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達賴喇嘛尊者
死亡
由於貪瞋癡煩惱而造下有漏業,從而在心流留下習氣的勢力。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具有這種習氣的人,便以這些有漏因所塑造的身心,再度在輪迴中受生。
有些人死的時候,過去世所造,致使今世受生的業力已盡。有些人則是應有的壽數未完就死了,譬如:缺乏生活所需等,維持生命的因素不足而致死,這稱為非時死或福盡而死。這是由於造成今生的業力雖然還在,不過前世功德積聚的外在配合環境卻已消失。
人死的時候,心境可能是善、不善或中性的。
第一種情況,臨死的人可以觀想善境,如佛法僧三寶或自己的上師,因而產生信心。或者培養無量捨心,對任何有情都沒有貪著或瞋恨,也可以禪思空性或者培養悲心。自己記得要這麼做,或是旁人提醒都可以。只要死亡的那一刻有這種心態,在善心中死亡,對於再生會有助益。這樣子死去是好的。
但是有時候旁人雖然無心觸怒,卻因為緊張不安而干擾了垂死的人,令他生氣。有時候,親戚朋友圍在床邊悲慟哀哭,引發垂死者的貪著。不論是貪或瞋,以這種慣有的罪惡心態死去非常危險。
有人是以中性的心態死去。既沒有觀想善境,也沒有生起貪、瞋心。
這三種心態──善、不善以及中性的──直到微細的死心才會出現。依照經乘的說法,最後的微細心必然是中性的;因為經乘和無上瑜伽密續不同,並沒有說明把微細心轉化為善心的技巧,只能處理粗心識。但是具格的密乘行者可以將微細的死心轉成善道的意識。那是極高深的修持。
不論如何,臨死時候的心態非常重要。即使是有中等修持的人,在那一刻若是受到干擾,也會產生明顯的貪或瞋。因為我們都有前世不善業所造成的習氣,遇到不利的狀態,隨時會被引發。這些習氣也是促成轉生為諸如畜生的動力。同樣的,我們也有善業形成的習氣,遇見有利的狀況,便成為往生善趣的動力。
在我們心流之中已有的這些動能,受貪著、執著滋養,導致我們投生善惡趣。因此,若是啟動了不善業造成的習氣,便會導致投生為畜生、餓鬼或地獄眾生。同樣,即使一個人作惡多端,若能以善心死去,也可能轉生善趣。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臨死的人和周遭的人都要避免製造貪、瞋的情境,相反的,要長養善心‘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 。
在善心中死亡的人沒有憂慮,感覺好像由黑暗進入光明,所見是愉悅的景相。有許多病重的人,儘管有重病,臨死時卻說自己非常安適。而有些病情輕微的人,卻陷於極大的恐懼,呼吸困難,沈陷在不善的思緒中,感覺好像從光明走入黑暗,見到可怕的形相。
有些久病而體溫降低的人,渴求熱能,因而強化了再生於炙熱地獄的習氣,結果便投生到非常熾熱的地方。有些人貪著冰涼的感覺,如想喝涼水,便強化了轉生為冰冷地獄眾生的習氣,而造成那樣的轉生。因此,死亡的時候,應該避免貪念,把心識導向有利的對境,這點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貪、瞋、嫉妒等心態,只要有輕微的刺激,死時便會顯現;而我們沒有串習的,則需要大量的刺激,譬如要依賴推理等等,才能顯現出來。同樣,在死亡之時,長久串習的心態總是佔優勢,主導轉生。也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我執,惟恐自我會消失,這份執著形成中陰;由於愛好有身,又感得中陰身。
不善業重的人,上身的體溫先下降然後其它部份再降溫;而善業重的人,腳底的體溫先下降。兩者最後體溫都聚集到心輪,心識由此離開。由精血合成的受精卵,是生命之始,在母體子宮裡,意識最初進入的地方,也是死亡時心識最後離開的地方。
中陰
中陰狀態當下開始;
唯一的例外是那些投生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或三有頂的眾生,他們的新生命在死亡當下便開始了。
投生到色界、欲界的眾生,都必須經過中陰,所具的形體就是即將轉生的該趣身形。中陰的生命五官俱全,同時也有透視力、穿透力,能夠隨心所欲到任何地方。看得見其他同類的中陰眾生,地獄眾生、餓鬼、畜牲、人、阿修羅或天,也可以被具有神通的人見到。
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投生地,七天之後便有一次小死,進入另一個中陰。最多再經歷六次中陰,所以中陰最長的期限是四十九天。
再生
也就是說,那些死了一年還找不到投生地的眾生,事實上已經不再處於中陰,而是轉生為鬼魂了。
如果要投胎為人,便會看見未來的父母睡在一起。如果要轉世為男性,這時會貪愛母親而瞋恨父親──若要轉世為女性則反之。在貪愛之中,趕去進行性交,但是到了那兒,卻只見到所欲對象的性器,因此產生憤怒,而導致結束中陰,接上新的生命。這時候已經進入母胎,開始一期人生。一旦父精母血和這個生命或心識結合,便自然逐步發展為人的諸大元素。
每個眾生都會被愛欲吸引到未來的投生地,即便是地獄也一樣。例如,屠夫可能看見遠處有羊群,就像在夢中一樣,等他趕過去殺羊的時候,景像便會消失,而引起他的憤怒,當下結束中陰,而開始在地獄中的新生命。同時,就像前面說過的,轉生到熱地獄者渴求熱,而往生冰冷地獄者喜好冰涼。即將轉生惡趣的中陰本身相當可怕;最後,當那個眾生趕赴投生地時,卻大失所望而瞋怒,因而結束中陰,開始新的一期生命。
由此可知,一個新生命的銜接,受貪、瞋、癡左右。在滅除這三種煩惱之前,一個人就像鎖鍊加身般,不得自由。雖然轉生有好有壞,不過只要束縛仍在,就必須承擔這付受有漏業和煩惱宰制的身心諸蘊。不僅經歷一次,而是一再不斷地周而復始。
要滅除生、老、病、死諸苦,就必須降伏貪、顛、癡。而其根源在於無明──亦即認為人和其它諸法自性存在。
外在的醫藥可以減輕表面的痛苦,卻不能解決核心問題。
內在的修持──如:對貪、瞋採取特定的對治法──比較有效,但只是治標。然而,只要能破除無明這個根源,那麼這一切煩惱便自動消失了。
一旦破除了無明,便不會再造緣此而生的有漏業。而且,沒有無明,則貪戀、執著等會強化宿業所形成的習氣之因素,便起不了作用,不由自主的輪迴也因而結束了。
譯自 1997 年 9-10 月份
《壇城Mandala》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