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如意寶
希阿榮博堪布 密咒持明喜苑
辯經——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專指對佛教理論的辯論。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們的學術討論。
關於辯經的問題,
法王如意寶曾在一次授課中這樣開示道:
作為密乘弟子,還要特別加以注意的是,不論我們修學內道的哪一個宗派,都應當堅持不懈、不改初衷。
例如我們現在修學甯瑪巴教法,這表明自己與甯瑪巴具有殊勝的因緣,或許多世均是此宗弟子,所以不可輕易放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雖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甯瑪巴),但對其他教派也應平等對待,並且盡己所能去加以瞭解。如果在沒有理解他宗觀點的前提下,就隨意批駁和指責,所造的罪業將是不可思議的。對此,我本人也十分擔憂。
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一般情況而言,眾生往生淨土存在兩大障礙:
其一是五無間罪
其二是舍法罪
第一條我堅信自己不曾違犯,但有時我會擔心自己會不會違越第二條。因為在護持自宗觀點的同時,言辭稍有不慎,就可能產生誹謗他宗的過失。因而,為往生極樂世界,我必須經常猛烈懺悔。這方面,大家也應該小心謹慎,尤其在辯論的時候更要注意。人在辯論過程中往往容易情緒激動,控制不住情緒時便開始指責他人;即便心境平和,也容易言辭欠妥,衝撞對方。這種事情一旦發生,一定要加以懺悔,並且發願要堅決杜絕此類情況再次發生。
當然,如果在沒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惡念誹謗他宗的情況下,就某些觀點與人辯論,則具有很大功德,因為講(講經說法)、辯(辯論)、著(著述造論)本來就是智者的三大事業。現在有一部分人並不贊同僧人們的辯論風氣。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並不理解辯論的目的和重要性。
麥彭仁波切在讚揚寧瑪派的願詞中曾經指出,我們甯瑪巴辯論的傳統異常殊勝,所以修學寧瑪教法必須學習自宗的辯論風格以及造論方法。麥彭仁波切同時指出,只會增長分別心與妄念的爭論則毫無意義。
選自: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因果不虛」—如是因如是果
就算是辯經,若生起嗔恨心,也有很大的過失。佛陀在世時,曾有一老一少兩位比丘辯經。年輕比丘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老比丘非常憤怒,回到住處不久就氣死了,並原地轉生為一條毒蛇。
佛陀讓阿難尊者去勸那蛇說:「你曾於我教法中出家,本可獲得解脫,因你生起大嗔恨心,如今轉生為毒蛇,你應向嗔恨的對象懺悔。若繼續嗔恨,將墮入地獄之中。」阿難尊者於是同年輕比丘一起,去到有蛇的房子外,一五一十轉告了世尊的話。可那毒蛇吐著毒氣,不肯出來。佛陀又命目犍連尊者去勸,還是不肯出來。最後,佛陀親自去,對嗔心的過患做了許多開示,那條蛇才出來並在佛陀面前失聲痛哭。
佛陀說:「你造惡業時理應啼哭(但那時卻未流淚),如今惡果成熟已轉為旁生,哭又有何用?快向這位比丘懺悔!這位比丘,你辯論時激怒對方,無疑也應頂禮懺悔。」於是,年輕比丘和毒蛇互相頂禮懺悔。在場眾人驚歎不已,更加對佛陀生起信心,對因果生起誠信。
2
我小時候在家鄉跟隨才旺晉美堪布學習佛法。堪布是我們那裡有名的學者和修行者,廣聞博學,辯才無礙,但我卻從未見他與人辯論。他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起過一段往事:
當年他在熙日森學習時,從拉薩哲蚌寺來了一位格西,跟他們一處聽法。這位格西口才很好,喜歡辯論。有一次,上師格日堪布講中觀,格西在下面邊聽邊搖頭,似乎不以為然,態度不是很恭敬。才旺晉美堪布見狀,下課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辯經。
格西辯到中途出錯,一下被堪布抓住把柄。堪布得意地說:「世親菩薩和他學派的所有後來者都沒這麼說過,你這個黑皮真是信口開河!」這位格西皮膚比較黑,堪布情急之下口誤,拿他的這個特點罵了他。才旺晉美堪布後來對此事非常懊悔,他說自己緣佛法造了惡業,罪過很大,下決心從此不再辯經,以免不小心再造惡語之業。
節選自: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因果不虛」—如是因如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