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元書院」自我介紹
(又名:毓門自述中道)
(2014年1月23日刊登)
毓老師百年大儒,一生傳奇,晚年還歸純真,性情奉元。
「奉元書院」的前身,是五十八年在四維路成立的「天德黌社」,七十六年解嚴後,改為奉元書院,院址在溫州街。毓師在台灣六十四年的教育,由驚形勢到慰蒼生,書院生活雖都發生在大台北地區,足跡遍及全島兩岸,學生更達海外兩代。
奉元書院是活體,還有真生命的,故本文介紹以三原則:
(1)我們不擔心讀者水準,我們只擔心自己的水準。
(2)儘量引用老師的話(楷體字),接著講。
(3)講德與道,盡我心,觸你心。不懂,有感、有覺、有印象就行。
一、學脈傳承
「幼時,母親授以四書五經。入宮讀書,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梁啓超、鄭孝胥等先生」也曾留學日本御校。毓師很重視母親教誨與經典根據,至於實學師承,尊師重道的毓老師,也可以說:「自師其性,無常師」。
他尊敬的王國維先生,自沈頤和園,「獨我坐在一旁,沈默無語,心裡想:天天教別人救世的人,為何不能自救?」;「康南海先生,讓瀛台泣血,不是只證明了,書生誤國。」;「熊十力老夫子,學問好,一件事也不會做,一做事就和人吵架!」老師並非目空一切,而是實事求是。「他鼓勵學生到外校旁聽,推薦錢穆、屈萬里、鲁實先、方東美、許世瑛等先生」,即是旁證。
毓師的「自師其性」,並非狂禪,而是以經史子書等古人智慧,為切磋對象,並印證眼前世事,長達半個多世紀,深研入幾,故能歸元。于右任先生書「自牧齋」齋額送老師,正點出了教育的本質在自我教育;有傳有承,還得自悟、效習。
二、書院的生命教學
(一)中心思想── 中和性情,天性正格
毓師《大學中庸》讀破三本,自然深契「明明德」與「率性之道」,全在實學能用,而非概念掌握。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性;「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情。
性即情,情即性,性情一體、不二;致中和,兩者不能對立。
人就是人,要做性情中人,不要做偽君子。
「執其兩端,用中於民」,不堅持己見,無不取於人也。弄清事情
的兩端,用兩端之中在他們本身上,此即「裁成輔相」的辦法。
「中國道統為『中』。」
晚年常提醒大家,亂世人生,得有個標準,新世紀的準點:
懂標準,「性」,就知怎麼修。……以性做為標準,要承與傳。
必有一定點,作標準。……我們的準點是「正」,蒙以養正,居正。
(二)德道行── 自我革鼎之道
其實,「天命之謂性」,一個「性」字,自性即自明之德,天性即自然之道
── 德道即中道,單一「中」字也可。當然,中道即是正格。語出《大學》的根本:(格)來 (正)應;物各來、心正應,此乃咸卦之交感── 感格、感誠之「中孚」信仰是也。
由此可知中國文化的三根支柱,生命鐵三角:
(1)德主
「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273)
從根處著手,指德在人類「自主心」中。上古即震(自主心)、
艮(知止)兩卦也;其中大義六個字:「震知止,一於誠」。
「人啊!只要開竅了,那個靈明永遠用不完。」
「古人思想多陪著政權走,非思想的本來面目。
今要本著良知想,不摻其它。」
「知其德之所失,才知帝王可以廢。」 還談帝王學?孔子說: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
孔子的批評很重。老師以奴儒、儒丐稱帝制時代講學術的多數學者。乾
隆面斥紀曉嵐「吾以倡優畜汝」。文化人、讀書人的精神,史上不乏典型,
已跨過封建的今天,只剩自己醒不醒。帝王已逝,封建猶存?
