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根筆記”
莎士比亞的記憶
到了一定的年紀,偶然就會發現周圍有人開始對自己的記性表示不滿。像作家南帆在 “詭異的記憶”裡說的:“開始遭受記憶的戲弄。一向清晰的往事會突然隱沒在某一個模糊的區域。如同一個木桶出現了裂縫,一些記憶無聲無息地流失了。”
我們通常把人的記憶力和他的IQ、聰明才智聯想在一起。當遇到一個被稱有過目不忘禀賦的人,我們一般都會對其產生一種尊敬或羨慕之情。
其他的人,要花多少功夫,唸書、背書、才能把各種知識裝進腦中,然後在某個年紀,又開始擔心它們會像斷線的風箏一樣,找不到了。
很多年前,在一個生物博士朋友家參加晚宴,談到記憶的神秘。他當即翻開手邊一期“新英格蘭醫學學報”裡的一篇臨床報告。顯然,那個風箏的比喻還相當準確,線雖會斷,但風箏還在,不會在腦中真的“消失”。實驗證明:很多我們以為已經完全忘掉了的往事,在適當的刺激(stimuli)下,會像擰到一個毛線衣的線頭,又一一鮮明的回想起來。懂電腦的人知道,當你的電腦壞了,無法看到存儲的檔案時,壞了的只是索引(index),像風箏的線,而檔案還是存在的。所以在偵探或諜報電影裡,我們常看到警察或探員在取得壞人已經被摧毀的電腦後,經過專家的破解還能找回一些需要的情報。人腦在很多方面,與電腦有着非常詭異的類似。
談到記憶的“失去”,我們可以先略看一下記憶的“獲得”。與前面的題目一樣,這方面各種的研究和發現,已經可以寫幾大本巨冊。但讓我覺得有趣的卻是一篇叫“莎士比亞的記憶”的短篇小說,它的作者是在世界文壇甚有影響力的阿根廷文學大師博爾赫斯。
這小說裡他提到伊斯蘭有一個傳說,稱所羅門王有一個戒指,能使他聽懂鳥類的語言。那枚戒指後來落入一個乞丐手中。但因那是無價之寶,他無法賣掉它。結果,他還是窮困潦倒地死在清真寺的院子裡。“他住的地方沒有鳥”,小說中的人說。主角的回答是:“或許他那地方的鳥太多了,講的話都混在一起了。”主角是個專門研究莎士比亞的教授,他從這個說故事的人那裡收到了一個奇特的饋贈:莎士比亞一生的記憶。
有了這個意外的“財富”,教授解決了幾個以前研究中遇到的難題,澄清了一些其他莎士比亞學者的錯誤,了解了為什麼莎士比亞會比較偏好某些用詞。
起先,他會在刮鬍子時說出一些自己都吃驚的話,或在走路時忽然用口哨吹出一段從未聽過的曲子。擁有兩套記憶的他,卻會覺得兩套記憶擁有他。有一個區域兩種記憶會相混。比如有一張時常出現的女人的臉,他不知道該算是哪個世紀的。在夜夢中常出現更多其他陌生的臉孔和房間。
他發現,獲得一本百科全書的人,並沒有掌握其中的每一行、每一段、每一頁或每一幅插圖,而只是獲得了認識其中內容的可能性。人的記憶並不是一種加法,它是意義不明確的各可能性的混合。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教授覺悟到自己原來是個膽小鬼,因為怕失敗而不敢大膽期望;也不會因為有了莎士比亞的龐大記憶,就真能寫出什麼創作。他從莎的記憶裡並沒有得到其他兩個必要的能力:理解和意志。莎的記憶只能給他反應莎翁所處的環境。這環境並不等於詩人或劇作家的特徵,或他運用這些變化無常的材料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在這個冒險開始時,教授短暫地感到作為莎士比亞的幸福。到後來,卻感到一種壓抑和恐懼。起初他希望兩套記憶能夠井水不犯河水,但後來莎士比亞的大河威脅到他自己渺小的河水,幾乎把他淹沒。
他開始無法理解日常發生在他周圍的事情了,還常會迷路,認不出自己的熟人、熟悉的事物。兩套記憶壓在他身上,變成很大的負擔;有時還相混,他自己的和一個無法溝通的人的。最後權衡再三,教授將莎士比亞的記憶轉贈給了另外一個人。
記憶和其他人類的品質之間,好像並沒有必然的等號。這個故事中的教授,他原來的個性,和老學究的生活態度,並不會因為得到了整個莎士比亞的記憶,而取得了一個文豪的氣質或創造力。
我們的態度、信仰、期望、性情、思緒,加上累積和某些特被關注的記憶,揉入潛意識,形成我們。在不同的刺激下,這些關係的撞擊,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創意或行為。那就是為什麼同一本教科書,同一個老師,會教出萬千不同的學生。
人腦是多麼複雜的一個玩意兒。這方面的發現和實驗,雖然還不能治癒很多威脅人腦的疾病,但也不能小看。
科學界已經了解了人腦每一個區域、每一個神經原的功能。最近已經能夠在老鼠的實驗中“植入”新記憶,比如哪條通路盡頭有乳酪;然後也能夠把存在的記憶有選擇性的抹去。人和人之間,不經過語言或視覺,而只用思想的音訊溝通,也在TED.com網站可以看到各種實驗的錄影。那裡也可以看到人能用腦波直接遙控模型飛機的飛行。
我們其實離往腦中直接輸入知識的時代越來越近了。像從網上下載一盤西班牙語的課程、一部百科全書,遲早我們能夠把任何語言、專業知識、地理、歷史、數學,不費什麼力氣就全獲得,好像莎士比亞的記憶。那將怎麼改變整個人類世界?光是說教育,我們不必再花那麼多年的努力去填鴨子似的唸書了。所有的考試,都不會是記憶競賽了。那麼,學校要教學生什麼呢?如果除了需要裝進腦中那些“記憶”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一樣重要或更重要的東西,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會開始重視它們呢?
所以,當我周圍的朋友,對自己的記憶不滿意的時候,我會跟他說:“沒關係,很多東西忘了也罷。有些還可以在網絡上找到。更重要的,你還有你自己。你比你的記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