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
金剛薩埵修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修持金剛薩埵,需要具備四個先決條件。如果能具備的話,即使再嚴重的罪過,都可以懺悔清淨。因為這些罪孽都是有為法,是依賴於因緣而存在的,是無常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的高僧大德也曾經說過:罪孽沒有其它的好處,但是它有一個優點,就是通過懺悔可以清淨。所以,在具備四個條件的情況下,是可以將罪業懺悔清淨的。
不僅密宗的經典,在顯宗的經典裡也提及過這四個條件。因此,無論顯宗、密宗的懺悔,都不能離開這四個條件。在不具備這四個條件的情況下觀修金剛薩埵,就只能減輕而不能從根本上清淨罪孽。這四個條件,也可稱之為四種對治力。
(一)依止力
在懺悔罪業的時候,必須依止某一個對境才能進行懺悔,所以叫做依止力。依止力分內外兩種,即外在依止力和內在依止力。外在依止力是觀想金剛薩埵;內在依止力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對三寶的信心。在這兩種依止力中,最重要的是內在依止力。前面我們講過,一旦生起菩提心,僅僅在一刹那間,就可以清淨往昔所造的一切罪孽。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殊勝的。
1.外在依止力
這裡的金剛薩埵修法,屬於前行階段,所以對觀想的要求還不是很高。按照密宗的正規修法,生起次第一般是修六個月左右。如果在這六個月當中,能夠依照經書所指點的方法,努力精進地去做,是完全可以觀想得非常清楚的。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觀想呢?它是有方法的,不是閉著眼睛空想金剛薩埵的模樣,而是要講究一定的次第,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就是要請一尊金剛薩埵像(唐卡),本來單身金剛薩埵像也可以,但這個修法的要求是雙身像,所以我們也應該請雙身像。佛像一般可分為普通佛像和觀想專用佛像兩種。普通佛像除了中間的一尊佛以外,還有很多佛像環繞於四周;觀想專用的佛像,就只有中間的佛像,而沒有周圍的佛像。如果找不到觀想專用佛像,也可以用一般的金剛薩埵像代替,但在觀想的時候,就只看中間的金剛薩埵的像,而不看其它的佛像。
對佛像有兩個要求:
第一個要求,就是必須符合《大藏經》中佛像的量度尺寸。因為依照這種尺寸所畫出的佛像非常標準,一看就能讓人生起信心。如果佛像的比例不符合標準,或者是頭部太大,或者是眼睛太大,這樣的佛像就不能用於觀想;
第二個要求,就是必須要給佛像開光。
觀想的時候,首先要保證房間內有充足的光線,在昏暗的地方是不能作觀想的。然後將佛像掛在供桌上方,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也就是要掛在打坐時眼睛正好對準的位置。然後在佛像的前面供養花、香、水等五供,供品可以簡單一些。
在觀想初期,每天打坐時只需聚精會神地凝視佛像,有些時候看佛像的臉部,有些時候看佛像上的衣飾,有些時候看佛像手中的金剛鈴杵……;有些時候看整體,有些時候看細節,經過一定時間的熏習以後,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像睜開眼睛觀看佛像時一樣清晰,清晰到包括金剛薩埵的眼球都能觀想得黑白分明。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僅僅一兩天淺嘗輒止似的觀想是不夠的,必須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