「如果心地不乾淨,不配做奉元書院的學生── 元裡頭,一點骯髒
都沒有。奉元弟子做事必須『問心無愧』,必須群而不黨,
必得群策群力。」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群和以德,不同也不黨,
美在群性;獨立而一體。
「觀音是正法明如來,我們費這麼多的功夫,就是為了──
正法明於天下。」
(2)道體
「知周乎萬物,道濟天下」
「學生,最重要是學『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1。生生之謂易。道也。
「萬般皆由自然,半點不由人為」 道法自然。
「為政要立信,信不出於自然,即偽。」(114)
「不違背自然才是常道、常性、常理。」(164)
「道,在塑造自己,非講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此為正。大同,天下一家。 公則正。
中國人最大的智慧,即法自然,如八卦。
(先天八卦,談陰陽合德,天心之大明生化。後天八卦,談落實中土,
大地之道、做人做事之道。)
(3)行位
人最主要的是人品、人格……不忠的人,什麼都不能做!〈160〉〈190〉
真想要做人,你們得好好下功夫,我說做人,聽懂了嗎?
做人,不外修己安人之修養,落實是「言行人我」的心行工夫。
言語即人格;人我,患「自涉性」,涉己則糊。
生命的學問:關鍵在德,考驗在道,在「言行人我的克己復禮」。
一個讀書人,在想要弘道之前,有沒有立了你的「格」?
活著,必要有志趣。(上古立志,多指志於道。道中任一專業,
必需體當而不割裂。此時,百業皆有天趣也,相互輝映。)
你們必得要守人格、愛台灣。中國人的思想是天下思想,
半點迷信沒有,平平整整是自我、平天下之道。〈189〉
立格,需立本、立大:
立本「問心學派」勿自欺。你自己的事自己明白,好好懺悔。
立大 絕不嫉妒驕傲。一個私字,害盡天下蒼生。
我們必須有正知正見,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要能在自己的「位」上致用、弘道。
這中道就是實學、就是生命本身之學;全在實踐,至少體會。不是怎麼講,
真懂在能活、正用。
行與知言兩碼事。行太少,怎麼真懂。
「實學在能用,應時權得中」智慧在此── 在現實中,活出自然大氣。
毓老師講課:(1)逐字逐句,依經解經,不雜意說。常見同學被震撼。(2)以史實時事佐證,常見歷史智慧,發人深省,惕心2、開眼。(3)發自自性的坦誠之言。老師勇氣特大,膽識驚人,其低迴時,尤見到位立格之大白話。生命的學問,體證則自成自慊3。至於,評人論事、親身說古,有同學專記不懈,連駡人說笑也有人記。魏斐德學長歸納老師教學,三個特色:「活潑經文、以經解經、生命學問」很精到。毓老師,理解自己身為老師,而
「現今的年輕人…心裡是很複雜的…不知道要怎麼做一個有中國文化的人,
但我知道答案在哪裡…你必須了解「道」,而「道」正在「經」之中。」
〈104〉
老師教過的經典,種類約二十種,曾列十七本要同學按步就班讀。除明確的四書五經,子書、兵書、相書……到底哪十七本,可要親臨書院,問問學長姐,筆者也沒弄清楚過,只知大概。
現在書院接老師慧命,同門將陸續開出老師講過的課。老師不鼓勵照著講,而要接著講。老師的基礎多少是一定有的,但相同字句出口,氣勢4自不同。那種「眼前歷史」、「真人物」的感受,不易表達。當我們感覺到老師晚年上課,求共鳴的懇切與孤獨時,歷史已走入另一狀態。老師曾說他的時代是如履薄冰,我們的時代是騎虎難下。那我們就以自己真面目,登堂示人吧!
誠實,勝於一切。
挺住,就是一切。
成熟,乃是一切。
道的體證,竟在內心眼前。老子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14章)以內心之德,見道在眼前,故「古始-道紀-今之道」道仍在今。不只天心(德)還在心頭,天身大自然(道)也還在眼前;大始一直在的。這正是普世在找的人類何去何從、方向與本源、存在狀態……此即道紀5啊!
