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4年第三期)
漢語國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考慮多方因素,其中一個方面是如何將漢語國際教育的領域建設、課程規劃與二十一世紀全球變化及學習需求接軌。我們知道,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習者在全球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習者發展在漢語言文化國家的專業交流能力。這一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二十一世紀全球的發展需求。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發展迅速、資訊爆炸、形式多變的全球化世紀(AMA, 2012)。這些特點可以用幾個調查資料說明。美國勞工部2013 年的調查顯示:2010 年最搶手的10 種工作在2004 年時並不存在。該調查還預測:二十一世紀的大多工作人員在38 歲之前很可能更換10—14 份工作。據2013年美國SHRM 研究中心對318 個雇傭機構的總裁/ 總負責人的調查 (SHRM,2012):92% 的雇主認為創新能力是他們組織/ 公司繼續生存的關鍵,也是雇用剛畢業的大學生的首選標準。93% 的雇主認為大學生主修什麼專業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具備五個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口語交際,寫作,解決複雜問題,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這個世紀的多變無常對每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每個人必須具備靈活適應能力、創新改革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也就是說:二十一世紀的學習並不能只靠單純的專業學習,而是要發展全方位的通才能力。但是事實上,目前的很多學校教育還跟不上世紀的要求,培養出的很多學生在大學畢業後,無論從知識還是能力上都不能勝任實際工作,更不能適應新世紀及新工作的要求。
在以上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美國在2002 年成立了二十一世紀教育研討聯盟會,募集來自教育、政府、企業、社區的專家、學者、領導來討論二十一世紀的學習需求並設計相應可行的教學大綱。經過近十年的調查、討論、修改,推出了二十一世紀學習大綱 (P21, 2014),也就是聞名的P21。這一大綱提出二十一世紀培養學生的目標必須集中在四個方面的綜合能力:核心知識(core knowledge)、基本技能(basic skills)、必備常識(necessary literacies)及專業能力(expertise) 。
從下面P21 大綱的學習與教學藍圖設計來分析(見圖2),我們不難看出這幾類綜合能力之間的關係。綠色部分代表核心學科(core subjects) 及其相應的跨學科主題及必備常識(21st century themes and literacies), 其位置在核心部位。其他三色代表三種基本技能,包圍在綠色周圍,象徵從以上兩類知識及常識延伸出的不同能力:黃色為學習及創新技能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紅色為生活與職業技能(life and career skills),藍色為資訊、媒體及科技使用技能(information, 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這一藍圖的構圖也就是大綱強調的重點所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注重強調:在進行核心學科及專業學習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習者應對生活及工作的基本技能及必備常識。在此基礎上,大綱提出:二十一世紀能力的培養要通過教學的四個輔助系統/ 環節來完成 (見藍圖的四個灰色底圈):1. 建立專業標準及評估方法(standards and assessments),2. 設計有效課程及教學策略(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3. 進行專業培訓(professional development),4. 建立有效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
大綱提出的核心知識來自九個基礎學科, 其中包括:語言文字閱讀、外語、數學、藝術、科學、經濟、地理、歷史、政治。很顯然,外語學習或世界語言學習是核心學科之一。漢語國際教育又是外語學科的一種。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公民的必備能力之一,是學習者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積累必要的二十一世紀核心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核心學科的學習以外,大綱明確提出:每個學科的教學過程都應同時穿插與二十一世紀相關的五個跨學科主題,以便説明學習者獲得五個方面的必備常識(literacies)。其中包括:全球意識(global awareness)、金融經濟管理(financial,economic, and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公民權利及法律(civic literacy)、健康保健(health literacy)、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literacy)。這樣,在每一門核心學科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要同時接觸並聯繫相關的跨學科主題, 説明學習者在學習核心知識的同時,獲得今後工作或生活涉及的必備常識。從漢語國際教育的角度看,在漢語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以上五個方面的主題勢在必行,而且須從課程設計、教材研發、任務策劃及能力評估等方面考慮如何具體實施。在學習核心知識與必備常識的同時,二十一世紀學習大綱還強調要幫助學習者發展三種基本技能(skills):一是學習與創新能力;二是生活與職業技能;三是資訊、媒體及科技技能(見圖3)。這三種技能的強調可以說是這一大綱的創新點,也直接反映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及生活環境特點及需求。下面我針對每一點詳細展開敘述。
首先,學習創新技能被視為二十一世紀應對高度複雜生活及工作環境的首要技能,也是區別一個學習者是否具備二十一世紀能力的重要標誌。這種能力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也可以用英文的四個C 來代表:創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交流(communication)、與他人合作(collaboration) (見圖4)。
◎創造力包括思維創造性與工作創新能力。在思想上,有能力創造新的理念,敢於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也就是分析、改進、擴展、評估新的理念及創舉。在工作上,能夠發展、實施、溝通創新思想及舉措。對不同角度的創新採取開放、合作態度;盡力發揮創新能力但也瞭解新思想的現實限制。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並瞭解創新發明是長期之舉,也是小的成功及不斷改進錯誤的積累結果。
