修法衝突。也就是與此段修法無關的書不看,無關的課
不聽,無關的話題不談,一門心思專注在一個重點上,一期有一期的重點。總而言之要集中火力持續地用功,心一散就沒有效果。
我們這樣特別注意保護時,才有一點點效果。即使是在佛法上面,你忙東忙西,做了其他的所緣後,心也會馬上分散。心有這個特點,如果持續在一個主題上,它就會保持熱氣。就是在佛法上,換了題目也馬上不同,前面的熱量就散掉了。所以對修法的人來說,座上要修固定的所緣,不能東換西換。聽也是集中在這裡,思維也是集中在這裡,下至於口裡說的話也是這樣的,看的書也是圍繞修法的中心來看。不允許散到別的地方,否則沒有效果,座上才修到一點,下座很快就散掉了。
P132L2
大家多數是居士,日常在境界裡很快就失掉了,這就更要注意保護。但是,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還去看電視、上網、接收各種佛教資訊,好像整天絮絮叨叨談論這些,實際上內心修法的內涵一點也沒有。像這樣,他的幻想極大,自己儼然是一個「超級成就者」,可以跨在佛祖之上,真正檢查修心的內涵卻少得可憐。只不過
現在人狂妄自大,沒有自知之明,誰都不承認自己差,實際上應當要知道是很可憐的。
「懶」:就是依賴性強或者說惰性強,光是你給我講講,我聽聽就可以,找一點感覺,自己不做功夫。他不知道什麼事都要從勤苦中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缺少了自己的主動用功是不會成就的,不可能憑著懶散就修成一個心。
懶的表現,比如只是聽聽,或者看書也是心情好或者有感覺的時候看兩頁就算了。思維的時候,一開始比較興奮,後來嫌麻煩就不思了,或者輕描淡寫想兩下,最後乾脆放棄了。就像這樣,活在幻想裡,哪裡會有修法的成就呢?習氣一旦爆發出來,哪裡能克服?這樣長年累月,就像冷水泡石頭,一點動作也沒有。
P134L3
接下來是「軟」:心沒有堅固的志願。現在是資訊時代,佛教的資訊也是五花八門,今天聽聽這個就往這邊轉,明天聽聽那個就往那邊轉,毫無主見。像這樣,由於心不斷地變換,被境界奪轉,所以始終不可能有一個堅固的修法。
第四個是「短」:特別短視,希望很快完成,但這是不可能的。他沒有長遠的努力,沒有修法的日程。完全隨意,今天安排什麼專案我就幹什麼,明天沒有安排,
那很好,可以放假了,想著到哪裡去玩。像這樣,沒有長遠的規劃和目標,沒有一個長遠的心。由於缺乏持久的力量,也無法修出成果。
第五個是「狹」:修法的面特別狹窄,就只看這本書這麼一點,這是不行的。要把修法的原則擴展到方方面面去認識,這樣觀念才能轉,定解才能出現。定解出來以後,還要在一切處運用。但是現在很多人心量狹小、見識狹小,導致沒辦法深,也就很難昇華。
P135L2
最後就落在第六個「淺」上:心不深,見地不深,行持當然不深,這樣功德也就不深。
諸如此類,六個反面的字就是我們低效的原因。
P135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