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
2013.05.06
張幸真
(2014年1月22日刊登)
我認識芥川是從這張照片開始的,好友DC家以前是台中中央書局,少年時,我非常喜歡到他家買書,當時買書全憑感覺,《芥川龍之介的世界》(1972,頼祥雲譯)和《羅生門河童》(1969,金溟若譯)就是因著這張照片和後面題寫的「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而買下的書籍,從此伴隨我多年。
「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是《羅生門》一書扉頁的書法,很多人以為是曹洞宗歌人良寬的詩,但其實不然,因為良寬的詩,最後一句是「不語似無憂」。應當是另一位江戶中期臨濟宗禪僧白隱慧鶴(1686一1768)的《槐安囯語》卷五第八則以漢詩形式表現的〈三界旡法〉:
千峰雨霽露光冷。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
因為芥川龍之介非常喜歡這句,並作為第一本書內頁,許多介紹評論芥川的文章遂常引用此句作為破題,W老師談及的L先生的文章,就是如此。W老師認為L先生:
「芥川解讀還是落於定論的通俗印象之「文化轉譯」。並未帶來更多雙重的「末世景象」(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廢墟景象以及普羅運動興起之前夕,芥川其惶惑不安的危機意識與其對於普羅大眾之「風景的發現」【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下其近代性的不安與崩潰之情的詮釋。更缺乏與現今「後311」或後後資本主義之日本或世界性的困境相互進行「歷史之反覆」的連結。《xx》的「芥川龍之介專輯」並未見其中進行任何更有新意後後現代或後災難的思想性解讀與人文趨勢課題之更見新意或前瞻性的提供。令人不解。可見我台灣學術出版界仍然持續著落於老套之「鸚鵡學叫」似的文化轉譯行為,令人擔憂台灣(甚或包括中國之華文界)的「文化殖民」之後殖民性。」
其實,芥川大部分的作品完成於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前,芥川作品裡深層殘酷,不必然來自關東大地震,而是他對明治維新到大正時代,巨大社會變遷觀察的思考。所以,要以現今的知識條件和背景,認為評論者未能做到以「後311」後現代或後災難反省與批判,可能有些苛求了。因為,也可以站在女性主義立場批評作品中女性遭受物化與工具化、未針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批判、未以解放佛學的觀點省思佛教僧團的邏輯…….。
我個人認為L先生介紹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文章,拉拉雜雜什麼都講了,就是沒有講清楚芥川作品的精神與魅力何在?讀者會何會如喜歡?
或許,講述芥川的作品,不是用加法,把現今流行的理論、文化批判樣等統統摻進去作成瀨尿牛丸。而是應該用減號。
芥川書寫的故事多樣詭譎,篇幅精簡,文字冷峻、筆鋒不帶感情,擅長以最少的文字呈現極致的張力。就像〈地獄變〉,畫家良秀,描繪的不是靜物寫生素描,而是不帶感情地在最短時間內以快筆攫取最驚心動魄的剎那,完成極致的藝術作品,即使遭受火焚的是他最心愛的女兒。由於文筆精簡冷峻,故事震撼卻又不說盡,留與讀者浮想聯翩的空間。
那是對純粹的追求,是刪減世間一切多餘之物,呈現出一種極致之美。
就像白隱慧鶴的「千峰雨霽露光冷。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不!不!連描繪外在世界的「千峰雨霽露光冷」都可省略,以不語的雙眼訴說悲哀的極致,但憑君心領悟。
芥川並非無情,而是承受太多感情,壓抑深沈悲哀,日益徬徨失眠憂鬱精神衰弱,最後留下一句「人生不如一句波特萊爾」後,自殺身亡。
「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到底在說什麼呢?
或許是閱盡世間悲苦,金剛怒目,大佛無言。
或許是悲傷到了盡頭,舒伯特也無歌以對的時候,只剩淡漠的雙眼。
答案啊!答案!照片裡的芥川,正用那看似無愁的雙眼,靜靜訴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