◎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兩者都是對不同的情況、事物做出理性的推理判斷,對各種複雜事物、現象、理念、信仰、觀點進行系統、綜合性分析、判斷、評估,最後根據最佳分析做出決策。決策之後還能對過程進行批判性反思,總結經驗。
◎溝通交流表現有能力在各種跨文化、跨語言的場合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語言或非語言;口語或書面等方式的有效表達溝通:方式包括傳播、教導、鼓勵、勸說等,並從交流中準確理解詮釋包括知識、價值觀、態度、用意等方面的交際意義。
◎與他人合作是指與不同背景、語言、文化的人相處協作的能力。合作意味著理解妥協、靈活處理、主動協助他人。合作也意味著主動分享、承擔責任;尊重、賞識他人在合作中的貢獻。
事實上,以上四個方面的技能訓練已經為有些漢語教師結合到漢語國際教育的課程中。但是,教師的意識還不清楚,目的還不明確,而且實施的系統性也不夠。明確的教學標準及系統的師資培訓可以很快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生活與職業技能的發展與二十一世紀的工作與生活挑戰息息相關。當今的生活與職業發展不能僅靠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及學科知識。除此而外,還要包括在全球激烈競爭環境下的靈活應對多變、複雜環境的能力及生存自控能力。這一技能包括四個方面:1. 勝任不同職業、不同角色、不同工作的靈活應變能力;2. 平衡不同角度及背景的意見、看法並能達成共識的協調能力;3. 進行有效跨文化的人際社交能力;4. 負有高度責任感、高度獨立、自控的領導能力,能夠委以重任,並能高效率、高品質完成任務。
再次,資訊、媒體及科技應用技能的發展反映了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特點及需求。這個世紀是資訊爆炸,科技與媒體發展迅速的世紀。這種快速發展變化要求每個人在短時內檢索大量網路及媒體資訊,迅速學習掌握不斷變化的科技工具,學會打破時空與他人合作並做出個人貢獻。就資訊處理而言,檢索、分析、利用資訊的能力必不可少;就媒體而言,有能力理解、分析媒體資訊還不夠,還要有能力使用各種科技工具創造自己的、客觀的媒體產品。以上技能的獲得都需要學會使用不同的科技工具、社交媒體,而且知道科技使用的道德規範及法律程式。
如前所述,中國的漢語國際教育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核心學科之一,即外語教育或國際語言學習。漢語國際教育有責任協助培養合格的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人才。這也就要求漢語國際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需求接軌,要認真考慮如何將二十一世紀的學習需求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內的變革及部分轉型,例如,如何將大綱中的三個基本理念——核心知識、必備常識、基本技能,自然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養漢語專業人才的同時,也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需求的合格人才。本人認為,這一舉措必須由領域內專業組織領頭,組織專家討論,並在領域的標準、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教學策劃、技能訓練及評估測試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新嘗試、新創新及新改革。最終,將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發展為二十一世紀外語教育的楷模。為此,本人從教學標準、能力評估、課程設計、教材研發及師資培訓五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供領域參考。
就教學標準的設立而言,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標準應該與二十一世紀的需求接軌。本人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應該在現有的教學標準的基礎上,提倡在傳播漢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同時重視培養學習者靈活應對的通才能力(學習與創新、生活與職業,資訊、媒體、科技應用)。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組織應考慮在現有的教學標準中,鼓勵教師在課程設計時系統考慮與漢語課程相關的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跨學科主題涉及的必備常識:如全球意識、金融經濟管理、公民權利及法律、健康保健、環境保護等;二是二十一世紀學習、工作、生活須有的基本技能(4C):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流、與他人合作。只有如此,漢語國際教育的目標才能與世界的發展以及二十一世紀的需求結合起來,把領域的目標擴大為全球的教育目標。為此,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標準應明確規定教學大綱包含與二十一世紀學習需求相關的內容及主題。主題設定可參考美國AP 世界語言課程測試研發部使用的六大主題及其一系列相關子題(見附錄1)。
就能力評估而言,漢語國際教育應考慮在測試評估學習者語言、文化能力的同時,設計使用各種不同任務來測量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能力。除了評估三種溝通模式(理解詮釋、人際交流、表達演說)、四個技能(聽說讀寫)基礎上的交際溝通能力,還要測量評估學習者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創造性使用語言,批判性分析語言、文化、價值觀念以及解決日常生活、工作問題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及效率。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學習者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時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在測試評估打分專案上,可以參考目前AP 中文測試的框架,並考慮加入一些新的評估項目:如靈活利用語言及策略解決問題能力、創造性使用語言完成任務,合作能力等。
就課程設計及教學策劃而言,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應組織各種研討會及講座,幫助漢語國際教師及研究人員瞭解二十一世紀學習需求與漢語國際教育的關係,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漢語語言文化的學科學習與跨學科主題及4 個C(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交流、與他人合作)的技能訓練結合起來。課程實施時,應明確向漢語學習者說明:學習漢語言、文化核心課程的同時,也要求學習者學習二十一世紀跨學科主題涉及的必備常識,並發展學習與創新的四種技能。為了幫助學習者成功獲得以上技能,教學策劃須系統策劃使用各種科技、媒體工具、真實語料設計各種與基本技能(學習與創新、生活與職業、資訊、媒體及科技應用)相關的真實語言使用任務與活動,讓學習者在使用語言、體驗文化的同時獲得、發展二十一世紀生存及職業所需的核心知識、必備常識以及基本技能。