很多居士反應說,為什麼自己老是觀想不清楚呢?這都是因為功夫不到家和方法不對的緣故。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罪業是那麼地深重,如果想不付出努力,守株待兔般地守候著解脫從天而降,最終必然是一無所獲。既然現在有一種方法可以清淨這些罪業,即使花一些時間,也是值得的,這樣作並不是多此一舉。所以,即使在剛開始觀想時有一定的困難,但也必須想方設法加以克服。
還有的居士在打坐的時候,時常感覺昏沉困倦,老是想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遇到這種情況,就可以用涼水洗臉,穿單薄的衣服,坐在光線較強的地方,盡可能地坐在高一點的位置,這樣就可以避免昏沉的情況;反之,如果衣服穿得太厚,又坐在光線昏暗、地勢較低的地方,就比較容易昏沉,觀想的時候也會感覺模糊不清。
用於觀想的佛像雖然是唐卡,但我們不能將佛像也觀想成像唐卡一樣扁平而實有,而是要觀想成如同彩虹一般如幻如夢、內外通透的佛之真身。所謂如幻如夢,就像空中的彩虹一樣雖然有現象,但卻沒有實體;或者如夢境一般雖然有山河大地的現象,但實際上卻不存在一樣。所謂內外通透,就是指沒有任何實體性的血肉以及內臟等等。觀想的時候,就應當觀想這樣的金剛薩埵。
具體觀想時,首先觀想一根四指或一肘長的花莖懸浮於自己(自己跟平時一樣,無需觀想其它相貌)頭頂,並正對著頭頂中部的梵頂穴。在花莖上方頭頂一肘處,盛開著一朵白色的千瓣蓮花。蓮花的花蕊處是白色月輪,在月輪之上,是白色的吽(>)字。猛烈祈禱上師,之後觀想於一瞬間吽字變為自己的根本上師,形象為圓滿報身裝飾的本師金剛薩埵佛父佛母。金剛薩埵主尊面朝觀想者前方,以金剛跏趺坐式端坐於月輪之上。
佛像中的佛母,代表著空性;而金剛薩埵佛父,則代表現象。所謂現象,就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中觀派認為:一切法都不是實有而是如幻如夢、是空性的。一切現象雖然從我們的角度而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實際上卻離不開中觀所講的空性。這就是空性和現象的雙運,在中觀裡也叫作現空無別。所有密宗雙運像中佛父佛母所代表的含義都是這樣的,並不包含被某些人所強加的意義。
至於金剛薩埵佛像所穿戴的衣服裝飾,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講得比較清楚,此處就無需贅言。以上觀想過程,就叫做外在依止力。
2、內在依止力
觀想清楚以後,就要從心靈深處對金剛薩埵生出無比強烈的信心,並虔誠地祈禱金剛薩埵主尊,加持我能夠清淨從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罪過。在有些加行引導中,首先觀想的金剛薩埵,是顯得不太開心的金剛薩埵相貌。為什麼要這樣觀想呢?因為我們現在還有很多罪孽沒有清淨,在這些罪孽清淨完畢以後,我們再觀想的佛像就是比較開心的相貌,這其中也有一點緣起,因為諸法都離不開緣起之網,通過這樣的觀想來製造一種好的緣起,是會有一定益處的。
在生起信心的同時,我們還要想到:即使清淨罪業,也不能只考慮自己一個人的罪孽,要為了普天下的所有眾生能夠清淨罪孽而祈禱金剛薩埵。也就是說,要發菩提心。這就是內在的依止力。
以上就是內外兩種依止力的修法,接下來就要修第二個條件。
(二)破惡力
