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睡夢狀態與死亡時中陰狀態的關係
普巴扎西仁波切
我們一直都在傳講修行佛法就是要對治自己的煩惱,因此自己的修行到底如何,當然可以問一下導師,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問一下你自己。
蓮花生大師一百零八意之化身之一,大伏藏師事業洲尊者曾經授記,若是在短時間當中,能七次在夢中認識到夢,則於中陰「第二本淨時解脫」則完全沒有疑惑。
什麼是「第二本淨解脫」呢?
一般來說,我們去世以後,首先是要經歷四大分解和五根斷除的過程。從世間科學角度來說,此時可以斷定人已經死了。
但是在佛教的見解當中,這些還只是「外隱沒次第」,此後還會有「內隱沒次第」以及「明增得三光」等階段的顯現。當貪、瞋、痴起現八識之法,亡者會猶如進入暈厥般之無念狀態。多數亡者會持續悶絕三天,期間逝者的氣脈停止,但神識並未離開身體,不能感受粗大的顯現。三天之後醒來時,如同黑暗中呈現光芒,此時神識融入虛空,因此時神識清明增加七倍的緣故,平時若能有夢中自在之禪定見解,此時可以在第二本淨中獲得解脫,此為「第二本淨解脫」。
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在短時間中七次認識夢境的話,就可以在第二本淨當中獲得解脫。要知道此時所謂的「解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帶業往生,而是直接成佛了。在成佛的一瞬間,具緣的三千他相續和自相續十萬個細胞也可以同時成就。
現前我們說自己都是修無上竅訣大圓滿的弟子,
那麼自己修持得如何?
自己平時對內心煩惱調伏得如何?
在夢中是否能自在?
如果夢中可以得到自在,解脫對你而言也指日可待了。
丹增嘉措活佛開示
一般人在正常死亡過程中,都要經歷「隱沒次第」。
所謂「隱沒次第」,就是組成肉體生命的有機質能——地(固態性)、水(濕性)、火(熱性)、風(氣性)、識(空)五大中,前者依次隱沒於後者的過程。
同樣,人們在正常進入睡覺狀態時,也要經過「細微隱沒次第」:
頭部出現輕微沉重感,有人會不自覺地口角流涎——此即是土融入水;
漸感昏沉,額頭出現熱感,眼睛閉合,眼瞼不動——此即是水融入火;
自感朦朧心念,沉緩而動,呼吸清晰均勻——此即是火融入風;
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融入意識,意識融入阿賴耶識,身心進入沉睡狀態——此即是風融入識;
無任何分別念,完全沉浸於虛空般氛圍——此即是識融入光明。
這裡所講的「光明」,如果我們夢中已能「清明認知」,那就有可能在臨終出現光明時,加以識別。
但是,未曾修習夢境修法的普通人,在「識融入光明」之際,無任何感受而沉入昏睡之中,無法予以認識和把握。又因為每個人四大與風脈明點的構成基質並非完全相同。所以,在「隱沒次第」出現時,也有時間先後,次第交錯的差別。
另外,人在死亡過程中,一般要出現明、增、得,也就是白光、紅光、黑光三種現象。
人在入睡時,也要經過細微的明、增、得(白光、紅光、和黑光)三種徵象。一般而言,人們在入睡過程中,對這三種徵象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某些較為特別的人則存在明顯感受。
通給深入分析,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在睡眠中所出現的三種現象,因人而異,景象紛呈。
喬美仁波切和鄂瓊仁波切的各自經歷,從總的方面看是很相似的。但若仔細觀察,將他們各自現象作比較就能發現,無論是顯現形態還是整個過程,都有許多差異。
喬美仁波切顯現三種現象尚未結束,就已從睡眠狀態中甦醒。
而鄂瓊仁波切卻是三種現象結束後,進入明空無別境界,甚至與法性中陰顯相相似的光與力都出現了……
我們剛才講到的「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二者,在理論上它們的出現有一定次序。然而,正如在《修行明燈論》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實際情況下它們出現沒有一定規律。無論怎樣,「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都要融入阿賴耶識——本來,阿賴耶識最終也要融入光明,但我們一般人,這一感受絲毫無法覺察到,一直都處在阿賴耶識的狀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