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天人宣言」根據經典之經典句
(101年元旦發表會)
(2014年1月22日刊登)
《詩經》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敬之) ※ 為法要
文王家訓。緝熙,績漸廣大。用心體道之累積功夫。
「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思齊) 文王成德成聖,判準之一
「上帝臨汝,無貮爾心」(大明) 貮心,隱藏之心、執意之心
「神罔時怨,神罔時恫」(思齊) 神(心神、精神、神靈)沒有一時有怨,
也沒有哀痛、悲憤、驚嚇的情緒。
《尚書》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其中」(大禹謨)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論語堯日篇)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危微之幾,唯明君子而後知之」(荀子解蔽篇引道經)
「咸有一德」(尚書篇名)
《易經》.「履錯然」(離初九)
「不遠復,復自道:維心亨,行有尚。」(上句,復卦、小畜卦。下句,坎卦。)
「有孚在道」(隨九四) 中孚,即德與道之中道信仰
※「有孚,惠我德,中孚,復自道」(上句,益九五。下句,卦名。復自道,小畜初九)
「尊而光(指明德),卑而不可踰(指行道由卑)」
「既濟,未濟」(卦名)
「素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履初九、九二)
「幾者動之微」;「知幾其神乎」;「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繋辭)
《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51章)
「大德之容,唯道是從」(21章)
「捨彼取此,德行推擴」(54章)(21章)
※ 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48章)
「和曰常,知和曰明。」(55章)
「和其光(尊德明),同其塵(行道由卑)。」(56章)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章)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解其紛」(56 章、4章)
「閉其兌,塞其門,終身不瘽;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救。」(52章)
「自見者不明,自矜者不長」(24章)
「不自見故明,不矜故能長」(22章)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72章)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33章)
「返者,道動也」(40章)
「至虛,亙也;守中,篤也。」(16章)
「一者……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14章)
「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39章)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7-6)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4-24)
※ .孔子曰:「操則存,捨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向,惟心之謂歟?」(孟子)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15-4)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2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14-24)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9-29,14-28)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12-1)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指中道,大自然之一體感。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
感悟之格物,乃傳統文化的知識論;
為己之學,「屈伸之道」修養也;推己及人,「絜矩之道」推擴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54章)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克明德』、『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未發,指未起心動念,無念也。中節,指中行、中肯。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指自明之德
「誠者,物之終始。」 指自然之道,生生不息也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天道萬物都是誠實的(發乎天性),
唯人心除外;故生存與欣賞天道的本分,是修養自己。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