(三)重視實學、能用── 時權必要
老師講學,特重「實」與「用」:實學要能用,應時需「權而得中」。
「用」字與「權」字,必需正名,不能絲毫混淆。利用與權謀,正是當今亂世的亂源。取血咽喉上,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正在此。
孔子聖之時者,老師直追上古,不落言詮,如上所引「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卻非「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時中── 中道本在當下,「稍微從根本上變一變,變通就是權」,權而得中是也。老師說:「權,之所以用理,理事之道。」當然,此理乃真理、天理、常理,以及適應時變之調理。
時有三義:
三時來自三命。天命與命運,中間取決於文化慧命。命運,人的成見習氣等固執所造,故直稱「執命」(大多心牢也)。內含人為的一切,也包含群體對制度的選擇制定,故執命含「制命」。(為百姓制禮作樂,是文化偉大的一步。主客二分,就偏失了中道。道失,然後名家、法家興起,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即指此。)
原本,慧命配天,契合天命,君子知天命而謀道。但當文化變得僵化時,反而與社會變遷同步,趨時號稱「與時偕行」,「走多數路線,下滑而非上提」自視中流砥柱,居之不疑,美其名方便、權宜、暫時。當然,文化活化時,社會也興起清新之感。如今天搖地動,人倫動搖,內心不安……還用便宜措施? 不!天地萬物已直接來教示人類,人類必須覺醒!天心已在人人內心吶喊,天身(大自然)已從天氣、地質、水土、生態、核災、基因突變……全面警告。這時,老師的時用怎麼說?
老師,竟看出人類主流所信,已從中孚、感誠,移到思想、知識、真理6。他毅然決然的呼龥:
二十一世紀是新的時代的開始,必須根據古人智慧結晶往前想,
想出世紀的新文化,樹立中國的新文化。必須做二十一世紀的
思想家,要立新說,幹一番事業。
現在是思想家的時代。
每個人都要為「時之化首」,必有真學,知其所以,融會貫通。
「因而不失其新7,亦可宗也。」弄清楚,整個系統化。
1. 思想 要樹立真的思想。 老師之前常說:
求學是要長智慧。 而真思想,腦耕是思想的外用,
耕心田才是真思想的內質。
要使思想起變化,要開拓思想,非照單收。
構思 重點在怎麼構思8。
研究 每一東西,都要有清楚的交代,腳踏實地的研究,有系統化。
貫通 平常要融會貫通,明白就知責任所在。
系統化 系統化即成思想(體系)。……必有系統,知怎麼做。 真理,知實做
2.知識 練習真知,第一步必懂自己不知。 老子: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
許多事,必自根上明白。
因為不真知,天天裝腔作勢。
無真知,知識沒變成生活,享受不到趣味9。
要引起人動的能。必清新,說話才客觀,才有影響力。
希望同學不搞政治,以思想領導天下。
用心政治而不參與政治,永為良知明燈。(213)
學術界應做蒼生的頭腦。我們讀書人的智慧,就是蒼生的生命。
讀書人是明理人,不故意和別人不一樣。(68)
3.真理 得真理太難了,因為什麼?我們存的是偽,能得真嗎?
天下有存偽得真的嗎?── 沒有比真再能挽救一切的,
千萬不要自欺。
毓老師,心真年青啊,還跟大家站在一起,決不說什麼大勢已去、乘桴浮於海。老師還說應本「未濟之通」、「豫解無窮」,要為後人留無窮。我等小子,何敢再託辭言老,亂開方便之門?老師的話,都挺住了。人的解釋背後已有抉擇;合理化與真理何關?眼前心痛事,儘在說真理。家事、國事、天下事,反也突顯正啊! 怎麼走、怎麼做,如何回應處境,正是生命重點。
三、毓老師的期望
老師,一位深愛满族的滿州人,晚年高舉的竟是── 夏學歸元!
「『夏學歸元』,所以要另闢天地,恢復中國學問的本來面目。」
這是回應七十三年老師立志「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一句到位的話。那,夏是什麼?元是什麼?