破惡力也可稱之為厭患力,其含義是什麼呢?就是對自己以前所造的罪孽,生出非常強烈的後悔心。以前,我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已經造了很多罪孽。其中有些是在愚昧無知的情況下造的,有些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造的,有些是明知故犯的情況下造的。無論如何,現在我們都必須要生出追悔之心。如果不後悔,認為以後還可以繼續重操舊業、為非作歹,那麼其罪孽就只能減輕而不能完全清淨。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
後悔心是什麼樣的呢?以殺生為例,如果對自己的殺生之罪,能真誠地生起追悔之心,清醒地意識到這些做法是錯誤的,並對這些罪惡生起強烈的恐懼感,就可稱之為後悔心。就像服下某種劇毒,雖然現在毒藥還沒有發作,但遲早是會發作的。在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吞下這種毒藥以後,就肯定會感到驚恐不安一樣。我們對自己所造的罪業也應該有恐懼感,而不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如果能有後悔之心,就能破壞一切所造之罪。無論密宗還是顯宗,無論是金剛薩埵修法還是其它的懺罪修法,懺悔時都必須要具備這一點,這是第二個條件。
(三)恢復力
所謂恢復力,就是發誓不再造作類似罪業的決心。如果認為:雖然我殺了生,但通過懺悔也可以清淨,所以我還可以再去殺生;並因此而沒有發誓「從今往後縱遇命難也不殺生」的話,就只能減輕而不能清淨罪業。只有具備從此不再造作類似罪過的決心,才可以徹底地清淨罪業。這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如果一個人能發誓從今以後不再殺生,那麼這個人就基本上可以清淨從無始以來直至現在所犯的殺生之罪。如果在此基礎上,還能具備其它三個條件,就可以讓沉重如山的罪障徹底煙消雲散。
在暫時不能完全斷除殺生的情況下,針對個別眾生,我們也可以發誓。比如發誓從此以後不殺魚,不殺豬等等;對於那些我們想殺也殺不到的動物,比如現在已經從地球上絕跡的恐龍,若能發誓不殺,也有相應的功德。因為恐龍是以前存在過的生命,我們曾經也應該殺過,現在能這樣發誓,同樣也可以清淨屠殺恐龍的罪孽;另外,對於很多我們不能接近,也不可能宰殺的生命,比如像老虎、獅子等等,也可以發同樣的願。當然,這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我們無權鄙視任何一種生命,所有的眾生都應該是慈悲的對境,都應該一視同仁,沒有任何眾生應該遭受生命被剝奪的命運。作為一名修行人,就更應該發誓徹底斷絕殺生行為。
如果不具備發誓的意願,或者深度不夠,那麼彌補過失、清淨罪業的程度也會有所欠缺,所以,我們應該真心誠意地發願。如果實在無法發誓徹底放棄殺生之行,那就發誓儘量不做,這樣發誓也是有用的。這是第三個條件。
(四)現行力
現行力也稱為現行對治力。為了清淨罪孽,而作的念咒、磕頭、放生、吃齋等等行為,都屬於現行對治力。但金剛薩埵修法中的現行對治力,是指觀想金剛薩埵並念誦百字明。也就是在金剛薩埵座前發露自己的罪業,毫無保留、無有隱藏地將自己能夠想起來的罪過,比如去年十月我殺了一條魚等等,一一進行懺悔。如果時間地點記得不是很清楚,也可以將自己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為止所做的一切罪業,在金剛薩埵座前發露懺悔。這樣的現行對治力,遠遠地超越了其它現行對治力的能力。所以,觀修念誦百字明的作用是非同尋常的。具體方法如下:
