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58
佛法非常浩瀚,有心學佛的人,若沒有依照一定的次第漸次深入,努力了一段時日之後,有些人或許會陷入有心無力的困境中。我講的次第,並不是學習經論的次第,因為《現觀》、《中觀》、《釋量論》雖然都要學,但沒有絕對的先後次序。我講的次第,指的就是「道次第」。
學習的核心:道次第
P158LL3
學佛如果離開道次第,不但很難把學到的與實修結合,也不容易運用;如果不離開道次第,則無論學到什麼,都可以成為道次第的補充。道次第不但整理出修行的先後次第,而且也清楚說明每個修行法類的關鍵處;產生什麼樣的覺受與證量,就代表自己達到什麼階段,這個階段的下一步又該做哪些修行。學會道次第之後,才有辦法判斷自己的程度到哪裡,也才能知道自己應該要從哪裡開始實修。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任何經論最後還是要回歸道次第的修行。
學習的步驟
P159L5
一、先廣泛聽聞
學習佛法的步驟,我個人的想法是:先聽聞,而且量要大、種類要多,這可以使你的眼界變得寬廣。必需聽聞的內容有三大類:佛法介紹、道次第、五部大論。
傳統上,西藏師長講授「道次實修次第」時,都會直接從「依師軌理」開始;然而,現代人的心已經先被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影響了,無法直接信賴師長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馬上從「依師軌理」開始實修,很難生起證量。因此,在聞思道次第之前,似乎要先建立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才行。
聖座嘉瓦仁波切常說:「雖然學佛的主體是實修道次第,但在進入主體之前,必須先建立對佛法整體的認識。」所以他的每一場講經法會,幾乎都是從介紹佛法開始。總之,在學佛之初,要先建立對佛法的整體認識。
接著要建立的是道次第的整體架構,這件事情很重要。道次第的內容很有條理、層次分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實修,就會產生應有的證量。然而,在實修每一個項目時,內心對於其他項目的理解與體會,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助力。例如,雖然「依師軌理」與「暇滿難得」是道次第裡最開始的兩個項目,但如果對道次第沒有完整的概念,這兩科其實不容易修。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從修心來說,暇滿和念死是最重要的兩個基礎
以依師軌理為例。在依師軌理的實修項目中,有一項是要修「念師長恩」,若你要運用的理由是「師長對我有恩,因為他對我開示空性的道理」,這個理由到底能不能真正說服你,就要看空性在你心裡的價值有多少。如果對空性一點感覺都沒有,對你而言,開示空性之理其實沒什麼了不起,還不如直接給你幾十萬元,你會更感激;反之,若對「空性很重要」有些許體會,想到「上師對我開示空性」,你內心的歡喜感會很不一樣,也會很自然對師長生起恭敬心。
同樣的,在思惟暇滿義大這個法類時,如果對空性的重要性有些許體會,想到「獲得人身確實意義重大,因為能夠聞思空性」,就會感到非常歡喜;如果對空性與菩提心的重要性毫無體會,聽到「暇滿人身可以用來聞思空性、修菩提心」這些話,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再怎麼修「暇滿義大」,內心也不會有改變。
所以在實修之前,必須完整聽聞整部道次第。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無論是依師還是暇滿,都是因為跟法有關,才會有意義。
二、統整所聞
如果你很精進又注重實修,下列問題也許不會發生;否則在廣聞一段時間之後,當你去參加任何法會或課程時,會覺得上課的內容都是聽過的,而且都聽得懂。然而,雖然聽得懂卻無法複述,或雖聽懂卻不知如何思惟。此時你該做的是:把聽過、聽懂的內容作統整,並且在內心確認、牢記。
三、開始實修道次第
P162
在確認並牢記這些佛法內容後,你開始有能力講給別人聽,也有能力思惟辯證,但你的心卻沒有改變,甚至愈來愈油條。剛開始聽法還覺得感動,但後來愈聽愈麻木,覺得這些法對內心沒有幫助,聽到後來,甚至覺得聖座嘉瓦仁波切總是講一樣的東西,了無新意。此時你該做的是:開始在實修上努力。