夏,中國之人。夏學,中國之學。
中國,乃是中道之國。
中道,中孚信仰── 德與道之人文信仰。天德、地道的人文信仰。正是天賦的本來面目。
元,毓師自述:奉元是「道正率性之元」。不能違背的是元,率性。
根據《易經》,乾坤皆有「元亨利貞」四性德。
《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並主「撥亂反正」,「原心定罪」。
說到底,還是中孚卦的精神:有孚,惠我德。有孚,在道。中孚,
這是「在裡面」的一種信仰
── 內有自明、覺知、心光,外有自然、生命、大化。
讓天心直接來帶領,直接閱讀天地大書、活書。
德光明道正大,即文化本來面目!10
元,一字兩端開顯:正是夏學奧質11與拯世真文12,德道之元啊:
德,本明通、末神幽。明通是本體(德之元),鬼神靈隱是末。
道,形而上是「幾象精微」,形而下是「生和博大」。
幾象是本質(道之元),生和博大是地文、物相。
德,莫見乎隱;道,莫顯乎微。指的就是德元道元、乾元坤元。
元,確保指「天命之性」、「未發之中」的大始。「乾知大始,坤作成務」。
新千禧、新紀元,人類必須重新確認天賦之本性本源,那竟然是──
「心本身」 天心,自明之德 元,特指德之本體、道之本質而言。
「生命本身」天身,自然之道 元,終歸性、始於性;人生天命在茲。
天地已全面攤牌,中道明然,諸神退位,人只剩中道好走!
人類,還拖什麼呢? 迂乃心!
還耍什麼聰明呢? 黜乃心!
主,不就是天心自明嗎? 宣乃心! (尚書)
時至矣!當代的「權而得中」,竟如此!直直的天啓、地示,
眾生不安,台面兩難。國際生態會議上,正顯示反,反突顯正。是非
人類各國必須一心一德、一體一道,只剩──
眼前「一條反正分明的中道」可走。
至少,至少「一元復大始,兩岸道中孚」中國先以中孚自保。
不再走「對大地開膛剖肚、對人類宰制異化」的開發惡路。
老師說:「為何能用中?獨。獨與和,相對義」這句話,絕了。
獨,指見獨(或滄然或大樂)、獨立(獨立不倚、中道而立)、慎獨(恭己正南面),直指「為己之學」也。自己事即天下事,修身往內之「屈伸之道」,即修身往外之「絜矩之道」啊!立人在己立、推擴在慎獨,這就是老師偶發的「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人者,得一也。孔子之仁者,即老子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德一道一,天下同胞,無疑。同仁天恩在《大易》,異恕慈悲看《春秋》。春秋,以大事小,濟弱扶傾;易經,以上下下,在道者讓。是為典範。
「直面上天,德在當場; 德,直心、覺知、心光、自明。 自明必自然。
落實大地,道法自然。」 道,自然、生命、脈絡、大化。 自然必自明。
自明覺知,必在當下現場! 所以有「良心的刺痛」。13
自然生命,何嘗心行無報? 那就是「當場的尷尬」。14
真實使人輕鬆。我們看到毓師晚年的自在無比。
「直面上天,所以高尚其事;
不事王侯,所以普慰蒼生。」
曾國藩說:「天下之安危,繫乎一二人而己」。
風氣之轉移,繫乎人人真── 直面上天,腳踏實地,做。
宗教都有末世,只有中國思想沒有末世,中國文化是生生不息。〈132〉
其他民族都神話自己,只有中國不神話自己。(146)〈133〉
看事,看得神秘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不神秘就是常。(267)
這些大道天理,全看同門弟子的心地、心行:
1.修己 修為自己,不可巧取豪奪。
人必得成就自己,必得有所不為。你想要什麼樣的價值,
就過什麼樣的生活。(284)
2.齊家 「推行孝友家庭,先從自家做起」老師寫黑板上維持數年,經常叮嚀。
天下一家之前,必得先奉元一家。
3.坦蕩蕩 祖述羲皇15、孔子,恢復中國文化。精神(即人格成長)是一步一步
來的,誰有長才,就發揮長才。第一步必打破嫉妒,紛爭的根苗。
