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棗

科別:棕櫚

學名:Phoenix loureiroi 

別名:台灣桄榔、台灣槺榔臺灣糠榔、糠榔、姑榔木、麵木 

校園位置:蝴蝶園

臺灣海棗在臺灣與臺灣油杉、臺灣穗花杉及臺東蘇鐵並稱為『臺灣四大奇木』,均是經歷過上一次冰河期後遺留存在台灣。目前主要零星生長在全台的臨海山區或臨海丘陵地,其中在臺灣中部及西南部的淺山丘陵,因屬於臺灣半乾旱的環境,適合臺灣海棗的生長條件,因此常可見成林的生長。臺灣海棗的樹幹單立,多高能達3~8m,不過因為大肚山一年內強風吹襲的時間較長,故高度到3公尺以上已是非常的大棵,此為大肚山與台灣其他各地型態上最大的差異。

在大肚山早期的年代裡,家中掃地的掃把大多是取材自大自然的植物纖維,其中臺灣海棗的老葉所作成的的掃把叫做「糠榔帚」,是十分耐用的清潔工具,而又因其老葉靠近葉柄末端處,小葉常分化成刺狀,固有刺植物在許多山上的耆老眼中,是具有驅邪避凶的功能,因此臺灣海棗所製成的槺榔帚,也叫做天地掃,主要是打掃家中神明或祖先牌位的天花板之處。 

                                                                                                                                           資料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莖:木本植物,可達3-8公尺,樹幹上充滿葉柄脫落的痕跡(葉痕)呈疣狀。

葉:羽狀複葉,小葉線形,無中肋,側脈平行,總柄基部之小葉變為刺狀

花:雌雄異株,肉穗花序,初時包於一長橢圓形之佛燄苞內。雄花、雌花黃色,花被3片。

果實:漿果,長橢圓形 ,剛成熟時為橙黃色,最後變成黑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