不論廣或略,從頭開始實修道次第,每天實修一小時,做不到就每天半小時,再做不到就每天十五分鐘。如果無法每天完整地修,那就修其中一個法類;如果無法每天修一個法類,那就修某個法類中的一個子項,比如依師軌理中的「依止勝利」。針對這個子項,你可以花一星期或十五天實修,之後再移到下一個項目「不依過患」實修十五天,以此類推。總之,即使你沒有很多時間,但每天固定花一點時間,依著順序把每一個項目都花十五天去修,如此不間斷地完整修完一輪道次第。一旦你在這個過程中嚐到了法味,再去聽法時,無論聽到什麼,你都會覺得饒富深義。
透過實修,你提出的問題也會不同於以往。實修之時,你會覺得某些內容你真的懂了,而有些內容你的確不懂,於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都是提問,但這些問題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它們都是來自你內心深處的提問;你懂得的也跟以前不一樣,它們都是來自內心真切的感受。當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幾次之後,再去聽聖座嘉瓦仁波切的開示,你會得到全新的體會,覺得他講的內容值得深思,對內心很有幫助。以前那種「聖座講經了無新意」的感覺,你會知道是自己內心的過失,讀經論也是如此。
透過這種方式嚐到滋味的人,這一生應該都無法放下經論了。無論讀多少經論,他的心都會得到滋潤而持續進步,即便那些經論都是早就讀過、沒有一個字沒學過,他還是會孜孜不倦地想要再多讀幾次。就好比美食當前,就算肚子已經飽了,再吃就會肚子痛,你還是會很想吃。
在純粹聽聞的學習階段,獲得新知、運用理路的成就感,會引起你對學習的高度興趣,但那時的你應該還沒有真正嚐到佛法的美味。除非前世曾作過實修,今生才能在沒有實修的狀況下,就能真正嚐到佛法的法味。總之,除非真正去實修,否則根本不可能嚐到法味,百分之百不可能。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➀ 嘗到法味變成穩固的狀況,必須實修,而不只是靠一直參加活動或聽聞。
➁ 把經論變成療癒內心的美味。
Q&A
Q:今天看見一詞「實修」,一直有個疑問,什麼是實修呢?想像中實修好像是像武俠小說類的練功,但練功是動態,那麼實修要怎麼實修呢?狀態是什麼?
A:實修無常,就是讓自己常常串習無常,生起無常的感受,慢慢變成一種穩固的狀態,任何時候都容易現起無常但體會
Q:所以是觀修?
A:不只是,念佛拜佛都算
Q:初學者會建議從哪個法類開始實修呢?
A:建議修皈依,配合四種前行法
Q:請問是哪四種呢?
A:暇滿,無常,業果,輪迴
四、如果條件夠,繼續學習大論典
曾經有同學問:「要不要像三大寺僧人那樣學習大論典?」我覺得這個問題難有定論。若你問:「要不要學大論典?」一般的回答是:「要學。」但每個人的時間、智力等條件都不一樣,如何能一概而論地說大家都該學習大論典呢?所以,或許這問題可以換個方式問:「大論典應該要學,但我的時間、智力等條件不足夠,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照個人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作法,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噶當派會分為教典派、道次第派、教授派的原因。三種作法哪一種好?三種都好。因為這三派都有產生成就者,表示這三種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派之中,教典派主張廣泛學習各種論典,其他兩派雖然沒有這樣學,但只要依照正確方法實修道次第,也會產生具量的覺受。然而,照著教典派的方法,不只學習道次第,而且也學習大論典,就好像一個既會開車又會修車的人,途中如果車子拋錨,他有能力自己檢查車子到底壞在哪裡,不必在路邊等人救援,直接把車子修好後就能繼續上路。
如果你的身邊無論何時都有一位有學識、修行、慈愛心,又有時間教你的師長,那麼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沒有關係,這就好像開車時身邊隨時有會修車的人跟著你一樣。但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人,而你自己又完全不懂車,萬一車壞了,你就只能在路邊等了。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大家身邊有隨時教導慈愛的師長們?