先生深憎言行不一,表裡相異之人。〈128〉(魏元珪學長文中提到)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16(老師說時九十多歲)
那留在人間的是什麼?不是地位,是德!〈63〉〈199〉
人爵只是虛幻,天爵才是尊貴。
所以,做人不是做給人心看,而是天心在看。
人能堅持一剎那的鎮定── 隨機應變的鎮定功夫,就成功一半了。
(百18)
奉元書院,今在羅斯福路重生。毓師塑像、對聯,在孔子像旁又已立起。同門問:來書院,怎麼用?聯曰:「一家人心地乾淨,奉元事修己安人」。
本文介紹書院,我們不擔心讀者良知的水準,我們只擔心自己自矜的水準。
道可道,已非常道;德又是玄德,眾妙之門。中道:一境也,玄同也,人類天賦主體之人格也!這模糊百年,已快消失的「格」,奉元書院不夠明白也要講出來。教育,就是要教這明然、卻永遠教不會的── 中道、天命、主體、存在!若有觸動(human touch),稍縱即逝,你還得自悟,捕捉飛鳥遺音。如經所記、所整合。
自明自然,人類竟操弄成「造神拜物教」。自明恆覺明,自然已而然,來訪的讀者朋友,其實,你「什麼都可以不要」,心本身、生命本身還在,你只須「貼緊生命,靠船下篙」;這倒是需要奉元大生命的慧命教學。在錯亂時代,道怎麼走,三句話:以真誠愛自己,是天恩;以誠實為態度,如大地;以實踐證自己,心甘情願。
老祖母說:「做人篤愛有主,不使無體── 這是性命的大事」(閩南語)
然! 歡迎來書院坐坐,開卷有益,廣結善緣。 102.9.28
1 生是道之大始:始終-終始-生生,才是德道。人心人為的「生」,心念心行是另一回事,
不能相混。創新得知生生、配天。
2 惕:由衷肅敬。
3 慊,自足。故遯世無悶。
4 用氣勢,已不是。形似/神異。
5 生命的過程、法則、秩序、道之理、紀之律……即道紀。人講的道理、論證、理論……無本
末終始的、不自然的即教條,如僵化之法紀綱紀,聽了愛睡覺。生命真實事物,一聽即覺。
做心理輔導的明白。
6 兩心-兩思-兩理;中走德性,西走理性。
7 原文為親: 1. 大道自然,原本親切。 2. 貶聖人鬼神(老子60章),凡人肯配天(中庸)。
3. 生新而不厭,可親。
如今太粗俗、太瑣碎、太方便,太可親就生厭了!於是又搞出限量、VIP、專屬客層等。
消費沒有不利用的!
8 思想的結構、大的體系架構,而不只觀念、論證、專業之點線面。
9 趣味得於真做,且在生活中做。
10 光明正大,哪是帝王學那一套?!玩人不當生命,太殘忍。
11 夏學奧質,德,既是人心又是天心,但不就是天。人絕不能僭越天。
每一民族千百年所傳,就看天心如何被人化!
12 拯世真文,大自然、大生命本身就是大文章!德與道,呼應、默契無間。
二而一,一而二,很重要。古代典籍中,德、道、德行、道行、中道、中行幾個觀念,
常見重疊、連通。
13 良心無法放棄、無法扭曲、無法異化。輸了自己,氣餒、身疲,良心事。
14 人際無法老是裝模作樣自矜,老是激情中疏離。
15 毓師87歲坐十幾小時火車,到甘肅天水「伏羲廟」,敬拜人祖元聖。又曾祭拜黃帝陵。
16 真的,自得受用,搶不走,讒言不入。
假的,壓抑自明,心理官能症躱不掉。
本文引用資料:
/ 「錄影帶簡介」 吳孟謙、蔡濟行編輯
88年老師講奉元 陳美錦 自動整理,開幕帶來
回憶老師晚年講學點滴 蔡嘉麟
依經解經,致用弘道 蔡嘉麟 編輯毓師語
思想源頭、學風、期許 顏銓穎
毓老師晚年學術特點 呂世浩 以上三位為邀稿
經常立格,權變則通 王鎮華 編輯毓師語
還有,許仁圖、張輝誠兩本老師的傳記。標示(許)、〈張〉。
謝謝大家的幫忙、助成,謝謝!
/ 兩次理事會發言,是寫書院介紹最後的一手資料,故附於此。
這樣的介紹文案,當然不同尋常。我們是以兩代人對大生命
(道)的心得介紹書院。雖質量都稍多,誠意應滿滿。心知不
易,良知堪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