在金剛薩埵觀想清楚以後,再觀想在金剛薩埵佛父佛母心間,有一輪如同一粒壓扁的芥子一般非常微小的月輪。這時,先念一遍百字明,然後把一百個字觀想在月輪上面,筆法的粗細如同一根頭髮的發尖一般細微。為什麼要觀想得這麼細呢?這是一種訣竅。因為觀想得越細小,注意力就會越集中,就越不容易散亂;反之,如果觀想得很大,雖然觀想起來很容易,但注意力就越不容易集中,隨時都有可能散亂。所以,雖然金剛薩埵佛像不一定要觀想得很小,但其心間的月輪和字務必要觀想得很小很小。還有,本來我們所觀想的金剛薩埵,其身體是如同彩虹一樣內外透明、也即沒有內外分別的。但是,這裡觀想月輪的位置還是要放在如夢如幻的佛像心間,像十五的月亮一樣晶瑩圓滿。
這一百個字都是梵文,其內在含義的略解,附於下面的念誦內容當中。我們可以通過念誦百字明,祈禱金剛薩埵,加持我能夠清淨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自己所造的一切大大小小的罪孽。
下面是觀想及念誦百字明:
嗡
「嗡」字為咒語的先導,並有善妙、吉祥之義。
班紮薩埵薩瑪雅、嘛呢巴拉雅
金剛薩埵主尊,請您以及(您的)身口意之甚深密誓言恒時守護、保佑(我們)。
班紮薩埵底諾巴 底叉、知桌美巴哇
金剛薩埵,請您安住於我,並與我無二無別。
色度喲美巴哇
請以無漏大樂之味〔證悟光明的智慧〕令我滿足。
色布喲美巴哇
令我增長空樂無二之智慧〔證悟光明的智慧〕。
阿呢埵美巴哇
請愛憐我!〔即慈悲之義〕。
薩爾哇斯德瑪美紮雅叉
請立即賜予我殊勝〔清淨一切罪業等〕及共同之一切成就。
薩爾哇嘎嘛色匝美、則當協央格熱
令我於行持一切事業時心地賢善。
吽
「吽」字是金剛薩埵的種子咒,及諸佛五種智慧之本體。
哈哈哈哈吙
四個「哈」字,表示令我現前四種灌頂之智慧。
班嘎萬、薩爾哇達他嘎達、班紮嘛麥門雜
祈請一切出有壞如來,請以三金剛〔身口意〕之智慧、方便與大悲,於雙運之中恒時勿捨棄我。
班紮巴哇
使我的身口意成為三金剛〔佛的身口意〕而成佛。
嘛哈薩瑪雅薩埵啊。
恒時不離超越三時之大時〔沒有時間分別的法界〕誓言大勇識〔金剛薩埵〕,請令我成就一切如來於無生界中平等味之一體智慧。
(金剛薩埵佛父的後方)
(金剛薩埵佛父的前方)
在沒有觀想之前,應該盡力觀看這一百個藏文字母,在基本熟悉之後,再一邊念誦,一邊觀想:中間是金剛薩埵的種子咒——白色吽()字,從月輪中間吽()字的位置向主尊前方劃一條分隔號,在分隔號的四分之一處,就是100個字母中的第一個字母嗡(),然後就開始順時針由內到外地逐字觀想,最後一個字()也要落在這條分隔號的終止位置上。(見圖)
月輪上面的字母都是豎立的。因為一百個字比較多,所以要在月輪上轉三圈,如果所念咒語的字數較少,就可以根據字數情況減少轉繞的圈數。有的修法認為,一百個字母只需在月輪的邊緣轉一圈就可以了。雖然有些密宗修法所觀想的字會轉動,但在這個修法中所觀想的字是不動的。字母之間的密度既不能太分散,也不能互相接觸,中間稍有一點空間就可以了。
觀想好以後,就開始念誦百字明。一邊念誦,一邊祈禱金剛薩埵,同時觀想月輪上的每一個字如同冰雪消融一般地滴下甘露,通過月輪、花根進入自己的頭頂。然後觀想從無始以來自己所做的殺盜淫妄等等罪障,變成煙塵霧嵐的形態;體內的種種病痛,變成腐敗的膿血形象;一切魔障變成蜘蛛、青蛙等小含生的形象。觀想以上所有一切,被如同洪水般的甘露之流徹底卷走,並從足底、肛門、毛孔等處黑乎乎地排出體外。這時觀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開,所有的冤親債主圍繞著死主閻羅王,張著口、伸著手,滿心希望地等待著,當流出的膿血等不淨物源源不斷地流入它們手裡、嘴裡後,它們都心滿意足地合上手嘴,並在心中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此時,大地又重新複合,恢復原貌。