有同學問:「要學的很多,萬一沒學完就死了,覺得很不安心。」我的看法是,在完整聽聞道次第之後,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修得好不好都沒關係,只要開始去做就可以了。在時間的分配上,你可以在一年裡特別挪出一個月的時間,把精力全部投注在實修道次第上;或是每天早上實修一座道次第,並研閱相關經論,有疑問就提出來向師長請益、與法友討論,這樣至少要進行到下士道的段落。如此一來,萬一這輩子還沒學完就死了的話,至少有面對來生的準備。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再擴大學習,依次學習大論典。
話雖這麼說,但聽得進去的人很少。因為實修要花時間,但一般人會覺得花時間實修道次第,會讓自己在學習上吃虧。然而,仔細檢查內心對於「學經論」這件事情,除了考慮來生,我們是否或多或少摻雜著為了今生的動機呢?強調「實修道次第」這件事情時,我其實並沒有太考慮對今生能否產生好處。而真正願意這樣做的人,在一般人的眼裡,可能像是傻子吧。
總之,先花三、四年的時間廣聞佛法、建立整體概念,這是很重要的。之後,如果你真的想把佛法學好,就要開始實修道次第,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的學習。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實修道次第一開始一定是利益今生的心,慢慢才會把心量擴大到來世
遇到瓶頸時
P165L7
剛開始實修時,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有時修了有體會、有時沒有體會;有時修得不錯、有時修得很糟,這些都很正常。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你無論怎麼修,內心一點進步的感覺都沒有,這個時候就要把重點放在「淨罪集資」上。
一般而言,如果完全不淨罪集資,你希望完成的事情將不容易順利成辦,所以平常本來就應該要隨分隨力地累積福德資糧;遇到上述的修學瓶頸時,更應該專心致意地淨罪集資,只要真正去做,你將親身驗證淨罪集資的功效。本來修不起來的、經年累月地努力但內心依舊紋風不動的,一旦開始淨罪集資,經過幾個月後,對於某一個主題,雖然你沒有運用新的理由與譬喻,只是按照原有的方式思惟,但內心竟然會有被撼動的感覺。有過這樣的親身經驗後,無論別人再怎麼持反對意見,你都會不為所動,內心會很堅定地知道:「淨罪集資就是有效!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同樣的,到了這個階段,與依師軌理有關的「祈求上師」確實很有用。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都沒進步,若用了某個方法竟然立刻改善,這類方法藏文稱為「博敦25」。帝洛巴尊者曾經跟那洛巴尊者說:「所有『博敦』中最殊勝的,就是上師啊!」有親身經驗的人都會說:無論實修什麼,共同的「博敦」都是祈求上師。
註解
25 譯註:意思是「很明顯地發揮了效用」,類似中文的「立竿見影」。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為什麼重點還是祈求上師?
對那些與自己有直接法緣的上師祈求,是共同的「博敦」;此外,不同的實修主題有各自不同的「博敦」,包括特別有助於生起大悲心的方法、或是特別有助於生起出離心的方法等等。以念死無常為例,當你再怎麼修都修不起來時,到尸林去,或是到有人往生的地方去看一看,這些都屬於修念死無常不共的「博敦」。
無論實修什麼主題,共同的「博敦」都是「祈求上師」。這個方法不僅遇到實修瓶頸時可以運用,當你學習經論時記不住文句,或雖記住文句但不明白文意時都可以用。正如《廣論》所說的:「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在這個時候若去淨罪集資、在依師軌理上下功夫,將會很有幫助。因此,不僅實修,在學習經論、聞思之時,淨罪集資與依師軌理都很重要。
文殊菩薩的教示
P169
如果你希望能做到以下三件事:
第一、能掌握到真正的內涵;
第二、凡掌握的內涵都能真正利益自己的心;
第三、凡利益到自己的,也能利益到他人。
文殊菩薩說,那麼你應該做的是:
第一、向與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請,無論你所修的本尊是哪一位,都要把上師視為與本尊無二無別,如此地向他祈請;
第二、隨分隨力地淨罪集資;
第三、以具備前兩個條件為基礎,學習五部大論。
文殊菩薩說了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我們很容易看好只具備某個條件的人,比如我們可能會想:「這個人非常聰明,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他應該會有很好的成果。」但隔了幾年,他的表現卻不如預期,而且每況愈下。這是因為他沒有具備所有的條件,「因」沒有齊備,「果」就不會產生。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為什麼祈求上師這麼有效呢?上師代表佛,本尊代表法,佛和法共同的作祈求。
大家學習經論有具足這三個條件嗎?
麥彭仁波切說過:
一切出世的功德都源於對上師三寶的信心,
一切世俗的福報都源於對眾生的大悲心。
希阿榮博堪欽
佛陀說:
自己才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依怙)。對你說解脫、成佛之法,是不是可以達到,完全在你手上,這不是上師的能力,不是世尊的能力,祂不能直接給你內在的證德,你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內在的果位。佛,祂不是創世主,祂是一位老師而已,祂也是透過修行才變成佛。祂所說的法是透過祂的經驗而說出的,祂的心性與我們的心性完全一樣,只是祂的心已經完全清淨,我們的心尚未清淨。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佛性。
我有提到過最細微的心,最細微的心稱明光或光明,這就是成佛的種子。
~達賴喇嘛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