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給崔千法王
在皈依和發菩提心之後,就是念誦七支祈請文,幾乎所有儀軌的前行部分都有七支祈請文。
所謂的七支就是:皈依、懺悔、隨喜、發菩提心、請轉法輪、勸不入涅盤、回向功德。每支都代表菩提道上的一項重要的內容。
皈依三寶時,度母就是你皈依的物件,你要對度母充滿信心。這也是第二支懺悔支裡面的懺悔四力之一。懺悔四力第一力就是依止力。然後你要以強烈後悔心去懺悔自己的惡行,如同一個人誤服了毒藥,生起了真正的後悔心。你認知了自己的惡行的惡果,然後帶著懊悔,慚愧的心情去懺悔。這是懺悔四力第二力,懺悔力。
懺悔四力第三力是對治力,簡單來說就是真切的決心以後再也不重複這樣的惡行。對治力的結果就是修復失去的戒律,消除惡業,這也是第四力拔出力。在我們沒有真正懺悔之前,我們一直不斷地累積受苦的因。
七支第三支是隨喜支,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乞丐隨喜國王供佛的功德,結果乞丐得到了比國王更大的功德。類似的,如果你知道某個人完成了多少多少百萬的咒數,然後你隨喜他的修行,你也可以分享到他們的功德。
這說明了就算你自己不去努力,如果你能夠真誠隨喜他人的功德,你也可以積累許多功德。
七支力還有一項就是請佛陀們轉法輪。如果沒有這個請求,普通的眾生是無法得到佛法的教授。這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裡可以看到。
當釋迦牟尼佛得道的那一刻,巴利經藏上記錄了他是這麼說的:
「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難見的、難覺的、寂靜的、勝妙的、超越推論的、微妙的、被賢智者所體驗的。然而,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又,對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的世代來說,此處是難見的,即:特定條件性、緣起;此處也是難見的,即: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如果我教導法,如果對方不瞭解我,那對我是疲勞,那對我是傷害。」
創世神,大梵天感知到佛陀內心的想法時,當即來到佛陀面前說:其實還是有一部分人是『少塵垢』的,是可以理解佛陀教法的。請求佛陀在世間轉動法輪。
七支最後一支是回向支。回向支是七支裡面最重要的一支。無論你是修什麼法,做了什麼善事,我們一定要回向,以保證我們的功德不要消散。
如果你不回向功德,無論這功德有多大,它都比不上任何已經回向了的功德,而你的行為的果甚至有可能偏離你想要的方向。另一方向,無論我們做的善行多麼微小,只要回向了,它的功德利益就會不斷地增長。
例如,像給一瓶水給口渴的人這樣微小的善行,如果我們回向這個功德,那麼功德就會不斷增長。沒有回向,就算做了很大的善事,功德也很容易耗盡。
佛經裡面有提到一刹那的怒火,可以燒毀大量沒有回向的功德。瞋怒是所有煩惱中最具毀滅性的。我們及時回向自己的功德,就能避免功德被負面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所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