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樹

科別:桑科

學名:Artocarpus altilis

別名:麵包果、羅蜜樹、馬檳榔、麵磅樹

校園位置:蝴蝶園

成熟的果實呈現黃色,外型長得很像麵包又可以食用,因此而得名breadfruit tree(麵包樹)。

麵包樹有兩種品種,一種為有核麵包樹 breadnut(Artocarpus blancoi),台灣皆為此種品種,有種子,果外皮有乳汁,無法直接烘烤食用,須以烹煮方式料理,口感差,南亞地區稱該種為「窮人的麵包樹」。另一種為無核麵包樹,不結種子,以根莖扦插繁殖,果實堅硬,可直接烘烤食用,口感優異,據稱如加奶油的優質麵包,並具有馬鈴薯般的風味,南亞地區稱該種為「富人的麵包樹」,惟因樹性怕冷,台灣並無分布或引進。

        對臺灣原住民達悟族來說,麵包樹是極重要的植物,主要不是用來食用,而是用於造船或房子裡家用品的次料,其汁液可當作黏接劑,且麵包樹另一項用途,就是製作繩索及樹皮布。但對於阿美族,麵包樹的果實則就是用來當作食物啦!傳說阿美族的祖先乘小木船由海外移入台灣時,帶來麵包樹的種子,種植在住家周遭。各家裡養的牛就綁在麵包樹底下,牛的排泄物成了它的養分,因此,每棵麵包樹長得又高又大,結實纍纍,是族人的美味糧食。

                                                                                                                         資料來源:引用自維基百科

莖:常綠喬木,高可達30公尺,全株含有乳汁。

葉:葉互生,長可達60公分,寬可達45公分,葉形有卵形、闊卵形,葉緣則有全緣或羽狀深裂。托葉則呈三角形。

花: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黃色,花序呈棍棒狀;雌花花序則為球形。

果實:由瘦果組成的聚合果,呈球型或橢圓形,果實很像波羅蜜的果實,但體型較小,約一個手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