本身罪孽並不是實有的物質,那些與自己有宿債的眾生也不可能在地下等候,但我們觀想的時候就要這樣觀想。通過這樣觀想以後,自己對他人就不再有任何虧欠,一切的宿債都得以清償,所有的業障也灰飛煙滅,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此時,再觀想自己的身體也徹底地除殘去穢,被奔流而下的甘露沖刷得一乾二淨,最後成為內外透明的、如同水晶玻璃一般的身體。
接下來,是觀想透明身體內的中脈及其四輪。觀想中脈四輪,是密宗的一種特殊修法。但因為金剛薩埵修法屬於前行修法,所以在這個修法當中,只需簡單觀想就可以,不用很複雜。
具體觀想如下:
首先觀想身體中央有一中脈,從頭頂直至肚臍下的四寸處,粗細如同自己的無名指,不是彎彎曲曲而是很正直的一根脈。中脈觀想完以後,再觀想從中脈分出猶如傘輻一般的四輪,其中如同花瓣一樣的分支叫做脈瓣。臍部幻化輪有六十四脈瓣,瓣端朝上;心間有八脈瓣,瓣端朝下;喉間受用輪有十六脈瓣,瓣端朝上;頭頂大樂輪有三十二脈瓣,瓣端朝下。然後再像前面一樣明觀金剛薩埵降下甘露,自身的中脈四輪以及整個身體,乃至手足指尖,全部充滿白色甘露。自他一切眾生均由此而獲得了四種灌頂,清淨了四障。于相續中生起四喜之智慧,並現前化身、報身、法身、自性身之果位。身體內外清淨無瑕,沒有絲毫罪孽。如此一邊觀想,一邊念誦。
念誦完畢,觀想上師金剛薩埵和顏悅色地說:「善男子,你所違犯的一切罪障都已清淨。」然後化光融入自己身體,從而使自身在一瞬間化為金剛薩埵主尊。然後觀想在自己所化而成的金剛薩埵心間,有一小如扁芥子的月輪,月輪中央是藍色的吽字,吽前面是白色的嗡字,右邊是黃色的班紮,後面是紅色的薩字,左邊是綠色的埵字,在念誦「嗡班紮薩埵吽」的同時,觀想從五字中分別放射出白、黃、紅、綠、藍的五色光芒,光的頂端有無數供養天女以無量無邊供品,供養十方刹土中的諸佛菩薩,令其心生歡喜,從而使自己清淨罪障、圓滿資糧,並獲得解脫之果位。然後又觀想這些光芒往下照射六道輪回的一切眾生,使他們相續中的所有罪障、痛苦、習氣等全部得以清淨。此時,一切外器世界化為金剛薩埵的現喜刹土,一切內有情眾生變為白、黃、紅、綠、藍五部金剛薩埵,並齊聲高誦:「嗡班紮薩埵吽」。
我們要時時刻刻地牢記,在清淨自己罪孽的同時,還要觀想清淨其它眾生的罪孽,所以,觀想所有眾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叫做現行對治力。
起座與回向
起座的時候,首先觀想外面的金剛薩埵刹土化光融入五部金剛薩埵,五部金剛薩埵也化光融入自身所化的金剛薩埵。接下來,自身所化的金剛薩埵也從邊緣開始逐漸化光融入於心間的「嗡」字當中,然後「嗡」融入「班紮」、「班紮」融入「薩」、「薩」融入「埵」、「埵」融入「吽」字的「雅布傑」、「雅布傑」融入「小阿」、「小阿」融入「哈」、「哈」融入頂部的日月明點中,日月明點隨後又融入于「那達」,最後「那達」也如彩虹一般消逝無蹤。
「那達」是一種符號,一般是不寫的,它代表什麼呢?代表非常細微的空性。當一切都消失於法界空性當中以後,將心裡的一切雜念都放下來,什麼都不想,心專注於空性的境界當中,不起任何念頭,於無緣離戲的境界中安住。儘量保持這種狀態,在又一次生起雜念的時候,就將一切器情都明觀為金剛薩埵刹土,並開始念誦回向文。
大家如果能將本開示與《普賢上師言教》中的內容結合起來,互相參照,取長補短,就能學到一個完整的金剛薩埵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