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2014年1月30曰(除夕),澳洲的葉子在臉書po文說:「
偶然讀到朋友寄來的【中國歷史上十條觸動心弦的詩句】,其中一則,頗值輾轉覆思:
《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兩條魚被困在車轍裡面,為了生存,兩條小魚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喂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夠忘記的魚,或許是最快樂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條魚不能忘記呢?對於人,對於感情或許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時是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無奈。“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一種境界,或許更需要坦蕩、淡泊的心境吧。能夠忘記,能夠放棄,也是一種幸福。》
」
2014年1月31日(春節),美國的林中明在臉書上回應葉子的po文曰:「無魚可互濡,有蓮便相憐。」
註:癸巳立冬曰為2013年11月7曰(台灣時間)
2014年1月31日(春節),美國的馬靜志在臉書上回應曰:「也是一種〝相濡以沫〞?」
2014年1月31日(春節),葉子見了,說:「
謝謝有心。
靜志的 ”痴醉“ 以魚為題,也是一絕。
還沒問她怎麼會想到以魚來表達這麼深刻的情意。。。
」
《關於「相濡以沫」》
張端穗(西格瑪林美女的夫婿)
(刊登於2014年3月12日 07:33)
「相濡以沫」會在中國成為觸動心弦之名句 ,如不是現代人的誤讀,就可能另有深意在。在《莊子大宗師》原文中,它凸顯的畫面是悲慘的、表達涵意是負面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躺在乾涸的河床上的魚兒們,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看似令人感動,其實不過是垂死前的掙扎而已;它們生命長存所需要的是水,生活在江湖中的魚兒們,個個自在的游著,誰還需要記得彼此呢。莊子喻言真意在下句中:「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對莊子而言,儒家的人倫系統,看似可解決人間的問題,但只是暫時的,並且會帶來人性的束縛、人間的紛爭。生命真正的解答在宇宙之道,人可透過工夫〈主要是遺忘〉與宇宙之道冥契,從而獲得身心的解放自在。莊子的思想的貢獻是繼老子之後,開啟了中國人的形上視野。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有許多優點,譬如藝術精神之呈現〈無魚可互濡,有蓮便相憐〉,但缺點是:個人主義式的、缺少倫理道德的境界,不能建立人間秩序。這還是儒家之所長。但這也是中國現代化遲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