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
Pdf.P64~P81
P88
前行要多次地修。華智仁波切聽過 25 遍《前行》的講解,做了 25 次實修,頂果欽哲仁波切直到晚年還在有規律地修持前行,還有一位大德外出時一定會帶著《前行》法本,他也認為教授弟子前行特別重要。我們對這一點要有深刻的觀念。
為什麼要一生修前行,並且要修多次呢?
因為修行有個過程,一開始處在非常無知的狀態,首先要去聽受、思維。第一遍修的程度會比較少,但還是會得到很多觀念上的變化,有一些修心的成效。就像小時候聽到的一句話,直到晚年才會有深刻的認識,這是要用一生來體悟的。道上的原則更是如此,所以不要想一次匆匆結束就萬事大吉了,應當懷著長遠心,一輩子在前行上耕耘。
我們要看到,所有成道者都是前行修到量的人。譬如《晉美朗巴尊者傳》裡很明顯地表現出了這一點。尊者的信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對蓮師和龍欽巴的信心和恭敬,方方面面都極其到量。有這麼好的品質、這麼大的善心,所以能跟法真實相應,跟傳承上師的心相應。他修悲心時,長年淚水止不住地流,為了眾生,自己的生命豁出去都可以。想到無常和輪迴苦,也是真實起了猛利的出離心。而且真正具有顯密的基礎。一開始都是閉關修持,不願沾染任何世俗塵緣、名利之毒,是那麼堅決地出離,一心在靜處修持。說到上師瑜伽,他對上師的信心和恭敬程度達到幾乎要昏厥過去,就在這樣的狀態中,立刻得加持而現前本面。
P89L9
這些都告訴我們,
成道最關鍵的是前行。
前行修不起來,就是真正的障難;
前行不去修持,就是真正的延緩;
前行不去重視,那是真正脫離了重點;
拋開前行做一些好高騖遠的事,做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想,那是真正的偏差。
同時要認識到,前行囊括了一切證道前的準備,囊括了所學的中觀、如來藏等各種顯教的教典。有些人誤以為前行很簡單,中觀、如來藏等才很甚深,這是大錯謬,以至於很多人不安心,認為自己學前行還是淺了,級別還不夠。他不知道學的諸多大論典歸攝到修行的要訣上,只有靠前行。
P90L4
◎ 所以現在要轉變觀念——聞思的一切都要歸到前行上修。
◎ 譬如抉擇了細無常,就要歸在前行上修,它修持的要點在前行上。
◎ 學了因果的經典,《俱舍論》等等, 它的修持就歸結在前行的業果上。
◎ 離開前行,沒有什麼額外需要修持的,而且它是真正在傳授要點。
◎ 學了很多大乘經教,就歸攝在菩提心的修持上。
◎ 學的如來藏等就歸攝在大乘皈依的修持上面。
◎ 學的空性歸在菩薩六度的般若度裡面。要像這樣去瞭解。
修龍欽寧體儀軌裡的皈依,還要補充寧瑪派的祖師傳,要求對整個傳承體系生起極度的信心。尤其行大禮拜,真正來說需要對顯密一切三寶體性生信心,它是完整的皈依境,最好能有圓教的觀點,這樣要補充的東西就很多。從顯到密,從小乘到大乘,一直到自宗大圓滿法脈,對一切皈依境都要有信心,這樣就會發起真實的皈依。
P91L1
發心偈實際上必須瞭解如來藏,對於自性光明,對於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是佛要有勝解,在這上面去發菩提心。所謂的「安置佛果」不是一句抽象的話,是真正要讓眾生在自性光明中休息。對於世俗現相,也要知道都是虛幻的假相,這要有如夢如幻的定解。諸如此類, 蓮師的金剛偈是甚深無比的,所以這個法非常深,而且直接和大圓滿相應。
再說到斷法,它是般若法的精要,要通達空性。所以這上面要補充二無我方面的教法,需要對此得到定解,然後才能安住修習。
再說到修曼茶,它是迅速積累資糧的殊勝方便。也就是在顯教中菩薩經由資糧道、加行道,經過一個阿僧祇劫才能積聚的資糧,通過修曼茶就能夠迅速圓成。其實,蓮師龍欽心髓的儀軌說的是「三身曼茶」。三十七堆曼茶是薩迦派八思巴創立的。寧瑪派有殊勝甚深的特點。這裡也要有三身的理解,最好是有圓教的觀念,這樣就能一次性修三身,那是功德無比的,一次性就能圓滿無量資糧。所以,聞思得了定解,前面的共同前行修得很好,方方面面素質完備的時候,內前行就會修得非常快。
P92L3
再說,金剛薩埵修法相合於生起次第,上師瑜伽修法相合於圓滿次第。上師瑜伽是要跟蓮師相應,所以要補充蓮師的傳記。一定要起高度的信心和勝解,之後一心力求相應,那才有上師瑜伽的內涵,從這裡才能趣入。這還屬於外修,最初步都要仔細地攻讀蓮師的傳記,心裡數數地起信心和恭敬,才開始進入外修的門徑。
這些都完成了,修大圓滿正行之前的準備工作就全部做完了。這就有了相當的資格可以取受大圓滿不共的正行法加以修持。所以,這之後才是大圓滿正行的道。
中下根人即生沒有成熟的話,蓮師統一規定都是修破瓦法往極樂世界走。這不是像現在人很著急地念這個、念那個,他是圖功德大,實際上沒有基礎是不行的。當然你念這個功課是應當的,但必須知道,一定要打好前行的基礎。而且,修破瓦必須先建立極樂世界的信念、往生淨土的信念,要有信願的內涵。
P93L1
像這樣,如果沒有前期的聞思,一般人就會落入盲修的狀態,認為聞思是不必要的,我要先去實修。其實,他對教理根本不瞭解,修持的所緣和行相也不認識。在前面的觀察修裡也是落於空空一片的狀況,感覺沒什麼修頭,馬上忽略過去。一心想修正行法,其實又修不上。然後又不得不退回來,暇滿難得的八暇、十滿、義大、難得、因相、果相等等,又要一個一個重新來學。這樣他就走了彎路,不如一開始首先好好地聞思。
所以,我們學習前行要瞭解到它是證道前的一切準備,而且要用聞思修三環相扣、緊密相連、次第升進的方式,很穩步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