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美感與文明》
2015年1月1日,黃柏翰在西格社的臉書上說:「
我覺得藝術品味這種事是經濟力的延申。 我指的不是越有錢就越有品味,而是越有錢的社會,就越能決定下一個世代「何為品味」。
縱觀世界文明,擁有當代經濟優勢的,一則其菁華區的生活日用精致化,二則其國際商業、武力的有助於輸出、三則出於心理因素,而容易成為週邊國家的效仿對象。
而且不只是這樣、不只是「當下」的被模倣。 重要的是價值觀、審美觀的傳播。讓這些一度擁有經濟優勢的文化,可以在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有文化宗主的地位;這使得其人民的慣有思想,比其效倣者還更容易符合「品味」。
就以兒童、少女卡漫為例,台灣人受日本的影響,走的是「圓滾滾可愛路線」;在我們的審美觀裡,就不容易想要設計像「Lisa Larson」的「Mikey」這樣,可以說是醜不拉機的東西。 (就是家樂福最近在送的那隻貓)
中國經濟力、武力強,就文化輸出到東亞,法國經濟力、武力強,就文化輸出到英國,然後英國再輸出到美國、美國又輸出到亞洲。 日本則輸出到韓國、台灣。
看起來是文化優勢,其實是幾十年、幾百年前的經濟優勢。 經濟不夠好,精華區的生活型態無法經緻化。 就算想把東西傳下來,後人也不會多重視。
比如說德國經濟力提升後,他們的東西精致化、先進了。 那種沒錢修飾、懶得修飾的審美觀,就成了「極簡風」。
「極簡風」是美、「巴洛克」也是美,「環肥燕瘦」既然可以在不同時代各有所好,那何為美?
我們會看到台灣人的審美觀受中、日、美 的影響,美國人覺得英國人比他們有文化、英國人嚮往法國 -- 啊一般人怎麼不會嚮往非洲文化?
真的是非洲的東西不美嗎? 還是非洲人窮到不懂得美?
我想非洲人的窮,就是讓他們無法主張自己的美是美 -- 應該說是別人不會認同、不會在意他們的美感、也不會被渲染到他們的審美觀。
中國有蘇洲庭院、日本有京都庭院,仔細想想,枯山水不就是在寸土寸金的京都裡,把財力濃縮在一小方庭院調治後的結晶嗎?
如果歐洲沒有大航海時代,會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嗎?
其實所有的流行,都是打著豪奢的大水漂,包括「減法生活」也是。
看起來,好像減法生活反樸歸真,但這個世界上早就有怡然自得的釣客、遊民、或是心滿意足的窮苦人;一直到有錢人、帥哥美女、「先進國外文明」開始推廣起減法生活,它才這麼流行了起來。
所以想當然,單眼花錢、單車花錢、有機花錢;既然是減法,為什麼不能欣賞自己社區之美就好,要環島要出國?
因為其實人對優越者的倣效才是這些潮流的動力。 會讓人嚮往的,是那種又悠閒、又帥、又達成某個成就(環島、攻頂)、又有想法(不追求xx,享受oo) 的形象;而不是真的「賺得少、用得少、活在當下、樂在生活」。
如果提倡減法的是遊民、是東南亞的漁夫,那台灣人是不會買單的;如果在媒體上出櫃的不是名人,而是某個修車工、公車司機,也不帥也不美,那只會讓我們更嫌惡同志。
乍看之下,是文化價值、是美感或生活型態的問題;但如果以整個社會觀之、把時間軸拉長,那又仍然是經濟問題。
而有錢人會喜歡減法、有機,那也是出於豪奢;因為他們什麼都多,就是時間有限、健康不足。 當大家都把時間花在工作賺錢,還有什麼比「悠閒」更豪奢的? -- 所以「下午茶」才會有莫名的質感啊……
前幾天跟朋友聊到,他覺得歐洲國家的社會比較文明;但我不覺得這是「文明的特性」,我覺得這是經濟實力帶來的「精緻化」。 文化本身沒有優劣,是精緻了看起來才顯得高明。
都說歐洲、美國、日本的知識份子討論得更深更專業、更有國際觀、思想更多元; 那金融風暴怎麼起來的? 安倍的三隻箭還不是失效?歐洲經濟不振、還被俄國欺壓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不覺得這些社會文化的人,真的有比較高明;只是因為經濟發達,他們的文化、娛樂產物比較精緻罷了。
台灣、香港 現在還有向中國文化輸出的能力,憑得也是我們過去的經濟實力壓過人家。 未來就不一定了。」
2015年1月13日,Sophia Legro(馬慧志)在臉書上回應說:「
將美感,文明跟經濟綁在一起的說法,引起了我的興趣。所以我也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有個疑問,您說沒有大航海時代,會有文藝復興嗎?事實上,文藝復興起源於意大利的翡冷翠Florence。而航海大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跟法國。而大部分的藝術行為也都發生在義大利,所以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爭議。
我以為'美感'是個很主觀的概念。環肥燕瘦不過是個例子。它跟包括自然資源跟政治壓迫,社會風氣等大自然環境和'民族性'都有不解的關係。您認為經濟優勢推動了文化的走向,可是,從您舉的例子來看,文化成了一種商品,而無品味之別。我覺得這種文化的推銷跟美感沒有一定的關係。