就教材研發而言,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應鼓勵研發者認真考慮如何在教材內容上以及教材編排上將漢語言文化學習與創新技能結合起來。教材內容應從核心語言文化知識,必備常識及基本技能三方面來確定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全面性、得體度以及評估標準。教材研發及活動編排設計應圍繞與二十一世紀真實生活相關的內容為出發點,尋找各種相應的語言、文化、媒體及科技材料,並以發展四個方面的能力(核心知識、必備常識、基本技能、專業知識)為目標來設計促進小組合作的真實、複雜任務。讓學習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批判性地反思解決的辦法。本人建議:在研發教材的同時,要研發一系列相應的課堂可使用的任務與活動。經過實際課堂鑒定,形成模版、範例,通過工作坊的方式,供教師學習使用。任務設計要強調鼓勵學習者尋找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答案,進行批判性文化、學科分析比較。在高級思維的基礎上使用語言、分析評估文化觀念、習俗及產物等。如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空氣汙染問題、交通擁堵問題等。在這方面,可以參考近年美國星談項目推出的教學標準及教學策略。
就師資培訓而言, 漢語國際教育領域應組織專業人員針對這一課題進行專題研究、專題討論。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套長期系統的師資培訓計畫,其中包括幾類培訓主題:
(1)二十一世紀的學習需求與對漢語國際教育的挑戰
(2)漢語國際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標準、學習者能力目標與能力評估測試
(3)漢語國際教育的核心知識結構與專業要求
(4)漢語國際教育與二十一世紀跨學科主題單元的設計與實施
(5)課堂任務設計應涵蓋的語言技能及學習生活技能
以上師資培訓應成為長期師資培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有系統的培訓計畫、培訓標準及具體的教師行為標記 (teacher proficiency performancedescriptors)。具體程式及標準可參照美國星談專案 STELLA 的三種教師分類(初級beginning teachers、中級emerging teachers、高級advancing teachers)及師資培訓的六個主題(營造學習環境、制定教學計畫、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合作學習、進行能力評估及自身專業化進程)制定有漢語國際教育特色的不同階段、水準、主題的師資培訓計畫。此外,這類培訓工作坊一定要提供具體的模版及範例與以上主題配合。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學技巧、評估方法等。在此基礎上,師資培訓還要組織小組合作專案(collaborative projects) 與動手操作的教學演示部分。
總之,漢語國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認真考慮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發展及需求(見圖5),提供相應的教學輔助系統,尤其是擺對漢語語言文化教育與學生實際能力的關係。漢語國際教育的事業應從培養二十一世紀全球人才的角度出發去建設領域、設計課程、培訓師資。同時,也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附錄:AP 世界語言教學應涵蓋的六大主題:
(1)全球挑戰Global Challenges
經濟發展Economic Growth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Issues
地理Geography
政治Politics
人口Population
哲學宗教Thought and Religion
(2)科學與技術Science and Technology
健康醫藥Health and Medicine
傳統與現實Impact on Tradition
發明創造Inventions
媒體與大眾傳媒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自然Nature
科學與道德Science and Ethics
(3)現代生活Contemporary Life
教育與職業Education and Career
節日慶祝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流行文化Pop Culture
校園生活School Life
旅行遊覽Travel and Tourism
工作與休閒Work and Leisure
(4)個人與公眾Personal and Public Identities
隔離與同化Alienation and Assimilation
人種背景Ethnicity
性別問題Gender Issues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容忍Tolerance
(5)家庭與社區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公民權利Citizenship
習俗與價值觀念Customs and Values
家庭結構Family Structure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
城鄉發展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志願意識Volunteerism
(6)美感與美學Beauty and Aesthetics
建築Architecture
時尚與設計Fashion and Design
影視Film and Television
語言文學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傳統與世界遺產Tradition and World Heritage
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参考文献
[1] P21 Framework by partners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http://www.p21.org/.
[2] AMA.Critical skills survey. http://www.amanet.org/uploaded/2012-Critical-Skills-Survey.pdf,2012.
[3] Are they really ready towork: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key_findings_joint.pdf.
[4] STARTALK’s STELLA modules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https://startalk.umd.edu/STELLA/.
[5] 21st century skills world languages map.http://www.p21.org/storage/documents/Skills%20Map/p21_worldlanguagesmap.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