黑人的靈歌,藍調,爵士樂,歐洲的古典樂,吉普賽人的讓人迷眩的旋律,非洲的歌舞一體的快板韻律,都各有它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好像跟不同民族的 DNA 緊緊的綁在一起,不是可以交換或學習的。
一個喜歡清談,漫談哲理的法國人設計的東西跟一個講求實效,簡單明瞭的德國人設計的東西自是難以比較。日本人嚴謹的精神面跟印度浮躁喧嘩的精神面會影響他們的藝術觀點應是不容置疑的。
崇洋,哈日的心理,跟您說的文明流向隨著經濟優勢而定比較接近。但這種拷貝來的'感覺'與'文明'並不一定跟自己的審美觀相吻合。世界上的建築,服飾,食物的漸趨一致性,表現的實際上只是文明,品味的單一性跟漸趨貧乏。
中國兩千年來,除了皇宮裡有限的藝術成品外,一般世俗效法賢人,拷貝範本的習慣,讓個人心靈上的成長得不到應有的空間。或是對美國文明的不可抗拒,或是對日本文化的心儀暗戀,跟自己環境裏相稱的文明的闕失不無關係。」
2015年1月14日,黃柏翰在西格社的臉書上說:「
1. 說抄範本
要說中國世俗拷貝範本,那歐洲畫師拷貝更多;拷貝甚至是讓文化競爭力快速提升的一個方法。
歐洲的知名教堂建築,也是彼此模倣技法和風格,有人用了新的拱頂、用了馬賽克、用了新的油彩,也是你學我、我學你。
中國的詩詞有韻文,但這不會防礙創作,歐美的詩詞也有;中國的文人引經據典,歐美的文人也會。因為重韻對感官有特殊的刺激、經典也有助於創作。
像現在人寫文章,喜歡「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這樣去抄襲範本的作法,其實有助於新手創作出具有一定藝術性的作品。
各文化本就會互相吸收,印度發明了佛教傳到東亞,自己卻吸收了大量的回教文化。 更不用說埃及、希臘、羅馬的一路相承。 西方的個人主義和科學思想隨著黑船進入日本,百年後日本人又透過工業生產的競爭力把「改善」的群體文化精神傳回美國。
中國開創的水墨畫的「減筆畫」從中國輸出到日本成為禪宗畫;中國的建窯釉法輸出到日本而後有「油滴天目」。 又,印度的佛教畫輸入中國,而後有了曹衣出水 -- 拷貝本來就是學習的一環,中國的文化並沒有扼止發明和仿效。
抄襲對文化的發展來說並沒有不好,而中國並不是文化上不自由只能抄,而是這些自由,到了清中葉以後無法繼續普及化、精緻化。
唐代仕女「引眉」( 剃眉、重畫 ) 難道不夠獨創嗎? 這也輸出至日本。
而清代的小腳卻被視為末流、劣俗 -- 但西方的高根鞋卻仍舊引領時尚 -- 這是為何?
2. 說自由
你既然都說了,法國文化、德國文化各有千秋,那又怎麼會認為中國文化就是「不自由」? 要知道,文化是一定不自由的,因為文化就是社會共識,有社會群體的約索,必然就縮小個人自由;但也就是因為付出了,才有不同的體驗和定義。
就像愛情,為愛付出,和「在愛裡自由」是不同的體驗,也會給愛不同的定義。
甚至,一個約定好要擴大個人自由的文化,其實也讓想和對方建立強約束性的個人需求被限制了。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的另一半你大談「性自主」時,你就會發現它和你既有文化裡認為交往、婚約是一種「相互歸屬」的概念是衝突的。
所以中國文化有它約束、西方文化也同樣的,「約定好要給對方自由」,其實也是一種約東。
而約束本來就不是文化的殺手。 我記得李昂曾說過,他認為台灣年輕一代的作者會不容易寫出好作品,因為我們沒經歷過,他們那種充滿(思想)壓抑的時代。
-- 不過我不認同他的說法啦,因為壓力和衝突是因應個人需求、不滿而生的,一個文化不會缺少壓力,只是衝突是否爆發而已。
3. 談中國
晚清以後的中國,有蘇州庭院的奇巧、有徽派建築的簡約、有從杜甫開始的社會關懷文學、有明朝金瓶梅開始的市井文學。
有孟子的重民輕君、有「明夷待訪錄」開始的經濟自由。有孔雀東南飛訴求的戀愛自由、民間還有孿童、「契兄弟」的同性文化。
有儒教,有佛道,佛教有禪宗,也有孔廟燒香拜文昌的。
不自由嗎? 不多元嗎?
但卻在文化上,看起來就是全面地輸給了西方文化。
但這卻不是藝術上的落敗,而是經濟和軍事上的落敗。
就像當初信仰天神+祖靈的商朝人,輸給了幾無神論的周人,而後中國便以「天道」引領了整個周朝、乃至儒家思想。
真的是無神論比較強嗎?
中國人喝茶,普及、有錢、精緻化後傳入歐洲,中國人有錢起來用佛手柑當「香果」,放在房間裡只聞不吃; 載著佛手柑和紅茶的船到了歐洲,佛手柑的味道被茶吸了,便成了「伯爵紅茶」
然後現在中國人喝英式紅茶。 這是中國文化哪裡的不如人呢?
傳統的中國,輸的不是文學、藝術;畢竟中國的主要城市也聚集了全國財力於其中,在晚清以前,我想精緻化是夠的。
中國輸的是晚清這段的經濟,是明朝左右開始落後的科學發展,是軍事的大幅挫敗。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但真的要說,也不是「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的錯,了不起算是「清朝文化」的錯。」
2015年1月14日,Sophia Legro(馬慧志)在臉書上回應說:「
您真是博學多聞!我在這兒學了不少。不過我現在打字不太方便,時間也不夠,也許過陣時間我再上來跟您討論這個觀點。先抱歉了。」
(2015年1月18日刊登於西格瑪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